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 刘 军
“实施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以下简称“九中”)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能否高效落实,取决于德育目标的科学设计与精细的管理实施。在落实责任教育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制定出“动、静”有序的德育工作目标。
学校通过“全员育人”“自主管理”“多维度评价”等实施途径,明确“务实的德育工作”才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能量,并把这一目标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使其在细微处体验道德实践,用“精细”孕育德育工作的“实”文化,用“高效”积淀德育工作的“实”文化,从而保障德育目标的落实,逐渐形成了责任教育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实效。
把抽象的责任意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和体验,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震撼,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行为规范。
九中的常规管理,讲究各项“动”的设计策划要提前成型,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整体全方位展开。
1.设“动”成“规”。
“动”的设计策划要点就是让入学教育更具实效,如学生的形象设计,包括学生的个人面貌和校服的穿戴两个基本方面,我们利用学生模特,从不同角度把标准的发饰、穿戴采录下来,制成直观的PPT演示图片,并加上注解、说明,方便学生进行对比。
(1)学生的形象。
头发:女生鬓角两边不能有散发,不能披发,刘海不过眉毛;男生不留长发,不留刘海,不留鬓角。指甲: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装饰指甲,定期修剪指甲。
(2)校服的穿戴。
秋装:校服的拉链要与左侧校徽文字齐平,着秋装时不能把手藏进袖子。夏装:着夏装时必须扣到第二粒扣子。每周必须洗一次校服。
在提前设计策划“动”的基础上下真功夫,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握落实的技术技巧,学生随即在“动”的过程中逐步化成“规”。
2.促“动”成“矩”。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中,调动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强化班级责任岗制度。
(1)“我的岗位我负责”。
根据具体事务设置一个岗位,全体学生根据这些岗位,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够胜任的岗位,一人一岗,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千个学生,千个岗位。
(2)岗位明星。
每周评出“优秀责任岗示范生”“班级优秀责任岗”,每月评出“明星年级”,强化学生对自己、对集体、对学校负责的意识。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微琐碎中,促“动”成“矩”。
1.列队要成“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静以修业”的校训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实现在九中学生细微的行动之中,学生静静地进入校园在操场集合,而不会惊飞早晨觅食的小鸟,在每个班的集合地点有序地列队等待晨读。教室走廊,轻声细语不喧哗;课间活动,轻声细语不吵闹;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集合站队,轻声慢步稳静齐;“让校园多一份安静,让轻声成为一种习惯”。
2.竞比反成“圆”。
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沉下心来学习的氛围,各班每周评比“静思标兵”“静思小组”;学校每月评比“静思班级”“静思年级”,并进行大会表彰,使学生增强了“人人需要安静”的责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气质,打造“静能启智,静能生慧”的“儒静”校园。
构建“落实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全员大德育观,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目标,用德育“实”文化落实这一目标,在德育多维度评价基础上,使“动”成规矩,“静”成方圆,力求“动”“静”成趣。
1.用主题活动,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学校德育目标中,设计出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活动,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我们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具有问题针对性的主题班会,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这里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责任教育与“信心留给自己、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的“五心”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教育学生把信心留给自己,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让学生在生活现实中,直观地体验到什么是责任。
通过“我能行日记”“感恩日记”,让学生记录自己成功的经历,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培养自信心。通过开展“观感动中国人物,看九中身边你我”评选班级、年级、校级“十星”活动,号召全体学生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关心,人人争当“好孩子”,“孝亲之星、劳动之星、尊师之星、守纪之星、爱校之星”等主题活动开展,学生懂得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虽小,但小事不小,事事有责任,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就是负责任的道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内心得到碰撞、得到人生历练,提高了责任意识。
2.用特色活动,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学校德育目标中,设计出能让学生“行”“动”的特色活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班唱”活动,班班有歌声,周周有比赛,这已成为九中校园文化的特色部分和靓丽风景。近三年来,每天下午放学前,此起彼伏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九中校园。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九中小礼堂内总会有一个年级(6~7个班)依次亮相一展歌喉。抱着对班级负责的态度,人人精神饱满,个个精气十足,大有专业演员的风采。学生的歌声唱出了九中的活力,唱出了九中的面貌,更唱出了九中人“敢于争先、永不言败”的精神。现在,九中六至九年级的任何一个班都能熟练地拉出五首以上合唱歌曲(指挥、领唱、领诵、两到三个声部),学校合唱队多次在区、市合唱节比赛中获奖。
“年度人物颁奖庆典”活动,每年元旦放假前一天下午,学校都要组织以班为单位的“年度人物颁奖庆典”活动。活动一改过去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联欢传统做法,而是让学生在“一奖、二观、三展望”活动中快乐地迎新年,迎来自己新的希望。“奖”即奖励,将本年度产生的岗位标兵(每人一岗,优秀即奖)、静思标兵、三礼优秀、文明之星(孝亲、尊师等十星)、突出进步、成绩优秀等进行奖励(获奖面100%,老师颁奖、家长颁奖、学生颁奖),获奖学生表演节目,有提前准备的,也有即兴发挥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个个兴高采烈,愉悦心情发自内心。“观”即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最美孝亲少年)节目,在榜样面前,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展望”即畅想新的一年如何成长、进步,面对自己的岗位如何尽职尽责,如何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等。动嘴说、动手写、师生互动,在活动的氛围里生情、生劲、生梦想。
中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活动活动,动则活,不动则殆,不动则衰,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感染力的、多维度的,让学生“心”“动”、“行”“动”的主题特色活动,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增加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体验生活百味,启迪智慧,寓教育于“动”之中,在“动”中启智。
1.闻书香,让学生的“心”“静”下来。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浸润,能拂去全身烦躁,留下满腔书香。
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资源,目前九中图书馆藏书量为38000余册,各班级图书角藏书50余册。学校要求图书室全天开放,安排好各班借书、还书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每周有一次借还的机会。同时对班级图书角的图书不断更新,不断流通。学生们还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与同学换读,和同学们分享书籍的美妙,感受读书的乐趣。
为确保学生们的“心”“静”下来,保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校由专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六、七年级每周开设了阅读课,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并且指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进行积累,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伴我成长”“读书论坛”“我最爱的一本书”“读经诵典”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语文兴趣小组,精选经典诗文编印成册,组织学生参与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涵养学生品性,让学生的“心”在书香中“静”下来。
2.近翰墨,让学生的“行”“净”起来。
书香气质“静”化于“心”,翰墨情怀“净”化于“行”。读书,对学生的素养提升、品格塑造、气质培养乃至行为的“净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读书能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引导“文化认同”。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历史名人诞辰、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德育契机,艺术设计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团仪式”等德育活动,渐进塑造“公民人格”,将责任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关注网络下的德育,利用网络的优势,以“礼仪形象美、礼貌语言美、礼节风度美”实施校园“形象工程”,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潜能又得以发挥,校园网上开设了“学生博客”,设置了“运动区”(学生可以聊感兴趣的体育赛事)、学习区(学生可以聊喜爱的书籍)、社团区(反馈各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
外因的变化取决于内因的变化,我们坚信书香“静”于“心”,进而“净”于“行”。为此,我们制定了《九中学生文明公约》和《九中学生行为规范细则》,引导学生“遵循规范”“净化行为”“提高水准”,从而培育学生的书卷气。如,六年级开展的“学会自立,做讲规范的人”论坛活动,七年级开展的“学会关心,做该做的事”示范活动,八年级开展的“学会报答,做有意义的事”社团社区活动,九年级开展的“学会求知,做有意义的事”的社会实践活动,都由师生在书中寻找灵感,梳理智慧、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参与指导学生,使他们得到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和感悟。这均已成为九中校园的“行为文化”,注重学生“形象建设”,“静”化学生心灵、“净”化学生行为,我们努力为学生踏上自己的书卷人生,点燃一盏盏明灯。
总之,九中的德育特色简单地说就是,“动之过生浮,动之急生躁——责任无处不在”,“动静应有度、有节、有常——师生在明责、担责、尽责中成长、成熟”,“静能生慧,静能启智——学校在开展责任教育中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