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树立差异教学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新课改的要求。体育教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存在诸多差异:其一,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学生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其二,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他们在学习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气质、性格、技能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三,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其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以上这些都可看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这些个性表现会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要想成功地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或高效地学习,就必须在掌握学生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掌握他们彼此之间存在差别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生个性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体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别人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外化为一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每个人不仅有个性,而且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所以说,个性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所谓共性是指某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共性就是对个性的抽象,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一种抽象化的存在。换句话说,共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说它存在,它也只能存在于个性中,或者说借助于个性而存在。因此,个性是人更本质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个性”。
就体育教学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技术的掌握程度往往是片面的。由于个体、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运动项目都能全面掌握。有些学生田径基础好,走、跑、跳、投的能力比较强,有些学生在体操方面有特长;男生对球类等对抗性的体育项目非常喜爱,而女学生则对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表现难美类的项目有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全面性,也许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其实,全面发展的“全面”不能绝对化,“全面”并非“定量”的意义,而是“定性”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是对体育学科知识和体育技能数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指在教学中应该有重点,有侧重,有目的地灵活实施。
全面发展乃发展全面,是要在发展中走向全面。一个学生体育基础较差,通过努力之后,也许他仍与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有差距,但他是不是发展了呢?我们说,发展是变化的,有些学生今天看来“发展”了,明天可能就是不发展,今天好像是“全面”的,可是到了明天可能就是不全面的。这就是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因此,不能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对立起来,不能过分强调人的共性,而否定人的个性和差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
那么,具体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又如何了解和知晓学生的个性差异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其一,问卷调查。上课伊始,体育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有关体育教学的调查问卷并向学生、家长、班主任等人群发放。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又可以与学生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其二,观察和谈话。通过课堂观察和个别谈话,教师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性格、兴趣、心态和学习风格,还可以对教学的节奏和负荷做出判断,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调控;其三,查看学生的档案。通过查看学生档案袋中以往的体育成绩、教师评语等信息,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体育基础、体育兴趣爱好等有关信息。这对确定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无疑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教育者习惯看到学生的不足,喜欢帮其“补短”,而美国教育者是帮学生“拉长”,习惯发现学生的长处,积极鼓励学生把长处发挥到极致。“追求个性”是美国公认的的教育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精彩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原因。对比美国,我们的教育者总喜欢用“短板理论”来教育学生、服务考试,强调不可以偏科!所以,总会看到我们的学生狂补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最后回过头来发现,不仅没有全面发展,反倒连自己以前擅长的东西也丢掉了——因为把本可以更多钻研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时间花费在了补习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是否还要延续这种教育理念呢?是力求把一百个学生培养成一个模样,还是按他们各自的特点培养他们成为一百个不同的模样?让一百朵鲜花绽放出各自的异彩?
体育是特别强调人的个体差异的活动。在竞技体育中,追求与众不同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比如在体操中,就有很多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动作:托马斯全旋、李宁摆上、程菲跳、刘璇单臂大回环、童非转体等等。在足球运动里,德国足球简单实用,不耍花架,被喻为“日尔曼战车”;巴西、阿根廷人以其满腔的浪漫情怀和在足球场上的美妙创意展现了拉美人的勇气、想象力和洒脱,被誉为“艺术足球”;非洲黑人足球运动员凭借先天身材挺拔、肩宽体阔的身体条件优势,赢得了“非洲雄师”的称号。乒乓球运动中,各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也是各有千秋:横拍与直拍、正胶与反胶、正手与反手、转与不转等等。这些差异和特点,都是运动员的致胜武器和杀手锏。因此,体育天然就是追求差异,追求独特的。
然而,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堂上,体育的这种差异性却被无情地抹杀了。追求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已成为体育教师的行为准则。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1]比如,每一堂课的结构已成为完全固定的“三段式”或“四段式”教学模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再比如,以前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的考试来规范学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简化为一个模式、一个内容、一个目的。这样做的结果最终是以牺牲学生生命的丰富性换来一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狭隘的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感。
这样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前提性假设,那就是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承受能力、身体素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全班同学的发展起点是一样的,而且他们的发展终点也是一样的。在课程评价领域,长期以来,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美国教育家讲得好:“不是整个班在学习,而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体育教学对学生而言,决不是整齐划一和标准化的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体育的根本追求。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能更直接反映尊重人,尊重人性,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志向,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独特性。这是人的地位提升的标志,也是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
既然差异不可避免,现实存在,那么就不能漠视和忽略。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将“差异”误解为“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使学生成了规格统一的“产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无视差异,只求整齐划一,那么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整齐划一”最终带来的必然是结果的“不公平”和“参差不齐”。因此,在保证必要的求同基础上,需要对差异给予照顾和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考虑:
第一,学习目标的设定。设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体育教学要求的差异性目标体系,可以分成“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课程标准、锻炼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均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能力等确定的,能在自己努力下获得成功的目标。
第二,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体育新课标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差异出发,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选择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到数量与范围、深度与广度、顺序与速度等方面,还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切忌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成“基础”与“提高”。对于前者要求每一位学生必修,后者则可以给不同的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其自主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范围,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第三,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领悟和接受是不同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从整体到局部,有的则喜欢从局部到整体。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成功体验心理教学法、口诀或口令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计算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等[2]。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获得与之匹配的教学指导,让不同优势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受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体育兴趣。
第四,分层评价,激励成功。即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先天条件好,进步快、自信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规范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要求他们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或者要求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又或者让他们成为团队领袖,带领团队竞赛。对那些先天身体条件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总之,需要通过及时评价,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3]因此,除了认识、尊重和照顾差异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再进一步,即利用好差异,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最终促使每个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健康的发展。比如,在身体素质方面,有的学生跑得快,有的学生跑得久;在思维方面,有的富于想象,有的精于计算;在社会交往方面,有的长于组织,有的善于领导;在性格方面,有的富有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性,有的则墨守成规、喜欢随大流。这些都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利用。
例如,可以将形式多样、任务多而重的拓展运动列为教学内容,先由教师设定角色,布置任务,然后让学生通过协调、配合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及同学的长处与不足,优点和缺点,并使学生把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体育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并学会去包容和尊重,最终发展全体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比如,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的解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时,教师可以适时让学生尝试一下互相纠正。让学生在互相纠正错误技术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对比、交流和实践学会发现差异,解决问题。以上的教学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也有具体体现,如新课标在水平三(五至六年级)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二”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相对较弱者。如在体育活动中不歧视并能帮助比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同学和其他弱势群体(如肥胖生和学困生等)。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给当时的国王讲哲学,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后人常用此语说明世界万物都是五彩纷呈,千差万别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充满了差异与个性。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的智能结构有所不同。教育中关注差异不是说不要同质,不要标准,不要公平,但学生毕竟不是冰冷的学习机器或工具,全面实施差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也必须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才能让差异尽情挥洒,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这也对我们的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育研究,2001(4):48~52.
[2]吴永刚,崔旭艳.中外十种常用体育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5):54~56.
[3]刘言.改革教学管理适应学生差异[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
[4](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