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芝
作者:王玉芝,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25640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也正由于这些,使它的教学过程难于把握。往往是增之一分则多,失之一分则少;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很多学生就会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信息技术教学已不在于是否能给学生讲清一个操作,而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多种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教研组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导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小组合作导学的流程可归纳为5个步骤: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点评交流。其总的指导思想是利用任务驱动学习,同一协作小组内各成员或者是各协作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索,担任不同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教师在讲授“Flash图层”内容时,向学生演示“食虫花”的动画,栩栩如生的蝴蝶、娇艳无比的鲜花以及花朵吞食蝴蝶的生动景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协作完成。
如在讲授Photoshop中修改图像一节内容时,任务一:利用教师提供的人物照片,去除照片中的黑痦,美化图像,让学生自主探究印章、减淡、加深、模糊、去除等工具的使用。学生通过实践,教师的点拨帮助,掌握基本操作。任务二:去除风景照片中的缆绳。这一任务较前一任务难度大,更具挑战性,学生必须熟练操作并理解印章工具的使用技巧才能顺利完成任务。任务三:小组合作完成创意作品的设计,体验印章工具的神奇功能。本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只有学生经过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才有交流的需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如教师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一课时,没有一一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学过的Word窗口,让他们尝试用相同方法能不能打开PowerPoint窗口,自己说出PowerPoint窗口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学生充分实践后再请优秀学生演示操作,然后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由于学生以前已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可以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学PowerPoint中如何输入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修饰,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插入艺术字等内容。这样,学生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
又如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只是简单讲明要求,然后让学生联系已学的制作幻灯片的方法自学电子贺卡中制作图片、录制声音、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插入声音等步骤。由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
在未实行小组合作教学前,许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自己不会的内容可能会悄悄地“隐藏”起来,“不懂装懂”,不会不懂,甚至想不到与同桌交流。而把小组合作引入计算机课堂后,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在操作过程中盲目操作的状况,引导小组内的伙伴教学。课堂上,教师布置了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后进的学生进步格外快;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指导同伴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感,也使自己的技术更加熟练。
如在讲授Flash引导线动画一节时,生疏的操作较多,有很多学生遇到困难,频繁地举手提问,教师也感觉忙不过来。许多学生处于“失助”状态,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助缓解了燃眉之急。同时成员间的优势互补、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得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体现。课堂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小组长真正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把计算机课堂变为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谁都能当小老师的课堂,一个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给学生以“绶带”,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常适时地组织实践操作成果展评,以此诱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意识与行动。如教师在讲授Photoshop软件时,组织图片创意大赛,对优秀小组予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等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获得殊荣的小组,组员因集体荣誉而自豪,对小组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促使他们下次的合作更主动积极、更有信心。学生受到鼓励,其创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还有边讲边练式、范例教学式、分层次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各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王桂.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