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
——《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

2014-02-12 20:36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黑人球员篮球

黄 璐

当下中国是一个敢于想象与实现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荆棘与风险的时代,也是中国梦冉冉升起并期待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每个人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每个行业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和梦想,体育人、体育行业的梦想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放慢脚步、静心思考的行业发展问题。有比较,才有进步。在此评析有关美国篮球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针对鲁本·A.布福德·梅(Reuben A.Buford May)博士撰写的《穿越篮圈的生活: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以下简称《美国梦》,Living Through the Hoop:High School Basketball,Race,and the American Dream)一书[1]进行评析,尝试厘清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以期为中国体育梦的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1 《美国梦》的研究背景

《美国梦》采用民族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对美国佐治亚州东北地区的一支高中男子篮球队进行了个案研究,力求理解美国高中篮球、种族与梦想之间的关系与发生机制。当今美国社会面临着贫富分化和种族冲突这两大棘手问题,难以遏制的贫富差距使美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面临冲击,为催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埋下了隐患。而难于消减的种族冲突,又使美国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对美国的立国之本——民族认同增添了文化分裂的危险。相对于贫富差距这一显性的经济发展指标,文化认同问题是美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定时炸弹”。美国是建立在现代化车轮上实现高速发展的国家,移民造就了美国的辉煌,也使美国陷入无尽的种族与文化冲突中。美国一以贯之的“大炼炉”政策(同化,Assimilation)和多元文化政策(共生,Symbiosis),是希望通过多种文化的融合来实现各种族间的和平共处和建立精神统一的认同的美国国家。近年来,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人口的不断扩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努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尤其体现在以非洲裔为主的黑人种族群体上。说到美国的黑人文化,从二战后的黑人民权、女权主义、新左派、嬉皮士等反正统文化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有力传承的文化反叛精神而形成的嘻哈文化和极限运动、地下音乐等青年亚文化,都能看到黑人群体活跃的身影。在街头篮球、街舞、轮滑、跑酷等流行体育中,也都能和黑人群体的行为与形象联系起来。黑人群体是美国国家认同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多元文化政策实施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是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以及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以往关于黑人群体的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以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为视角的个案研究还不多。个案研究虽然在普遍性意义上很难具有说服力,但在理解竞技体育与种族文化之间的深层发生机制方面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效果,尤其是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工作来做实证研究,了解某一文化模式,再运用文化模式解释其行为,能为理解既定观点提供学理依据[2]。鲁本博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经历为该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鲁本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文化人类学研究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裔种族文化的民族志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非洲裔美国人的酒吧对话》(Talking at Trena’s:Everyday Conversation at an African American Tavern)。我国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体育文化人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与组织、体育社会问题等研究领域涉猎极少。鲁本的研究为体育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可以尝试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例如,从体育教学机构的社会人类学案例研究入手,尝试分析为何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总是步入窘境的深层原因,是顶层设计问题、中层推行问题,还是基层单位的权力结构和实施问题。撰写研究者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要比《中县干部》[3]那种外力介入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更艰难。研究不是要为自己的单位歌功颂德,而是要把那些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展现出来。没有植根现实生活中的研究素材做基础,学术研究就是空架子。

2 《美国梦》的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之上的一手资料与参与式观察,类似社会学的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美国梦》在方法论附录部分中指出,民族志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通过研究者的直接参与观察,记录田野工作笔记、感受和经验,进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细微差异,理解某一特定群体的社会行为和文化意义。民族志有时也被理解为参与式观察,这一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融入研究对象的群体生活,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劣势在于研究者的介入有可能会改变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使研究工作偏离“原生态”的发展预期。该项目获得研究对象东北骑士队主教练本森的大力支持。作者以助理教练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完成了长达五年时间的田野工作与研究过程,并辅以深度访谈(非正式、开放式)分析学校、球队的政策文件等研究方法,弥补了参与式观察的研究不足。由于受到现实利益的影响,文中的人名、地点均为化名。

《美国梦》是一本田野工作笔记,是一项典型的民族志研究,是一部篮球人生经验的合集。又像是一本触碰心灵的笔记,一部悲与喜的情景剧,一本人生励志小说。作者直接援引了篮球训练、比赛与生活中记录的田野工作素材。这些素材是体育人共同经历的生活片段,铭刻的记忆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化为场景对话呈现出来,例如上场比赛前的加油仪式:

“现在,各位,”教练本森说道,“我要告诉你们,你们代表东北高中,要为此感到自豪。别在这让你们的家人蒙羞,别让他们超过你们……记住,别让那个后卫把你推开抢到篮板。如果球在地上,就要扑上去。”

我们围成一圈,手叠放在圆圈中心。

“数到3喊骑士,”兰斯喊道,“1-2-3”。

“骑士!”我们喊道。

场景对话渗透在全书整个部分。这种文本叙事方式将研究对象描摹得更生动,更具体,对话中也不惜“爆粗口”来展现田野工作的真实性。同为黑人身份的作者对球员生活感同身受,与队员打成一片,严肃严谨的研究工作淡化在训练比赛与日常生活中。作为球队的一份子,作者无法超越研究对象的生活氛围,无形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倾向,将梦想这一概念富有感性色彩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力求传递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展示黑人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对抗争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现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来讨论的是,作者在该书致谢、前言、全书概览、方法论附录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研究身份和篮球经历。作者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接触篮球运动,八年级时教练授予他最有进步球员奖杯。作者对他第一次篮球比赛的难忘经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并感慨“那场球赛是我热爱篮球运动的开始。”作者在奥罗拉大学(Aurora University)读本科二年级时进入校队,这一小型文理学院篮球队中大部分是黑人球员,作者与队友建立了深厚友谊。亲密愉快的大学生活,为激发作者走向基于某个社会活动空间(一个酒吧、一支球队等)的黑人群体的社会行为研究提供了素材。作者于1996—2002年担任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的社会学副教授,现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社会学副教授。因他的继女在东北地区某高中女篮接受训练的原因,作者承担了该校篮球队兼职教练的职务,于1998年正式介入研究工作。作者对篮球专项技能、知识与文化的理解,对实际研究工作帮助较大。具体表现在捕捉于记录有价值的田野研究素材,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展现其文化涵义,提炼其价值共性等方面。这使他的田野工作具有研究的合法性基础,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借此反思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生态,犹如一个跨专业背景的学者聚集区。中国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体力行问题造成了理论派和实践派的割裂状态。具体到体育而言,体育行业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研究领域。专项技能的传习与体验承载了竞技的本质与精神的内容,专项基础知识、运动经历与文化理解对于研究工作的深化必将锦上添花。很难想象一位武术研究者,在没有习武经历的前提下能够把研究做“实”。许多非习武者只能绕开武术的技术性,完成母学科知识的嫁接使用,在躲闪腾挪中做高深蹊跷的跨学科研究。争做“文”“武”双全的学者,对于具体的研究工作而言,将更加富有研究灵感,更游刃有余,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略显遗憾的是,《美国梦》在整体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并未超越怀特的《街角社会》这一经典的社会学实地研究著作。但它通过对不同研究领域、学科与方法的整合,为理解种族体育文化与社会心理,诠释美国梦的感性存在和发生机制,丰富母学科的研究内容,开辟了独特的解释呈现视角。这为体育人类学是“体育研究对象”与“人类学方法论”简单叠加的产物这一观念进行了有力辩护,而且是尽最大努力将文化人类学与体育科学形成一个整合的方法论结构来研究体育实践问题[4]。单就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意义重大的。

3 《美国梦》的主要观点

《美国梦》分为七个章节,附有后记。书名以“超越现实的梦想”这一美国梦口号为蓝本,进行了隐喻引申和口号改编。“穿越篮圈的生活”朗朗上口,与美国梦交相辉映,给读者的第一反应,这是一本理解美国精神、信念与梦想的著作。第一章“穿越篮圈”描述了东北骑士队球员的个性和家庭背景,与教练、长辈的关系,球员所在学校的环境和社区生活,力求记录球员日常生活的细节。研究的意义和观点假设穿插在球员信息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介绍中,夹叙夹议式的引出研究的问题。年轻人的精力没有消耗在球场,而是浪费在停车场。参与篮球训练的实际效果显而易见,黑人将篮球运动视为迈向更高社会阶层的一种手段。希望借此学会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绪,学会追求并最终改变自己所处的社区不能提供的梦想生活,在纯粹的篮球世界里忘记一切烦恼和现实问题。对篮球梦的追求,从短期效应来看是积极的,至少年轻人不再上街游荡生事。但是,美国篮球梦很难实现,因为他们在篮球世界里没有未来。2001年全美高中共计530 068名篮球运动员,只有0.025%(13 365名)能成为大学球员,而达到专业水平的精英球员仅占0.001%(405名)。尽管现实如此残酷,美国篮球梦依然让年轻人魂牵梦绕,他们愿付诸百倍努力执着于实现梦想。

第二章“为了大家”研究了东北骑士队的不除名政策,将禀赋希望的篮球追求融入到美国梦的信念中。骑士队的不除名政策免除了球员末位淘汰的后顾之忧,让球员更团结,球队更有凝聚力。球员相互竞争获得更多的上场时间和表现机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球队战绩,受到教练和大部分球员的拥护。不除名政策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无条件地给予球员稳定的生活支持、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实现梦想的希望。球员们相信只要可以参加训练和比赛,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坚信自己有能力继续下一阶段的训练和比赛。骑士队的高一新生球员司米提,是一个身材瘦小的急性子,通常情况下球队是不会让这样有先天缺陷的学生占用有限的球队训练资源的,通常的做法是将其除名。但是司米提生活在充满毒品和暴力频发的考克曼广场附近。如果失去校园的篮球生活,他就会被恶劣的生活环境吞噬。给司米提保留一个适当的球队位置,就是赋予他一个精彩人生的美好开始。为此,球队收留了他。篮球让黑人球员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通过参与分享篮球运动给自己提升社会地位的理想存留,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希望,并相信自己终有机会自由追求美国梦。

第三章“三种毒:饮酒、毒品与犯罪”研究了生活在危险社区中的球员,如何借助篮球生活的信念来抗拒社区违法行为的诱惑,并走上积极的人生发展道路。美国的贫困社区充斥着种种社会问题,包括开放的毒品市场、贫穷、暴力、酗酒、单亲家庭、宽松的枪支管理等问题。年轻人在这么恶劣的社区环境中成长,逐渐会被“问题社区”熏染,沦为游荡在城市贫困社区的“问题青年”,甚至沦为整日无所事事、索取不义之财、“带兜帽”的罪犯。骑士队球员泰森、卡梅隆、柯蒂斯、喀尔文等,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是如何陷入毒品、暴力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现实环境让年轻人失去未来,如喀尔文所说的,“那样混下去将什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将精力转向篮球,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篮球训练与比赛中。他们珍惜篮球赋予自身的一切改变,避免让“问题社区”带坏自己。而加入篮球队后,一些积极的变化也确实开始显现,他们获得了教练和家庭的大力支持,于是黑人球员更加相信篮球可以拯救他们,并最终帮助他们脱离现在的生活环境,过上梦寐以求的好生活。

第四章“每日种族和篮球”研究了黑人球员对其卓越的运动能力的自我认同,与追求篮球梦的过程中种族歧视因素的关系。东北骑士队所在的社区与美国大部分贫困社区一样,都是人口密集、收入低、种族歧视严重的地区。黑人球员会直接或无形中受到种族歧视行为的侵扰,例如比赛中出现的“黑鬼”这一诋毁种族和人格的称呼,而比赛一旦划出种族界线,黑人球员就会为种族的荣誉而战,有可能导致比赛演化为一场种族斗争。再如黑人球员在性行为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在美国,黑人很难触碰白人女性的身体,事实上这也是美国性别政治中最大的忌讳。既便如此,教练本森仍然会鼓励球员,种族因素并不会成为黑人球员追求个人成就和梦想的障碍,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种族歧视引发的烦恼事上,而要专心于篮球训练和比赛。黑人球员的理想支持了教练告诫的观点。他们深信,种族这一概念并不代表运动能力,不论是什么种族,都有追求成功的平等机会。这种观念支撑了黑人球员对篮球梦的执着追求。因此在行为选择上,大部分黑人球员选择忽视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虽然这或许是迫不得已的理性选择,专注于追求卓越的个人成就和将篮球技能作为提升种族社会地位的实践途径。

第五章“骑士气概”研究了黑人球员在性行为和性关系以及面对恐惧时表现出的勇敢品质。传统的性别逻辑将体育视为培养男性气概的途径,导致体育场成为男性的保留地[5]。骑士队球员意识到异性恋特征对建立男性气概的重要性,因此会坦然公开除结婚生子之外的婚外性行为。在深度访谈的十八名球员中,有十三人声称有过性交行为。因为姿势阴柔,走路、说话“像女人”的球员,通常被看作是同性恋的特征,所以年轻人希望能够和女人建立性关系,以使同性恋的看法不攻自破;另一个建立男性气概的重要方式是在恐惧面前展现出无畏的勇气,“打斗”和“彪悍”是其必备特征。社区中的两类行为印证了这种勇气,一是毒贩在遇到有人干预他做生意时,表现出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二是扣篮者在球场上表现出肢体冲撞的勇气,这种勇气表现在黑人社会是自由、力量和财富拥有的象征。因此篮球不仅成为黑人球员追求金钱、地位和拥有力量的职业,也是确立球员男性气概的主要方式。相比于美国东北地区一个大学足球队的田野工作研究的结论,即传统的男性气概表现出差异性特征,类似于使用粉红色的足球护具这种性别选择的变化[6],“骑士气概”的研究结论更体现了体育男性气概的正统观念,反映了标准的体育“型男”特征。

第六章“需要胜利和运动家精神(Sportsmanship)”研究了球员以公平竞争和运动家精神为标准评价自我行为的过程,并从球队、教练和社区这三个影响球员公平竞争行为的环境背景的角度,来理解追求比赛胜利与彰显运动家精神之间的张力和矛盾。赢得比赛胜利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也是彰显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比赛”的观念给体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胜利者将获得财富、地位和荣誉,失败者却将一无所有。这强大的反差使学校比赛和商业比赛中充斥着不公平竞争行为,耳濡目染之下篮球球员们为赢得比赛也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激烈对抗中的肘击、篮下推搡对手、比赛中满嘴脏话等不正当行为。而在这一方面,黑人球员可能表现得更明显。他们身处社会底层,长期遭受社会排斥,对成功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坚守公平竞争的道德诉求。而媒介化体育中有关黑人职业球员“白手起家”终获成功的美好故事,以及由这些故事构成的典型的美国梦的观念形态,暗示了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不懈努力的人,与那些事实上获得成功的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对球员正确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乃至形成运动家精神的正确观念,都有较大的影响。

第七章“肮脏的把戏”研究了所谓在教练、家长、学校、社区与大众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将年轻人推向过度饱和的篮球场,运用美国梦这一意识形态化的制度性欺骗手段,遮蔽了资本主义贤能制度的谬论。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在美国社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播和强化那些社会约束行为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并融入到美国梦、机会平等、通过奋斗提升社会地位等社会信条中。获得运动员奖学金或成为职业球员是众多年轻球员追逐的目标。他们的信念获得了教练、家长、学校和社区的支持,即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中,不论个人的起点高低,都拥有相同的机会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地位。这种价值观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然而,尽管篮球运动让年轻人在很多方面受益匪浅,但是美国篮球梦描绘的当代神话景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足以引起更多批判。一个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能力蜕变为是不是足够努力的问题,这一障眼法暴露了美国社会制度中“肮脏的把戏”的重要舆论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限,无法撼动的社会潜规则,以及美国社会体制的结构性障碍,导致黑人球员长期生活在媒体与社会营造的梦想神话世界中,很难实现一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梦想,例如成为职业球员,在镁光灯下日进斗金的生活。

后记“加尔文·科迪之死”记录了骑士队球员科迪步入大学生活后自杀的案例,作者不仅对科迪的自杀动机进行了追索,还将其与美国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进行了延展分析,藉此引发了读者更深的回味思考。民族志研究者会触碰到很多人的生活,也会被这些人的生活所触动。鲁本博士的研究涉入生活太深,或者说完全融入到了研究对象的“小社会”生活环境中。回想起往昔那些再熟悉不过的身影,那些与自己挥汗如雨并肩走过的日子,再听到科迪这一前途光明的跃动生命的消逝,鲁本博士已经无法拒绝这些感性表达。生活是一种氛围和情绪,它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你,让人无处躲藏,压得人喘不过气。科迪这样的年轻人深知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被他们的种族、他们所在的学校、他们生活的社区和现实的社会环境所绑架,成功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科迪的葬礼仪式上,主教练本森的发言,把读者带到沉闷的社会反思氛围中。有增无减的恐惧心理、不断上演的枪杀事件、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为美国梦留下了某种难以愈合的社会心理创伤。在社会大环境面前,人们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因而遗留下了更多的无奈和无助,褪色的英雄和失落的梦想将美国梦无情地拉回到了现实中[8]。《美国梦》后记中表达的隐晦的批判性反思话语,直指美国梦这一体面光鲜的意识形态背后潜藏的制度困境以及与社会现实间的紧张关系。美国社会现实中的悲哀,就是黑人球员只能拥有篮球梦,而会继续被排斥在成就的门外。

4 跟进思考: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

美国梦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篮球运动与身俱来的技术与文化特征,高度契合美国梦的表现框架,并在美国梦的意识形态传播中扮演了“演绎者”的角色。文学作品是诠释美国梦最基本的、传统的传播载体。纵观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一个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就是对美国梦的沉重失落感和魂牵梦绕的执着追求。美国梦并不是一般的超越现实的梦想,而是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想,是对平等、自由、宽容、进取和成功执着追求的理想主义信念,是对机会平等,人人都有成功希望和创造奇迹可能性的乐观自信[9]。在《美国梦》第三章“三种毒”的研究与论述中,作者以诠释美国梦的传统表现方式,传承了二战后的美国实验派文学的创作精髓,对暴力、吸毒、犯罪和性乱主题进行了现实主义刻画。部分暴力和性乱主题内容合并至《美国梦》第五章“骑士气概”中做出讨论。如所涉及到的学校纪律管理、逃学、恶作剧恐吓、打架斗殴、社区黑社会帮派、社区虚无主义的悲观情绪影响等问题。这不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也让球员深刻认识到,篮球运动才是他们的救赎稻草。《美国梦》的田野素材选择倾向于研究对象的意识观念,具体行为的研究只是作为辅助论证的环节,研究结构也不完全依赖理性的逻辑,而是关注感性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影响。这都说明了文学这一传统表现方式在诠释和演绎美国梦文化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本文将《美国梦》的成果定论为“不辨东西”(是文学作品还是研究成果)提供了依据。将文学方法论引入体育社会学的实地研究,这种跨学科范式的拼合使用所产生的研究效果,值得学界反思。体育人类学教科书中不断强调,一定要追求理性,讲究逻辑,方法正确,表述端正。《美国梦》研究中感性元素的使用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研究思路,使我们认识到感性效果并不一定会破坏研究的客观性,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它同样可以提升研究的整体效果、可信度和成果价值。

随着20世纪信息技术和休闲娱乐行业的发展,美国梦的传播载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好莱坞电影和职业体育逐渐成为诠释美国梦文化精神的新生力量。职业体育中的胜利、励志、成就与拜金逻辑,无可争议地被列为美国梦传播的重要范畴。“自由、民主、人权”是一种结构性价值观,求胜作为意识形态则是一种源动性价值观,是驱动美国内部发生以白人为主流的多数人和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之间的这场文化战争的原动力,意识形态分野和族群地位之争是美国文化战争的主要特征[10],种族分歧问题掩盖在美国梦许诺的美好世界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中。《美国梦》从种族观念和社会现实的视角切入,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充分呈现了美国梦的轮廓,反映了骑士队黑人球员这一特殊的非洲裔美国人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诸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流动性、勤奋努力、乐观与进步性等美国梦的基本元素和文化精神。值得推荐的是,好莱坞电影《卡特教练》如同《美国梦》研究的影视版,作为研究美国黑人球员的种族观念、梦想和行为的活标本,它与《美国梦》在理解篮球运动、种族与美国梦的关系问题上殊途同归。遗憾的是,在中国国内表现纯体育题材的影片几乎没有,对于体育电影的评论和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相关人员未能意识到文学和电影艺术作为体育文化研究资源的重要性,对外来此方面的原材料如《卡特教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运动员教育与“毕业出路”的策略建议层面上[11]。

美国梦中反映物质性追求的一面,在不同的国家发展阶段内涵不一。当下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美国中产阶层梦想的六个方面:有房、有车、有休闲时间、接受大学教育、享受退休保障和医疗保险[12];其精神性追求的一面,被定义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一种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民主愿望的承诺,藉此维护既得利益格局,转移社会冲突、仇恨与问题,稳定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根基[13],由此也形成了国家意志与世俗生活的梦想价值分野。以国家梦想的视角,1981年国际奥委会放开了职业运动员的参赛限制,美国男篮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梦幻团队,球员个人技术表演甚嚣尘上,美国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精神获得极大彰显。受到广泛深入的NBA球员跨国流动的影响,以及欧洲团队主义篮球打法的兴起,美国梦之队的声誉受到极大挑战。美国男篮已经不能完全凭借个人主义的力量赢得冠军,因而他们加强了团队配合和整体性打法,也随之将美国篮球梦的价值呈现放在团队精神方面。如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美国男篮梦八队就被贴上了美国精神“救赎之队”的标签,不仅要向世界证明美国梦的精神价值,还力求宣扬美国作为全球职业体育市场领军者的象征意义[14]。

从世俗生活中个人和种族梦想的视角,对于黑人球员而言,美国梦的涵义不仅仅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还包含要在精神层面上过上更受人尊重的生活,这与美国社会中黑人种族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美国梦之所以冠为“梦想”,是因为它与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非洲裔美国人要想真正实现美国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还遥遥无期。1863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8年,《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授予非洲裔美国人公民权;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1970年,《民权法》废除了“文化测验”等对黑人选举权的限制;1990年,威尔德当选为首位黑人州长;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首位黑人总统……时至今日,黑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虽有所改善,但美国主流社会留给黑人自由实现梦想的职业选择机会并不多,绝大部分黑人的奋斗之路仍然集中在具有人种优势的竞技体育行业,以及那些无人问津的艰苦职业上。

《美国梦》的主要研究结论充分地呈现了美国种族现实中赤裸裸的一面。美国梦作为虚无缥缈的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境遇,被精心编织成了一个高品质生活的当代神话,这注定是一个不能普遍化的梦想[15]。以美国梦社会内部治理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美国梦倾向于体现上层社会的利益诉求,奉行白人政治与社会逻辑,少数民族、种族或族裔的权利要求和利益诉求在其中并未能平等体现,这便注定了其是一个不能全民化的梦想。可悲的是,在现实中,篮球运动沦为黑人的专项特长,作为一种具有功利性的谋生手段,它成为黑人阶层向上层社会攀爬的阶梯。《美国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许多黑人球员的确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篮球上,而不是学业上。《卡特教练》中刻画的黑人球员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高中篮球运动员看待教育问题的普遍观念。凯文·加内特、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高中毕业直接晋级职业联盟的明星球员成为他们的学习榜样,而劣迹斑斑的阿伦·艾弗森也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特例,因为艾弗森的“街头”身份与他们有灵犀相通的地方。迈克尔·乔丹、艾弗森乃至华裔美国人林书豪的横空出世,契合了美国梦“一夜暴富”的叙事神话,这只是在社会激励与象征意义上,篮球运动作为美国种族主义的例外主义存在的社会文化本质。如同林书豪对美国华人社会带来的振奋效应,突显了美国梦作为麻痹社会神经比较“明智”的一面。美国上层社会懂得适时赋予一个白人以外的种族人以象征性的“贵族俱乐部”席位,而普遍的种族状况却未有明显改观。

美国篮球梦有令人憧憬的一面,也有冰冷现实的一面,而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尤其对于美国高中的黑人球员而言,在这种无限漫长的奋斗过程中,快要窒息的生活氛围里,难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甚至像科迪那样终结自己的生命。然而,正如鲁本博士对篮球生活和其内在魅力的追问,以及对研究构思与动机的讲述,“为什么我对篮球的爱如此深厚,为什么这么多年轻黑人和我一样热爱篮球,由此,我开始严肃地思考篮球带给年轻人的巨大影响。”也正如《美国梦》的研究结论极力传达的观点:篮球运动改变了黑人球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形成了积极、乐观、进取和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就像一场比分悬殊的第四节比赛,最重要的是表现出挽回颓势的努力并积极争取胜利的态度。明知机会无多,希望渺茫,却如“飞蛾扑火”,尝试灭亡。这或许就是美国篮球梦的基本轮廓,在名义上宣扬,只要勤奋努力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在内质上呈现,积极对待生活并享受生活过程的观念态度。这或许就是美国篮球梦的文化精神,即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国家制度层面上,展现“舍我其谁”般的生活信心、男性气概和无畏的勇气;在个人成功与价值实现的层面上,展现“永不言败”的生活追求、精神气质和梦想的力量。

[1]REUBEN A.BUFORD MAY.Living Through the Hoop:High School Basketball,Race,and the American Dream[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8.

[2]于德山.追寻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胡小明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34(2):20.

[3]冯军旗.中县干部[D].北京:北京大学,2010.

[4]张颖,寒川恒夫.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亚洲体育人类学会会长寒川恒夫访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3):10.

[5]张志成,陈刚,姜勇,等.体育运动与男性气概[J].体育学刊,2011,18(3):72.

[6]ADI ADAMS.“Josh Wears Pink Cleats”:Inclusive Masculinity on the Soccer Field [J].Journal of Homosexuality,2011,58(5):579~596.

[7]JOSEPH MAGUIRE.‘Real politic’or‘ethically based’:Sport,Globalization,Migration and Nation-State Policies[J].Sport in Society,2008,11(4):443 ~458.

[8]PAUL HEMPHILL.Lost in the Lights:Sports,Dreams,and Life[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3:72~78,161~170.

[9]辛潮.美国梦的失落与追寻——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变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3):36~42.

[10]董海滨.析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意识形态纷争和身份认同冲突[J].现代传播,2012(12):16 ~21.

[11]张新萍.电影《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诠释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6):63 ~66.

[12]徐崇温.“美国梦”变成了虚幻的神话——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梦”[J].红旗文稿,2012,(21):25~30.

[13]JENNIFER L.HOCHSCHILD.Facing Up to the American Dream:Race,Class,and the Soul of the N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3 ~15.

[14]CARSON CUNNINGHAM.American Hoops:U.S.Men's O-lympic Basketball from Berlin to Beijing[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9:385 ~414.

[15]马静.十字路口的国家路径选择:美国梦?欧洲梦?还是中国梦? 专访赵汀阳[J].人民论坛,2011(27):34~35.

猜你喜欢
黑人球员篮球
黑人谈河流
我不只是球员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