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湖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观点探讨高校教师素质管理
林西湖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文章旨在探讨高校教师素质管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全面品质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全面品质管理之概念导入高校教师素质管理进行分析,发现为使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保证培育出高素质教师,则应以全面品质管理来进行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教师素质管理,在教师素质的规划、控制与改善的三原则循环管理之下,形成教师素质管理制度的永续改善。
全面质量管理;教师;素质管理
因时代变迁下的教育,以培育国家人才、涵养公民国际竞争力为其目标,对于国家整体国力有长远之影响,因而致力于教育品质的提升,追求卓越教育成效,是国家应该致力发展的核心要点。而在经济自由发展下,教育市场化的趋势随之增强,教师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此亦趋使我国社会大众与教育机构对教育品质的渴望,同时教师素质也成为众人关心的焦点,对教师素质的重视已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全面品质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意义,将全面品质管理的概念导入教师素质管理,期许能对高校教师素质管理系统的建置有所启发。
(一)全面品质管理
在企业界的观点中,讲求品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并满足顾客;而以此概念兴起的全面品质管理,即是强调全员参与品管、全程品管与全方位品管,以追求永续改进、完美品质、顾客导向的管理方式。其以全面动员及参与的方式,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持续改善,并强调人性化的参与管理策略,激发成员的意志与潜能,而主动追求卓越,以顾客的全面满意为最终目标。
(二)全面品质管理应用于教育
近年来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动,全球对教育品质脉动的关注与日俱增,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推动教育品质发展,强调教育品质的分析、管理与改进,着眼教育环境背景、输入、过程、产出,提出系统性与科学化的分析评鉴概念,此精神十分吻合全面品质管理的要求,更突显将全面品质管理应用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所谓的教育品质,即是不断进行改善,以符合或超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此外,为适应市场竞争,追求卓越组织成效,争取顾客的认同,品质第一的观念逐渐变成成功企业的核心要件;在类似的内外环境的趋使下,教育品质也成为教育人员关心的议题。其中,主要有四点要件致使教育品质受到重视:道德要件、专业要件、竞争要件、责任要件。因此,为促使更有系统性管理教育品质,将全面品质管理导入教育领域便成为一种新趋势。
对企业管理而言,品质管理偏重技术性细节;然而对高校教师素质而言,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包含了培育、检定、甄选、聘用、专业进修及生涯发展等,兼含结构性与功能性的问题,亦有制度性与技术性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素质管理绝非限于技术方面的品质管理,而应具备掌握关键与坦然面对之管理精神,以宏观发展师资质量,同时确立教师素质保证机制,此正突显了全面品质管理的重点精神与意义所在。故本文依据全面品质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对高校教师素质管理提出四大面向的着手步骤。其相关说明如下:
(一)素质发展
在初始的素质发展阶段,应依据时代与国际竞争局势、教育环境概况,以及因应文化变迁,掌握教育市场的实际状况与需求,进行理念、领导、策略、分析、技巧文化的建立,同时并促使全部教育相关人员的参与。其要点如下:(1)确立发展理念,在分析了解国内外整体环境之后,确立教师素质的发展理念。包括信念、使命、价值标准、目标任务等。(2)发展领导与策略,宜秉持全面品质管理精神,发展领导方式、制定整体策略计划,以及明确管理策略之方向。(3)素质分析与技巧。掌握教师素质的发展方向后,宜对整体策略、管理与相关教育行政组织进行SWOT分析,明白执行上的可利用优势,以及可能遭遇的问题。同时,宜纳入学生的受教需求,并将师资培育理念进行顾客教育,争持各方势力的认同。(4)形塑素质理念文化,全面品质文化的建立,对于教育组织的策略执行,以及全员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全面品质管理在师资培育上,讲求相关全部人员的全心投入。全员参与是全面品质管理最为重要步骤,也是教师素质管理上较难执行的步骤,所以需要将形塑素质理念的文化深植于组织与人员当中,减少彼此间的意见分歧,增加人员间的沟通合作,以及垂直与水平行政层级的多方交流。
(二)素质系统管控
在教师素质培养与系统管控过程当中,宜承担对学生、家长与社会大众的教育成败责任,以品质承诺为最高原则,进行素质标准的订定、素质成本的估算、具体步骤的确立、要求执行效率的提升。其要点说明如下:(1)素质标准订定。在确立欲发展的教师素质方向后,宜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分析,并广泛咨询专家与教育实务工作人员的各方意见,以便设立教师素质标准,同时更需要考虑国家社会的背景因素,制定明确的参考指标,让师资培育人员、准教师以及职场教师均能有所依归。(2)素质成本估算。教育品质是教育计划执行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落实教师素质管理的同时,宜有效管理所耗费的人力、资金、时间等成本,确保所有投资的有效性,使所有事务都做对,尽可能让第一次就做对的事。(3)过程标准具体化。教育品质状态在教育过程当中如能将之标准化,建构品质指标,则可评估分析全面品质管理在教育现场的实际执行状况,有利于后续的评鉴工作。所以,教师素质管理的步骤应符合标准且具体化,形成可记录流程步骤,以方便后续进行的检讨与评鉴。(4)执行效率。教师素质管理的流程宜更具执行效率,包括教师专业训练成长、教师评鉴、不适任教师问题等宜更加有效执行,避免问题之延续。
(三)素质工作团队
成立品质工作小组,可以强化全面品质管理的运作与信心,适时解决问题,稳定地逐步达成品质管理策略。在教师素质管理的过程中,借由建立专责的素质工作团队,成员应包括专家学者、资深教师、行政人员等,以有效融合全面品质管理概念于教师素质当中。除推广高素质的文化氛围,掌控系统过程的运作并排除障碍外,同时也要随时依据教育现场的状况与可能变化,持续督促并改善。其相关要点如下:(1)监督素质团队。素质工作团队应随时针对教师在培育阶段与教育现场阶段,确认管理流程的正确执行,并对教师素质进行必要的查核与研究,充分掌握教师素质状况。因此,宜充分被授权,方能运用品质管理方法以解决问题、监督素质。(2)支援素质发展。将品质管理导入教育领域,应视为教育管理的辅助工具,而非增加其负担,所以素质工作团队应对教师培育与专业成长提供支援,担任专业顾问。除了在师资培育阶段要给予全面品质管理的观念与争取认同外,在教师投入教育现场之后,更要辅助教师在各项教学、辅导等专业品质的不断提升,增进教师在知识、能力、素养上的成长。(3)训练师资素养发展人员。对教师素质管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人员提供必要性之训练,授予整体素质管理之策略发展与概念,使其持续自我改进工作品质,促使整体人力资源的发展。
(四)评估
在进行持续改善的过程当中,系统性的评估对全面品质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再利用组织制定的标准,坚持贯彻执行,以利用评估结果进行改善。此外,教师素质管理的最终目的宜回归全面品质管理的目标准绳,以教育投资人与顾客的满意为依归,讲求以客为尊的精神,提供符合教育需求的教师素质,因此应以顾客观点,进行从师资规划、培育到教学现场的全面性评估,以确保最终教师素质是能够满足教育顾客。其要点应如下:(1)查核标准。配合时代脉动与教育现场变化,应随时查核教师素质的标准能否因应内外在环境的变迁。(2)掌握顾客需求。教师素质最终仍需回归教育顾客之期望与需求,尤应以学生受教之需求与情况,持续改善教师素质,以努力符合教育顾客需求为原则,提升教育品质。(3)检测与评鉴。教师素质需要经由检测与评鉴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同时进行考核学生受教之品质,了解教师素质管理是否有达成既定之成效。同时,检测与评鉴必需建立在具专业性、系统化的素质管理制度下,才能确实获得教育投资人与顾客的信任。(4)内部自我评估。系统自我评估文化之养成是相关教育组织与人员之共同责任,借由自我评估素质管理的流程状态,随时察觉是否有所疏失。
为使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保证培育出高素质教师,则应以全面品质管理来进行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教师素质管理,在教师素质的规划、控制与改善的三原则循环管理之下,形成教师素质管理制度的永续改善。
教师素质虽然不如企业管理所谓的产品品质一般易于观察、统计和察觉,但是透过全面品质管理的精神导入,能使教师素质管理更加明朗化与有所适从。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盛行的时代下,应用于教育的全面品质管理,亦将学生视为中心教育顾客,因而以客为尊的教师素质发展更突显其意义。再者,管理制度良莠影响了教师产出的品质,所以弹性多元的教师素质规划、培育与专业发展,严谨系统的评鉴与管理,为教师素质保证提供了最佳的代言。此外,政府、师资培育机构、中小学应是共同教师素质管理的经营伙伴关系,而非由谁控制谁的绝对权力结构,展现全员参与之精神。最后,从全面品质管理的精神来剖析师资管理,发现正因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全面教师素质管理之概念与机制,致使师资培育泛滥与教师素质遭受质疑之问题难以解决,故而尽速建置全面教师素质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应对各项教师素质的问题,实乃教育改革不容刻缓之重点。
[1]罗磊.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丁汀.高校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4]张若冰.高校教师素质的时代特征及自我提高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5).
G64
A
1673-0046(2014)4-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