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典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类型分析

2014-02-12 07:44汲婷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汲婷

摘 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课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面,因为课堂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很重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课堂提问。本文分析两种教师提问类型,包括描述教师课堂提问现状、教师课堂提问分类及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对比研究,最后得出:可以两者结合,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水平等因素选择采取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

关键词: 教师提问类型 展示性问题 参考性问题

一、教师课堂提问现状

有关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观察研究一直都在支持一个论断:教师普遍延续了以事实为导向的提问风格(Gall,1970)。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苍白无力,毫无意义。其中,60%为低水平记忆问题,20%为方法问题,只有20%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内容领域的调查研究遥相呼应,指出教师在学科方面的提问普遍以考察记忆力为导向。例如,科学教育学家P.E.Blossser(1980)曾发表过一篇关于科学教师提问行为的文献评述,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科学教师的绝大部分提问只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在小学阶段,记忆性提问与基本技能的获得之间存在正相关,高级认知问题显然对长的、能力一般或超常的学生更有促进作用,同时高水平问题的运用能影响学生回答的复杂性和深度。

二、教师课堂提问分类

在课堂提问分类的研究上,早期的心理学家把课堂提问分成两大系统,即“开放与封闭”和“记忆与思考”;自20世纪以来,最广泛运用的提问类型是Bloom的认知分类系统,他把课堂提问由低到高分为六个不同水平,即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而根据课堂提问的问题内容,Long(1983)等人提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的划分,这是如今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分类。

布鲁姆从认知角度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识记(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依据两种类型划分的标准,展示性问题大多指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力等级较低认知层次思维活动,而参考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较高认知层次思维活动。问题是形成的认知系统的承载者。他们创立了三种教学策略——概念发展、数据解释和类化应用,一种策略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知操作,他们借助一连串严格按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激发和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在很多调查研究中,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师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用以考查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教师提问则被当做高水平的提问。

将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是一种比较好的分法,把问题分为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和一般没有现成答案且教师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我尝试采用这一分类,对这两种类型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

三、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对比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参考性问题在语言学习中比展示性问题作用更大,或展示性问题没有价值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Brock(1986)研究发现外语学习课堂上的交互活动主要以展示性问题为特征。同时,展示性问题的运用能够鼓励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产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理解性输入,故展示性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峰(2003)研究表明提问数量越多,参考性问题越多,教师的课堂讲课效果越好。

然而,并非所有参考性问题都能激发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输出,外语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任务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问题加以改进,直到此类问题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我们应根据教学状况和任务来评价教师提问,因此在评价这两种类型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其他相关因素而孤立地评价问题本身,只有把两种问题类型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加以评判,才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水平等因素来评价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些相关因素,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内容,教师设计的提問应有所区别。

不同展示性问题会引发学生不同的认知活动,有的问题答案是直接的,学生只需识别再现相关内容即可,而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整合等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可以两者结合,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水平等因素选择采取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

参考文献:

[1]Blosser,P.E.Review of Research:Teacher Questioning Behaviors in Science Classrooms.Columbus,OH: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1980.

[2]Brooks,J.G.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ic Classrooms.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1993.

[3]Long.M.H.“Classroom Foreigner Talks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In H.Selinger & M.Long(eds.).Classroom Oriental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key,Mass:Newbury,1983.

[4]许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国外外语教学,2003(三):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