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创新高校就业指导信息沟通模式
周智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媒体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90后大学毕业生的个性突出,这些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分享就业技巧及经验,细化就业指导与咨询、创新就业指导工作信息沟通渠道,对正确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微博;微信;就业指导;沟通模式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多1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就业指导,以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或者纸质文件的发放、张贴,汇报等方式为主。在这种沟通模式下,老师是权威的代表、知识的化身、人生的引路人,却弱化了正面思想教育效果。同时,在新环境下,90后高校毕业生个性强,兴趣广泛而易转移,心理情绪变化大,社交重点也由现实生活逐渐向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转移,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受制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已难以满足当代高校毕业生的服务需求。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细化服务,与时俱进,把握90后高校毕业生的个性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沟通模式,有效指导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式各样的社交网络媒体层出不穷。早些年,腾讯QQ、开心网、人人网、博客等是这些社交网络媒体的代表;而近三年,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却成为后起之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新宠儿。根据中科院心理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和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在2013年8月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截止至2013年6月底,“微博”大学校园用户数已逾三千万;而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短短三年间,微信用户已发展至接近6亿,其中年轻人是主要用户群体。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等就业工作相关人员将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型信息沟通平台,汇总最新最全的通知公告、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咨询、创业就业讲坛日程、招聘会安排、就业之星、励志物语、名人故事等,为学生提供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一)就业招聘信息的发布
1.利用微博发布就业招聘信息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通微博账号,发布最新就业招聘信息。为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微博可通过校方正式通知、QQ群消息等方式将账号信息发布给全校学生,鼓励学生关注本校就业指导中心微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微博发布最新企事业招聘信息、宣讲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学生在登录本人微博时,就能够及时了解到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从而减少自身在各大招聘网站搜索招聘信息的工作量,同时避免有用招聘信息的遗漏。此外,从招聘信息来源方面细化信息发布管理,将不同来源的招聘信息进行分类并加以注明,如“招聘网站转载”“其他高校网站转载”“本校联系单位”等,有助于毕业生对信息进行过滤选择,提高毕业生应聘成功率。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就业招聘信息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2012年8月针对企业、媒体、明星等团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与微信一脉相承,目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可以享受到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等个性化服务。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学生在关注本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学生登录微信便可接收到来自平台的消息。
可以说,微信公众平台在就业招聘信息的发布方面与微博类似,但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发布对象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微博相对比较开放,在没有特别设置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转发和评论。而微信公众平台可将其“粉丝”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使得消息的传递更加有针对性,也确保有用的消息可以真正传播给有需要的学生。
(二)国家政策、求职技巧、职场经验的分享
除招聘信息外,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就业政策、技巧等信息的分享,如“三支一扶”“入伍”等与大学生相关的国家政策,简历制作、面试等求职技巧,就业程序与要求,职场经验分享等等,都可以通过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进行分享。
1.碎片化阅读积累就业小知识。尽管碎片化阅读对年轻人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时间的碎片阅读也会积累一定的知识。微博与微信在内容方面以简短为主,分享就业相关知识同样不宜长篇大论。通过制作各类小专题,如“什么是三支一扶”“简历制作十忌”等,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将这类小知识分享出来,更能引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2.过来人更具说服力。很多大学生“崇拜”一些创业名人或优秀的师兄师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十大名人“微博”中,除了何炅、姚晨等娱乐明星外,“青年导师”李开复也位列其中,可见大学生也渴望在微博上获得对自己人生发展有益的信息。此外,通过分享一些优秀的师兄师姐的成功经验或就业历程,让一个自己身边的“过来人”讲授他们的职场经验,更能激发在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上进心。
(三)就业指导与咨询
如果说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信息的发布与分享,微信的另一功能——聊天则更多应用就业咨询。与传统电话、QQ聊天相比,微信支持文字信息、语音信息的发送,也支持实时语音、视频通话和传送文件,其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微信在手机终端上的广泛应用,使双方的沟通更加便捷。
1.辅导员开通就业咨询微信,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毕业班辅导员开通微信账号,学生可通过微信给辅导员留言或与其对话。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名辅导员可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解答学生在就业上各方面的问题。由于聊天记录可以保存,辅导员、学生双方都可以会看整个咨询过程,避免了因遗忘而导致重复咨询。针对相同的问题,辅导员也可以直接复制文字或图片给予答复,而不必像打电话一样重复回答,提高工作效率。
除个体咨询外,辅导员还可通过微信“群聊”功能,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话题讨论。针对有共同因素的学生,如应聘同一单位、在同一城市求职等,适当地建立微信群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另一个沟通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与QQ群不同,微信的群的人数不宜多,以保证沟通内容的有效性。在群里,辅导员也可以更好地为毕业生解答问题。
2.学生意见反馈与分享。通过微信或微博,学生可以将个人的建议或有用信息反馈和分享给辅导员,真正实现沟通的双向性。辅导员有选择性地整理学生的意见或有用信息,再次分享给其他学生,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一)从传播的内容方面来看,微博、微信与已有的网站、QQ等媒体、社交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却有着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时代变化,学生更易接受。90后大学生群体是现代新技术、新潮流的追求者。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必须懂得与时俱进,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新一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和沟通渠道进行教育,也使得学生更易接受。
2.便捷性和可操作性高。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热衷于使用手机登录个人微博和微信。高校学生的最后一年多在外实习,使用PC电脑终端接收信息多有不便。相比PC电脑终端,手机终端的使用更具便捷性、时效性。
3.倡导以人为本,内容更具针对性和丰富性。高校在对本校毕业生总体情况的把握上,有针对性地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就业指导及招聘内容,甚至细化至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不同学生有专门的指导,注重指导过程中的人性关怀。网络的多元化也使信息更加丰富。
(二)尽管优势明显,但受制于技术及专业人员等客观因素,我们仍必须看到微博、微信在信息沟通中存在的不足,这也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善,创造更有效的工作模式。
1.对就业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增加。一些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因自身素质和工作思维等因素影响,工作方式相对保守,对新媒体持排斥态度。即便愿意尝试,也无法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就业相关微博的粉丝量却远远不足,使得微博在就业工作过程中难以发挥其作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官方微博的推广力度不足、内容更新较慢、形式较单一及缺乏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等原因。这就对微博、微信的管理和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技能要求,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管理方式,增强就业工作微博与微信在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
2.互动的深度不足。传统的就业指导在面对面交谈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互动的深入,而网络所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快餐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只有充分结合新媒体的利用与传统就业指导的优势,善于整合多重有效渠道,才能使就业工作的开展效率更高。
[1]李双力.微信时代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16-117.
[2]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平台[EB/OL][2014-02-25].http:// http://baike.baidu.com/view/9212662.htm.2014-02-25.
[3]王麒凯,蔡耀龙.微博:高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载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
[4]雷旭斌.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J].中国市场,2013(21).
[5]黄路明.新媒体时代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2(10).
G64
A
1673-0046(2014)4-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