挖掘文本背后的内容,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2014-02-13 05:55马志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霍金祥林嫂爱因斯坦

通常我们在讲授一篇课文时,是把文章究竟讲了什么作为教学重点,然后谈背景说意图,解难句析内容,理结构清思路,做总结明旨归等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看似分析到位概括精要的教学套路往往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获得独立自主的发展。事实上,教材中不少篇章的精彩和不足往往隐藏在文本的背后,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被遗漏了,需要教师把它们挖掘出来,以使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得到更多的自我感悟,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笔者以为发掘文本背后的内容需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语焉不详的部分。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谈到了读书的方法或途经有三:一曰广;二曰精;三曰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前二者论述的人不少,作者也谈得比较详细,所谓“泛览可以兼善,专一可以立基”是也。第三种方法和途径作者谈得比较少,而这正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作者之所以对此说得语焉不详,也许是因为读书要达到这一境界颇为不易,但这正是在教学中需要讨论的一个热点,不能轻易放过。“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需要独到的眼光,又需要有非凡的辨析与选择的能力。读书到如此境地,才算是获得了成功,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除了增长自己的见识之外,实在也在培育我们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在传承前人知识成果之后再有新的发展。马克思在研读黑格尔的辩证法时就不是囫囵吞枣式地照单全收,而是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发展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有本质的不同,这可以算是对“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的读书方法或途径的最好诠释。

对文本内语焉不详之处的开掘和拓展,也许已经超出了文本本身论述的范围,但就是这样闪烁思想火花的简略文字背后,又有着言外之旨,让学生细细品味,会受益更多。葛剑雄的《邂逅霍金》一文在文末部分阐述了他对霍金现象的思索:为什么我们这里不能产生霍金或霍金式的人物?作者给出了一些答案,比如尊重人的社会风气,公众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又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科学研究的制度保障等等,但这还不是全部,有些答案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或许我们正在跨进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还需在精神层面上继续努力,或许未能出一个像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是我们的不幸,然而如能正视这样的现实,认识到不足进而奋起直追,又是我们的幸运……虽然这样的开掘和拓展已远远地超过文章本身所涉及的话题,却是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是教参或前人较少论及的地方。选入高中课本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是德国的赫尔曼·黑塞)中有“看名著先得证明自己有价值,然后才能从名著中得到价值”一句,颇耐人寻味: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为何能从名著中得到价值?教参以及他人的论述都比较少,需要进一步追问。证明自己有价值,就是能够懂得名著具有不同一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可以从名著中获取我们所需的道理,因而对名著心存敬畏,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研读;同时我们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辨析和评判能力,或从中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这种能力。比如我们要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可以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寻求答案。祥林嫂的死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压迫造成的,但仅仅从这一方面去理解显然还不够,祥林嫂的死更是被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思想支柱——封建礼教害死的,即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折磨致死的,尤其是对祥林嫂之死的致命一击是封建礼教对她宣判的罪名。这个罪名不只是封建礼教的代表鲁四老爷,还有原本和祥林嫂同一阶级的柳妈包括鲁镇上的大多数人们,最后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万劫不复的绝望深渊,从中体味出鲁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因为能够识别名著,所以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因为阅读名著,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多读名著才能提高自己识别名著的能力,同时在精神上获得依靠。有恃才能无恐,在精神上无所凭依,就很难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精神上的强大,需要拥有丰厚的精神资源,名著便是优质的精神资源。阅读名著是占有先贤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读名著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还能寻找解决现实生活的困惑,得到继续前行的动力。

对文本中的这些被忽略的地方进行深入地探讨,会让学生明白为学与为人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为人不易,为学实难。事实上,文本中的一些东西很难从文本本身或者教参上得到解释,需要从包括生活等更多方面去挖掘才能有更清晰的理解,而这正是需要教师能跳出文本引导学生作多方面的思考,从而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之余,思维品质也能提高一个层次。

三是课题中没有涵盖的内容。赵鑫珊的《爱因斯坦与艺术》一文,从题目上看,是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但文中清楚地提到了科学、艺术和哲学对于爱因斯坦是不可或缺的三位一体。艺术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有不少影响,而哲学对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青年时代起,对我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爱因斯坦在多次谈话中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叔本华深受康德的影响,而康德正是爱因斯坦最喜爱的哲学家,康德受爱因斯坦的喜爱除了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科学研究之外,还在于康德在研究时的那种思辨方法。我们当然不是要学生去研讨康德等人的哲学,或者是康德的哲学与爱因斯坦的哲学有什么相关的联系,既然文中提到了哲学对于爱因斯坦研究科学的影响,我们就不能不因此进行探究,事实上哲学对于爱因斯坦研究科学的动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影响了他的政治立场,忽视这一点对爱因斯坦的认识就不会是全面的。

文本的内容在课题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表明了选材的不足,或许是因为节选的缘故,或许是另起题目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疏漏,而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极好抓手,从而牢固地树立起运用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经典美文,但普遍将其中的这段文字删除了:“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被删去的一段,正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创作意图。如果让学生去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将自己和“利甲天下”的寡妇清以及辅助刘备与曹操争天下的诸葛亮作对比,是为了表达归有光自己虽然现在处于败屋之中,正如当初寡妇清和诸葛亮一样“昧昧于一隅”,然而“世何足以知之”,在流露出对南阁子珍惜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强烈的自信。人不得意时如坎井之蛙,其中既有自嘲又有愤慨。如今删去了这段文字,只能得出此文表达了一种家世之痛与抒发亲情的感慨,意思有了不少的改变。在对照阅读中就能看到归有光既有脉脉温情的一面,也有雄心壮志的一面。

挖掘文本背后的内容,不仅仅是要指出文本的精彩与不足,更多的还在于要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最终成为一个不需要别人指引能自行走路的人。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200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金祥林嫂爱因斯坦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科学大咖霍金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