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光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紫砂壶也跟随着变化,制作技术不断改进,由单一的实用品,逐渐转化为实用工艺品,甚至成为珍贵的艺术品。紫砂壶以其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古朴典雅的迷人色泽、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美绝伦的手工工艺独步海内外,赢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盛誉。
《倒把西施壶》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像丰满的乳房,壶钮像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西施乳”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徐友泉是制壶名家时大彬的高足,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端详着笔者的《倒把西施壶》,不由得对王安石的这首咏荷诗心生改动之意,可以试着这么说:一壶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在高人贤士眼里,虚静乃是紫砂壶的一种高境。每一把壶里,都有一股气撑着,上品乃是虚静之气,如空谷幽兰,德馨怡人;中品乃是平庸之气,虽八面玲珑却了无个性;下品乃是混浊之气,断然是苟且敷衍,猥琐不堪。
笔者特别热衷于全手工制作,从泥料的选用到茶壶的制作,直到后期的烧制打磨,整个过程都是亲力亲为,足见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壶体圆润、光滑,壶盖厚实、轻巧,身与盖自然衔接,过渡顺畅,浑然一体,默契地构筑了柔美光滑的曲线。壶嘴微微从盖沿附近延伸出,翘首而置,神气、洒脱。壶把与普通壶把不同,上下倒立,俗称“倒把”,这正是考虑到了西施壶的整体效果,增添了三分柔美。
一支毛笔,几根羊毫,能书写和画出千姿百态的书画作品。艺术家的水平高深莫测,《倒把西施壶》浑然一体,手感舒适,用的是克截盖。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平中见奇。大凡传统作品中,盖有克盖、截盖、克截盖三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克截盖。它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与壶身在结合处完全吻合,又要有在茶壶的整体线条上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壶体上小下大的形体。它的盖边必须锋利如刀刃,否则与壶体不能吻合,反而出现一个台阶。这对紫砂艺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壶盖要薄到极点又不屑边,保证既薄又圆,不然很难奏效。再则,由于紫砂泥坯必须在1150度以上的高温中熔炼,才能成为“青品”。这种肚大口小的壶体的收缩比例比其他部位要大。大多少,谁也不能用公式推算、用数字说明。盖过松、口与盖不吻合;过紧,口撑断,或者盖无法打开,所以要把握住这一点,只能通过多年的实践。
紫砂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情感气质方式,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取得了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堪称国之瑰宝。著名的文人学者、名家雅士及诗书画家都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的创作,并在每个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其中杰出者数不胜数,历史上名人有董其昌、项元汴、朱石梅、陈鸿寿、吴昌硕等,近代如康云、亚明先生等,他们的参与,对紫砂壶影响极大,促使紫砂壶更具有文化艺术特征,大大提升了紫砂壶之品位。
[1]《紫砂之谜》福建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