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颂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天津 300122)
高中化学实验课是高中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操作基本训练的基础课,它将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为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实验课应达到的目的有:
一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以便更好的掌握实验原理、学会操作较复杂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习实验知识,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
二是,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得到初步训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独立研究问题、综合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探索的精神和遵守纪律。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可以从实验中直观的观察到,因此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同时实验又是以理论为基础,只有牢固的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实验课之前应当鼓励学生多了解实验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课的学习,从实验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要点的理解。
在接触一门课程的时候,都应当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并分析教材课程的特点,以便做好预习,以有利于重点的记忆和自我潜力的最大发挥。对于实验课来说,预习应当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对实验原理的预习,只有充分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应掌握的内容,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实验;二是对实验步骤的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应准备的器材和具体步骤,以免在实验进行中手忙脚乱,影响了学习的进度;三是对实验危险性的了解,任何自然学科的实验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化学实验中某几种物质混合容易发生爆炸、火灾等,这些内容应当让学生重点掌握,以免发生事故。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才能在实验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自然科学是实验中的科学,任何重大发现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因为很多科学成果都是科学工作者从实验中的细节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而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正是学生对实验细心观察的结果,这正是对学生科研训练的一部分,而发现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实验结束后应当督促学生以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的总结应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发现问题的总结。数据处理是实验课的重要一环,自然科学正是通过数字将实验从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因此在实验课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知道学生利用正确的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通过总结发现规律,进而提高的理论高度。对实验中各种问题的总结则体现了学生对实验的总体掌握程度。一旦学生能够自行总结出实验中的细节,则表明学生真正对实验有了理性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和目的,教师应当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教师在实验课进行前应当对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应充分掌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应该能对实验涉及的理论进行扩展,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进行前,教师应当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并且提前对实验进行预演。教师只有能亲手完成实验,才能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必须对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事故有充足的预案,一旦事故出现,教师能够尽快处理问题,已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的程度。
教师在实验课的讲解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解实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实验现象。二是讲解实验步骤,这部分讲解应当细致,特别是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应当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事故及如何处理事故;三是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需要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为何使用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异常的处理情况如何解决等。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进行前对整个课程有了整体认识,有利于实际操作的进行。
教师对实验原理进行讲解时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
(1)拆解法
当所要讲授的知识是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最好的方法是将整套知识先分拆为局部(子系统),让学生分别了解各个部件(子系统)的内容以及整体与子系统间的关联,最后让学生掌握部件与部件间的关联性。当学生掌握后,再进一步针对个别部件继续拆解、分析为更小的部件。若学生能充分掌握知识的结构与层次,即能彻底了解整个知识体系的内涵。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提醒学生所学内容属于整体的哪个部分,以及与整体的关系为何。避免学生只学到个别部分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科通盘的融会贯通,不能形成知识构架。
(2)并整法
当所要讲授的知识未整理成套,或是资料的取得有困难时,必须由收集资料做起。收集资料的过程刚开始时仅能找到少数部件。随着资料量的累积,当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尝试由已经整理出的资料去推断事物可能的全貌。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归纳、推论及系统思考的技巧,让学生练习推论知识整体的轮廓与内涵。
(3)混合运用
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在通过并整法讲授知识时要注意跳脱个别部件的思维,指导学生往上提升到全体的层次。再引导学生透过推论,重新拆解已经组成知识系统,使学生对整体的掌握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实验的实际操作步骤是整个实验课的核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此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自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错误实验习惯养成。而一旦实验过程中出现事故隐患,教师应当主动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实验过程中一旦有事故发生,教师应当及时按照预案处理事故,避免人员伤亡,减小经济损失。
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应当督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检查实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是应教育学生不得篡改、杜撰数据;二是验证实验结果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值,应帮助学生找到异常值出现的原因;三是查看学生的实验总结,特别是对于实验失败的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以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古今中外,重大自然科学发现无不是从实验现象开始,以实验验证结束。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为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并且激发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发展学生的联想及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其主要表现在联想、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让学生树立什么事情都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想法。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要按照唯物辩证法进行,防止想象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防止学生受到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教师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必须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惯性思维往往是失败的根源,教师要指导学生凡事多加思考,学会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
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训练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和发明创造的方法,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授课时在强调思维训练重要性的同时,也应重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思维的传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培养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切实掌握表达能力,更好的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条件和优良的设施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