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

2014-02-12 18:50孙丽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孙丽艳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

孙丽艳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主要原则的学案导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语文教学;学案导学;对策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于是出现了众多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与方向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模式的应用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有力推进。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在理论上的完美阐释并不意味着在实践中对于每个学科来说完全适用,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在实践中出现了若干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学案”及“学案导学”的概念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习方案。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等环节。[1]1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一种方法系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学效率。[2]3

二、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弱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2语文学科是一个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在要求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自身精神成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情感熏陶一是来自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体会作家的感情。二是来自于与老师、同学的情感交流。教学中,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听录音、品读、讨论等等,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基础,学案呈现的方式是大量的字词及阅读题,语文教师每节课的任务就是把学案上出的题的答案明确,学生关心的也是答案的正确性,上课的核心内容也是讨论问题的答案。学生说出了情感,但不等于体验到了情感,真正的情感交流往往被削弱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被掩盖与弱化,这样的语文课堂只是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缺少了人文性的关怀,也就谈不上如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二)学案表现形式有僵化倾向

语文学案设计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背景资料,课前预习,文本研习(问答题),作业布置,拓展训练,巩固练习和小组展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前布置学生按照学案自学,完成学案上的练习;然后,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小组展示学案自学成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实行加分制度。二是学生课前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作业,教师课堂上按照学案的问题导引讲练结合,课后学生完成巩固练习或拓展训练。每篇课文的学案形式都是如此,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一种厌倦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学案预习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学案导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上课的前一天发下学案作为作业,学生通常是为了应付作业,很少有认真读课文,基本上每人一本辅导资料直接抄写答案,或者从网上查找答案,当课堂上问到文章内容讲的是什么的时候,同学们大多是把抄来的答案复述一遍。整个学案的完成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即使课堂上显示学生主体的小组展示活动,学生也无一人能脱稿。且在同学阐述完观点后,语文教师多数都要对答案进行修改与重复,学生更关注的是对答案的进一步修正与抄写。因此,可以说学生课前抄写下的大量的答案与课堂上答案的修正,更多的是码字游戏,对学生来说增加了负担,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也可以说,如此的模式下,语文教学仍旧是穿着“导学”模式的新鞋,走的却是传统课堂的老路。

(四)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被淡化

如果不同风格的教师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使用统一学案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进一步强化课程的共性,而削弱了课程的个性。此外,人文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个性风采,基于学案的教学使教师很难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这使课外知识在课堂的拓展性讲解也就很难进行了。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而学案教学却抑制了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对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了学案似乎老师的作用并不大,只要有百度谁都可以当老师,学生对老师的教课水平风格没有了看法,多的只是看谁的戒尺更严厉。

三、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的解决策略

从以上所列举的不利因素来看,人文性强的学科并不完全适合学案教学法,它只是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依赖它。这就提醒我们,在实施学案教学时不能盲从,在编制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更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案教学的优势和弊端,让学案真正为教学服务。

(一)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课文确定如何使用学案导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以体验情感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文时,教师需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优美动人的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共同进入教材的情感磁场,在品读、体味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语文素养。这时,可以将学案放在一边,这类课文的学案内容应该主要以品味语言美,语言表现效果为主。

例如,莫怀戚《散步》学案的内容就不要出现太多关于“‘分歧’这个词你怎么看?文中用了哪些动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怎样运用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手法?”等等的这类问题。教师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会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让学生能自然的流露出亲情,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给他们文本的主题。学案上可以出现一些围绕文本主题、充满哲理的思辨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可以放开学案,教师带领同学到室外散步,假设情景表演,来体会情感。如果有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去田间模拟课文的情景,这样身临其境更能与作者达到共鸣。

(二)调整学案表现形式与内容,灵活运用以减轻学生负担

首先,学案的内容要精选,要控制学生的自学量和书写量,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课前自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字词练习,阅读背景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悉情感,记录疑难问题。课堂学习内容在课堂完成,不应全部放在课前。课后学习内容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主,如果需要拓展就拓展,不需要就不拓展,学案的形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次,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指导是重点,课堂学习可以由教师当堂指导,不必都写在学案上,呈现在学案上的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必须的练习,练习量一定要少而精。再次,考虑教材的优势和不足,使学案起到补充和优化教材的作用。比如,在课文当中有些作者背景材料或者文章写作背景可以在学案中呈现。

(三)追求教学方式多样化,行成独特教学风格

有人将学案导学看作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盲目批判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夸大学案的作用,甚至唯学案是教,结果将诵读品味,涵咏积累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也丢掉了,因此给学案准确定位十分必要。学案导学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造,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了听讲效率,学生阅读、思考、书写、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以听讲来学习的方式,是新课改环境下涌现出来的诸多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如果每节课都或唯学案是教或把学案导学看作是万能的教学法,就会极大地破坏教学的灵活性,挫伤教师创新的积极性,鲜活的语文课堂就会走向僵死。在学案教学热的今天,有必要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强化语文的基础知识,有效培养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因为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曾经一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有所下降。体现在学案上,可以让学生自学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往往被忽略,教师也引导不够。由于中学生多少拥有一定的惰性,教师不强调字词等基础知识,学生也不会去关注,但不代表这部分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这部分恰恰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的,因此,课前在学案的设定中,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检测或者是竞赛的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激发起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无法否认它的优点。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覃伟合.“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报, 2001(17).

[2]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布鲁姆等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文章)

Use and Reflection of Language“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 SUN Li-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outcomes of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pedagogical reform.Learning before teaching,teaching based on learning acts as the main principles of"Learning Plan Guidance"teaching mode,to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reflect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But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changing the students'learning styles,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Learning Plan Guidance",proposes the solution strategies.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Plan Guidance;countermeasure analysis

G642

A

1008—7974(2014)02—0088—03

2013-12-30

孙丽艳(1975-)吉林通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