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伟权
摘要:倾听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倾听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使化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受传统的学生观、知识观的影响,课堂教学缺少倾听。文章结合案例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倾听;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9
最近,笔者听了一些化学教师的随堂课,课堂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实验探究活动的操作上,而对后续的对话交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消化,也没有耐心听取、有效觉察学生的言语反馈信息,没有做出恰当的应对措施;还有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教学进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根本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或对学生的发言不去仔细地倾听、回应和引领,机械地、线性地实施教案,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很少。课后反馈表明,这种教学致使学生知识学习囫囵吞枣,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平时,教师总是不断地要求学生,上课要仔细听,认真思,积极发言。可是,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我们的教师学会倾听了吗?当下的课堂,需要建立起一种真正以“相互倾听”为核心的课堂文化,学生要学会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
一、课堂教学的窘境:倾听的缺失
倾听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前提,是提升教学对话品质的保障。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课堂教学将难以实施。教师倾听缺失,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
一是缺乏正确的学生观。传统学生观从本质上说是对学生的物化。被物化后的学生失去了自由,不再是个性化的存在。当学生失去个性成为被动的客体并迎合教师发出同样的声音时,教师无需要倾听就可了解学生。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漏听、遗忘、选择或排斥。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是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学生本身,而是我们设定的教学进度,只想着按教学计划上课,在倾听的同时,我们还在想着下一步怎么办,甚至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的发言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来。其实质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
二是缺乏正确的知识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喜欢以言说而不是倾听的方式实施教学,有其深层的知识观根源。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记忆,然后就是巩固知识,训练对知识的熟练运用,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然而,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并非价值中立的,知识是价值负载的;知识并非仅是静态的,它会在与认识体验主体的交互运动过程中不断丰盈、充实;知识的创生比知识的呈现和传递更重要,实现知识增值、创生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个性自由发展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倾听的价值
1. 倾听,是思维过程真实显露的前提
倾听,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真实、鲜活的学情反馈信息,为教学过程诊断、进度调控、方法调整等提供可靠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在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例如,对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探究,从知识和技能上讲,涉及到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且都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支撑。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发言时,尽量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之类的话语来表达,而是要引导学生“大声思考”,通过追问来了解学生的思路,将学生思考的误区真正显露出来。比如“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想、应该怎样做?” 、“还能怎样想、还能怎样做?”,促使学生探清问题的本源,改变化学教学中反复纠正、死记硬背的现象。
2. 倾听,是思维对话有效生成的基石
对话是倾听的根基,倾听是分析、思考和延续对话的前提。化学课堂的倾听,是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参与讨论、积极评价的起点。没有倾听,对话就很难继续。
一位青年化学教师参加课堂教学评比。在做阶梯蜡烛熄灭的演示实验时,出现了与课本描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其结果是上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
以下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生:上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下面的蜡烛火焰后熄灭(齐声回答)。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犹豫了,部分学生回答下面的蜡烛火焰先熄灭)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实验现象是下面的蜡烛火焰比上面的先熄灭,对吧?
生:是的(齐声回答)。
教师这种坚持“错误”的做法,是一种“拒听”。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往往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即使失败也是正常的,教师应该直面失败,及时变换教学行为,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倾听学生的心声,创生未曾预设的新知。
3. 倾听,是思维品质不断提升的保障
对于教师而言,倾听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情感、责任和爱。张华教授说得好:“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和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可见,教师的倾听,营造的是一种关爱、民主以及和谐的氛围,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endprint
化学是初三的起始学科,新奇有趣的实验展现了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化学启蒙阶段,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一学科特点,让自身置身于学习者世界之中,用宽容的心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语,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呼唤、需要和诉求,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教师多一些倾听,尤其是对学困生多一些倾听,就会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学生也会多一些表达、展示和获得学习成就感的机会,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的重建:倾听的回归
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缺乏的过程亦是敞亮和显露教学本真的过程,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已成为教学走出窘境、走向本真的必由之路。
1. 学会等待,让学生真思
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课堂上的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当然,等待不是让教师无所作为,在旁观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寻找学生的认知障碍,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中,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组装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一小组因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浸入到酸液下面而未收集到二氧化碳,教师并未马上做出提示,只是在一旁微笑地耐心倾听小组同学之间的争论。经过几次重复实验,该小组同学终于发现错误改进装置,很快地收集到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束后,教师请该小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交流发言并表扬了该小组同学。
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的是一种非介入型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保持缄默不语,只是通过微笑维系与学生交流。课堂倾听时教师的微笑极具感染力,传递着一种正能量:鼓励。学生忐忑不安的心情趋于平静,思维阀门逐步开启。教师赋权学生“消化错误”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提供了机会。
2. 学会尊重,让学生真说
教师应自觉放弃“知识权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位置同一角度,进入同一个情境中,与学生进行“相互倾听”。 教师在课堂倾听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不同学生认识视角,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瞬间的思想和感情变化。
例如,《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化学的新奇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当教师要学生例举化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贡献时,一位学生却例举了大量由于“化学”产生的污染、中毒等事例。难道化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这样的“阴暗”吗?面对不同声音,教师没有以遮蔽、过滤的方式使学生的声音与自己趋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围绕化学技术的大量使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一主题展开辩论。在教师营造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敢说、真说,不仅对化学学科价值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而且树立了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学科观念。
3. 学会对话,让学生真学
对话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并非简单地你问我答,高质量的对话可以反映出学生自由真实的课堂生存状态。教师需要在倾听表达的情境中敏锐地把握、提炼出矛盾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思考中,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进而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以下是人教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装置的搭建”部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展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能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思考后回答)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稀盐酸是液体,会洒出来;②该反应不用加热;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适合采用排水法。
……
师:那么,该实验装置如何改进就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呢?请从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个方面考虑。
生:(继续思考回答)①将试管直立起来;②拿掉酒精灯;③改用向上排空气法。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际改装一下。
……
师:改装后的装置与曾经使用过的什么装置相似?
生: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相似。
师:同学们能否归纳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生:总结实验室确定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创意很多)。
生:相互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
本案例中教师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为基础情景,通过追问设计了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问题串”,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倾听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促使他们从旧知建构新知,从模仿走向创新。其间教师也能更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并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起点。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学要走向对话,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教师需关注个体,尊重差异,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方式与学生的“表达”准确“对接”,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更加接近对话教学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周杰. 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J]. 全球教育展望,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