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尖兵+李子林
摘要: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了解学情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作业中的错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作业的改进策略,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作业的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
关键词:错例分析;意义;操作;作业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2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09
作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有效的作业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近年来,我们以“错例分析”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借鉴错例及时改进作业策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效果颇丰。
一、错例分析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因课程设置和人事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化学教师同时教学2-3个班100-150学生很正常,过重的工作负担、过大的工作量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沟通和研究。作业中的错例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待错例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是有差异的,主要形式有单独订正、集体评讲订正和个别面改等,但往往会忽视错例的教学价值。我们开展“错例分析”,就是要引导教师重新认识错例的价值,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
从学生角度而言,每次他们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本,总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为自己解答出了疑难问题而深感高兴;另一方面,面对错例,学生往往不敢正视,而是表现为疑惑、羞涩甚至懊恼。开展错例研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原因,消解畏难情绪,同时明白作业和试卷是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手段,错例是帮助自己成长的阶梯,从而获得轻松的学习心态。
二、错例分析的操作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作业和试卷出错的原因与教师的推想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不能想当然,而是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有效帮助学生走出错误思维。“错例分析”主要围绕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常见的错例展开。
1. 错例搜集
近年来,我们学校教师每人每学期都有1本作业和试卷批改记录,其中一项是“典型错误”,即把每次作业和试卷中错误率较高(30%以上)的题目记录下来,下次课重点评讲。因此,从高一到高三,每学期都有一批错例被整理出来。
2. 错因分析
对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常见的错例,教师先个人分析,然后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进行集体分析。以下是我们教研组近几年的“成果”。
三、运用错例分析,进行作业改进
近年来,在搜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平常的作业中,进行了如下改进。
1. 选择典型性的作业,防止内容的随意化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作业训练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实践证明“题海战术”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了练习效率。如果作业份量少些,题目精些,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的作业就会认真仔细不马虎,字迹也会工整,答题规范,正确率升高。“题在精不在多”,我们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和智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作业必须精心设计和选择,使作业具有典型性,防止作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整合教辅资源,了解学情,选题要“实”、内容“活”、训练“趣”,既要考虑基础性又要考虑发展性,让学生通过作业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基本技能得到提高,问题意识得到增强,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如高中化学第一单元结束,我们选择了下面一组题作为学生的作业: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③13.6g H2S ④0.2mol NH3,下列对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体积④<①<③<②
B. 密度①<④<③<②
C. 质量④<①<③<②
D. 氢原子数④<②<③<①
我们通过这一组对比和联系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主要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典型性,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对比联系的作业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区别与理解。
2. 选择新颖性的作业,防止内容的陈式化
根据错例分析,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特点和选修必修特点,尽量使得作业设计新颖,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业设计的新颖性包括题目内容的新颖和题目形式的新颖,对化学作业进行“原创”,力求作业的内容适合学生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情景题,让化学知识融于社会生活,赋予实践。
如在学习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内容后,我们借鉴2013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为学生设计了下面一组题目: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 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 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这样的作业,学生的教辅及网上都是没有的,新颖的题目联系了当今军事高科技,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练习认真、专心,与以往的铜-锌原电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考查知识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动有趣的作业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endprint
3. 选择变式性的作业,防止思维方式定势化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依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学生思维的缺陷,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防止思维方式定势。
如在学完必修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后,我们在给学生的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C.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共价化合物
4. 针对性的作业评价,防止作业评价形式化
作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在错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优等生又关注学困生,既关注正确信息又关注错误资源,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重点分析并给出建议;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倾向性问题给予提醒。在错因分析后再提出相关建议,如: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
本题是一道分析的较难题。错误率在50%以上。
主要建议:
①设疑解惑。针对学生因分析能力差而出现答题错误的状况,化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运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设疑过程中要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归纳分类。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对化学事物特点、成因的归纳能力差,化学教学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各种知识汇集或串联的教学,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如下列物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单质是( )
A. 氧化铝 B. 氢氧化铝 C. 铝 D. 碳酸氢钠
③温故知新。针对学生答题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状况,化学教学应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它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温故是指要经常运用本学科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在学习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观察与思考】
实验1 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2.而金属钠与水和乙醇都能反应,且均产生氢气,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比较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把每次作业中的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记载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慢慢地,可以积累大量研究素材,逐渐形成“错例题库”,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的认识误区、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提出改进建议。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非常有益的工作,但是困难在于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1] 朱国平,王希.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2,(Z1)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7-175
[3] 高向红.严防数学练习中出现“五化”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endprint
3. 选择变式性的作业,防止思维方式定势化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依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学生思维的缺陷,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防止思维方式定势。
如在学完必修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后,我们在给学生的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C.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共价化合物
4. 针对性的作业评价,防止作业评价形式化
作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在错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优等生又关注学困生,既关注正确信息又关注错误资源,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重点分析并给出建议;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倾向性问题给予提醒。在错因分析后再提出相关建议,如: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
本题是一道分析的较难题。错误率在50%以上。
主要建议:
①设疑解惑。针对学生因分析能力差而出现答题错误的状况,化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运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设疑过程中要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归纳分类。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对化学事物特点、成因的归纳能力差,化学教学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各种知识汇集或串联的教学,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如下列物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单质是( )
A. 氧化铝 B. 氢氧化铝 C. 铝 D. 碳酸氢钠
③温故知新。针对学生答题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状况,化学教学应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它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温故是指要经常运用本学科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在学习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观察与思考】
实验1 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2.而金属钠与水和乙醇都能反应,且均产生氢气,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比较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把每次作业中的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记载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慢慢地,可以积累大量研究素材,逐渐形成“错例题库”,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的认识误区、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提出改进建议。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非常有益的工作,但是困难在于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1] 朱国平,王希.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2,(Z1)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7-175
[3] 高向红.严防数学练习中出现“五化”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endprint
3. 选择变式性的作业,防止思维方式定势化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依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学生思维的缺陷,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防止思维方式定势。
如在学完必修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后,我们在给学生的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C.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共价化合物
4. 针对性的作业评价,防止作业评价形式化
作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在错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优等生又关注学困生,既关注正确信息又关注错误资源,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重点分析并给出建议;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倾向性问题给予提醒。在错因分析后再提出相关建议,如: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
本题是一道分析的较难题。错误率在50%以上。
主要建议:
①设疑解惑。针对学生因分析能力差而出现答题错误的状况,化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运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设疑过程中要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归纳分类。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对化学事物特点、成因的归纳能力差,化学教学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各种知识汇集或串联的教学,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如下列物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单质是( )
A. 氧化铝 B. 氢氧化铝 C. 铝 D. 碳酸氢钠
③温故知新。针对学生答题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状况,化学教学应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它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温故是指要经常运用本学科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在学习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观察与思考】
实验1 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2.而金属钠与水和乙醇都能反应,且均产生氢气,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比较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把每次作业中的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记载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慢慢地,可以积累大量研究素材,逐渐形成“错例题库”,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的认识误区、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提出改进建议。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非常有益的工作,但是困难在于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1] 朱国平,王希.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2,(Z1)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7-175
[3] 高向红.严防数学练习中出现“五化”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1)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