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PBL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李丽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如何将财政理论与经济实践融合是课程教学的难点。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案,达到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知识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法 财政学教学 设计运用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这个目标的达成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由美国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最早在加拿大M cMaster大学医学院进行教学尝试。目前,PBL教学已从最初的医学教育拓展到其他学科的教学。
(一)PBL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LBL教学方法以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学过程表现为知识由外而内的输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教学互动较少,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尤其是财政学这类理论性强的课程。PBL教学法更侧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分工与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整理文献资料,并有效开展团队合作,从而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课程学习的主角是学生。教学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第二,教师要在了解现实经济活动及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设计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第三,教师要具有一定创造适当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在这一环境中,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解释问题。所以,PBL教学法关键点是问题的设定与教师的引导。这将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观点,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师生互动会明显加强,教学效果会显著提升。
(二)PBL教学方法的要点
PBL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设计问题。这是PBL教学方法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键点。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围绕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其他课程,拓展思维。其二,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相符合。其三,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多关注学科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第二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减少个别学生“搭便车”行为。
第三步:巩固阶段。通过小组成员课堂汇报,一方面,对于各小组的独创性与优点要加以鼓励及肯定;另一方面,总结共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注意及改进。此外,教师可以表格方式记录小组讨论与课堂汇报内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一)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财政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学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主要以宏观调控方式干预经济活动,而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就是财政政策,所以财政与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财政学相关理论,可以客观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由于偏重理论性,所以财政学知识比较枯燥。无论是财政支出还是财政收入,抑或政府管理体制及财政政策,都较抽象。因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财政学课程又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财政与各层次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可以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例如,财政支出的构成,新闻媒体经常有相关的报道,但是,怎样理性看待这些报道,就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则能体现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PBL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
1.PBL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以完整的财政理论知识为基础。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来学习,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PBL教学法应与传统的TBL教学法结合。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时,首先应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充分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背景框架,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境下解决问题。
2.PBL教学法教学思路的设计。
(1)PBL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首先是问题的设计。这里的问题应侧重于现实经济活动中有一定争议,还没有明确答案的财政难题。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问题的选择要注意几点:一是所选的问题能从多角度理解。二是所选问题要与现实经济活动相关,难易度适中。三是问题的选择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确定的研究范畴。
(2)PBL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首先,确定分组。一般小组成员6~8名,分组不是简单地将学生集合在一起。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强调合作学习的关键点,并制定有效的规则。注意小组成员团队意识的培养。分组中应尽量避免随机组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观察的基础上,确定小组成员。基本原则确定后,进行分组,确定小组成员与小组长人选,课后由小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并对分工情况加以说明、记录。第二,分组完成后,教师结合案例或现实热点提出问题,同时明确学习要求。问题一般应提前1~2周告知学生,并对资料的收集整理提出建议。学生以所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图书馆资源查阅文献、数据、案例等,结合问题对资料进行整合,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形成文字资料。在完成财政支出的学习之后,教师提出以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财政支出结构特点及变化、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财政支出结构有不同分类,首先确定从哪个角度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学生从哪些途径整合数据资源。鼓励学生多讨论、勤思考。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后讨论与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时回答教师提问。各小组依顺序上台陈述其观点及分析过程,并回答教师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其他小组成员提出质疑,并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解答共性问题,总结各小组报告,并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做点评。通过这样,各小组能基本做到格式规范,数据整理清晰,逻辑分析条理。个别小组能突破所学知识框架,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在理解财政学内容的同时,也整合了所学的其他课程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报告结束后,教师应将所解决的问题回归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解决、完成报告后能提炼相关观点的同时,再与基础理论相比较,加深印象,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四,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建议学生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的财政学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点击时事讲座、名家访谈等,拓展知识面。同时,可以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如有疑问,可以在线留言,教师会即时解答,当然也鼓励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3)PBL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一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在PBL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因此,需要更完备的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财政学课程,也要对相关的学科有一定了解。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PBL教学倡导主动学习,所以,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要主动与自主地去学习,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了有教师去讲授,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因而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此外,团队合作也是一个挑战。所以,只有学生从自身出发,转变观念,才能使PBL教学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从财政学的教学实践看,PBL教学方法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改变了以往个人单独学习的习惯,小组共同努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明确的分工也使学生减少了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该教学方法也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更好地开展PBL教学,给学生营造一种自觉、主动的求知氛围,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检索文献、整合资源、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这是PBL教学在财政学课程的应用中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面。
[1]乔连全.基于问题的抛锚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王玉兴,王洪武,田露.小组老师如何掌控好PBL小组讨论[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3]龚恩华.关于改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4]王淑慧.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5]王军.财经类高校交互式保险教育培养模式开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责编:贾伟)
F810
A
1004-4914(2014)1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