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下语文学与教的舍本逐末现象

2014-02-13 02:03赵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惰性表达能力人文精神

每年高考一结束,高考题总不免要被热议一番,尤其是各地的作文题。这不难理解,寒窗十余年,高考就是战场,而作文分值大,得分多少,尤见功夫。作文题,尤其是近年来命题者青睐的材料作文,总在考后被不少考生“恶吐”一番。静心思之,这并不是因为考题有多么离谱,而是因为考生的思辨能力太差。笔者以为,姑且不论思想境界的高低,只要考生有着较强的思辨能力,再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其考场作文就能够获得较高分数。而较强的思辨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来源于平时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但是,笔者以为,现实中语文的学与教舍本逐末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日趋严重,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更不必说人文精神素养了。

一、对一些学生学语文的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能否见效的关键“内因”。稍加了解不难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就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谬矣!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更何况许多学生还做不到这些呢。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外按要求广泛阅读呢?老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可谓“可望而不可即”。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一版,对阅读量、练笔量做了调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数量虽有减少,但对很多学生来说,依然难以完成。究其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学习时间紧张,高考压力太大。许多学生认为与其扩大阅读,还不如做几张试卷来得实惠,于是乎,不少好学语文者也只是满足于做些语文试卷,以提高解题能力。

2.兴趣。许多学生不只是对课外阅读无兴趣,甚至对语文课也没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学习见效太慢,不是像其他一些科目那样立竿见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想突击学好语文的学生的自信心,以至于有的同学综合科已经处于中上水平,而语文处于下游水平,却依然把大量时间用于综合科上。你要对他说,综合科三科合并300分,语文一科150分,你的语文的提升空间大。他会认为他的语文已经定型了,再学也是劳而无功。别说扩大阅读量了,能把课内的读好写好就不错了。

3.氛围。新课标里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塑造人文精神、培养思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的根本,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或者说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强大支撑。但是,打眼看看我们周围,放眼看看社会,有阅读的氛围吗?现在的中学生,打一出生就置身在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环境中,积年累月与之相伴,各种视频、动漫、声光电的刺激早已习以为常。稍大几岁,就在家长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支配下,开始了琴棋书画舞的训练。再长些,就是少儿英语班、奥数班等等。许多孩子自小就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观察思考。所谓写作,那是老师给的苦差事,只剩下应付。琴棋书画舞,学了就能在适宜的场合露脸,就能取得成功的喜悦。阅读、写作既不能短期见效,也少有表现的机会,因而得不到广泛认可和落实。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古诗文135篇(段),详细地列出了篇名,建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建议阅读的基本篇目。可以想象,高中生要是有了这个阅读量垫底,那该是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啊。但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

4.惰性。毋庸讳言,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惰性,或者是周期性的懈怠。这属于正常现象,自我稍加调节或周期一过就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了。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是这样,其惰性就如同一个失去了弹性的弹簧,他不是对语文课无兴趣,对语文的课外阅读无兴趣,而是对整个的文化课学习无兴趣。这样的孩子多半是患上了人们常说的“四二一家庭”综合症。自小到大,不愁吃穿和学习,就愁玩不好。他可以手脚麻利地玩各种时兴游戏,但不会在实验室操作实验;可以很快地唱熟流行歌曲,但是背不会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仿佛天生就是一个追求玩乐、享受生活的人。有这种惰性的学生不在少数,且这种惰性会弥漫传染,使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也开始攀比享乐。没有通过阅读学习而接受书香气的熏陶,却在现实的耳濡目染中沾染上挥之不去的铜臭气,这是谁的悲哀?

从学生层面看主要原因是这几点。课外阅读量有限,课内学习文章有限,作业练习有限,主观能动性又打折扣,这使得本来见效就慢的语文学习在高中滑入了慢车道。所谓勤于学习语文的也多半是满足于诵读课内文章和解答专题练习试卷,这离扩大阅读、涵养性情、塑造人文精神、培养思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等,还差得很远。这也是许多学生考后对作文题“吐槽”的主要原因。

二、对一些教师教语文的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是很好的一个提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读什么——数量的要求,怎么读——方法的指导,读的效果——质的检测等等,都必须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依据笔者多年来对省内外一些语文课的观察,深感在平时教学上也存在着舍本逐末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个体篇章教学,轻系统知识整合。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5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半个学期就要结束一个模块,一学期要上两本书,时间之紧可以想象。篇篇都讲,没时间;哪一篇不提,又会心存疑虑,怕遭学生诟病。这势必造成必修模块也得选讲、精讲,以期以点带面。这样,教师把眼光束缚在模块内的一篇篇要讲的课文上,而没有站在高中三年的这个层面去看整个知识系统。所以,高中三年中,学生对语文的感受是支离破碎的,停留在一篇篇独立课文的片段印象上。而高考前的专题复习,只是恶补,对许多学生来说那些专题都是陌生的。学生在个体篇章教学中学习到的语文能力是有限的。

2.重课内典范名篇阅读,轻课外阅读名著补充。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生科目多,重视语文少,教师只能是退而求其次,把课内典范名篇讲透,让学生读熟、背熟,至于课外阅读则少有顾及。就算课内典范名篇的学习,从学生角度看也会大打折扣。

3.重公开课教学,轻家常课教学。多年来人们倡导以教研促教学,提法不错,但做着做着就走样了。近些年来,国内或省内有的部门组织赛课,长则提前大半年,短则提前一个月,各有关单位抽好课题,回去确定人选,精心准备。为确保成功,一切为参赛教师让路,同校的、本地市的同行,应邀的、自愿的,纷纷发扬互助精神,帮助参赛者反复上课、反复修改教案。一旦新星升空,个人就有了资本了,而单位就有了一张亮丽的名片。而对家常课则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管理督导。甚至有些地方的年轻教师把精力用在关系学上谋取赛课机会,机会一到,大家相助,成功在望。不求年年月月潜学钻研,只求一朝一夕赛课耀眼。这种教研之风,既斜又邪,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干扰了正常教学。

4.重临时备课小补,轻平时阅读大补。应该说,教学是个良心活,教师在平时能够认真备课、上课、教育学生、认真批改作业,也算是尽职尽责了。但是语文是个特殊学科,需要语文教师当个杂家,需要语文教师广泛阅读、率先垂范。那种只针对具体篇目备课时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笔者以为,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良好的反思才能够提供教学的“动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这是“根基”,没有“吸收”就不可能有“释放”。任何在教与学上舍本逐末的做法,要么得过且过,要么转瞬即逝,不可能对学生产生恒久的有益影响。一篇作文能够反映出学生阅读积累、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但这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难以想象缺少人文精神浸润、滋养的科技人员,和缺少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公民,会在未来给社会带来什么。谨以此就教方家。

(赵辉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23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惰性表达能力人文精神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