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语言的美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孩子们在赞赏诗歌或歌曲的时候,犹如听到了语言的音乐。在优秀的诗篇中,充满诗意的语言揭示出民族语言最为细腻的感情色调。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喜欢背诗。当孩子重复铭刻于心的语言时,能得到真正的享受。(《育人三部曲》,第 230页)
朱永新解读: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在儿童走进音乐的世界时,他们同时应该走进诗歌的世界。诗歌与音乐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介绍他是如此用诗歌进行教育的:“我极力使孩子们感觉和体验诗的语言的音乐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当孩子们陶醉在周围美景之中的时侯,我就给他们念诗。他们感觉到,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词句中会产生语言的音乐声响,它不仅赋予语言新的感情色调,而且还展示周围新的美景。在世界一流诗文优秀范例的影响下,孩子们创造音乐性语言的意愿被激发起来了。孩子们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试图把话说得带有韵味。孩子们的心充满了诗的灵感:男女学生都赋起诗来。”
亲爱的父母们,诗歌的简约、诗歌的韵律,是天然地符合儿童的情趣的。当儿童心中涌动着诗的灵感时,那些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语言就会自然流淌。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把那些最美妙的诗歌,尽早带给最美好的儿童。
童年时代每个孩子都是诗人。当然,期望孩子凭某种神奇的灵机一动就产生诗的灵感,那是太天真了。我并不为天赋所动,也不认为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诗情的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如果不培养这种情感,学生就会对大自然和语言的美无动于衷,他会觉得往水里投掷石子和向一只正在啼啭的夜莺投掷石子是毫无区别的。使孩子能感受诗的灵感的欢乐,在他的心灵中开拓诗歌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这是与教他读书、解题同等重要的事。(《育人三部曲》,第232页)
朱永新解读:
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诗人,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诗人。
诗人是需要诗歌的滋润的。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和欣赏诗歌的经历,如果没有学会语言的淬炼,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真正地写出诗歌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写诗,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异乎寻常之处;这是正常的精神激奋、普通的创作火花,是充实的童年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他也反复提醒,不要把儿童的诗歌创作看成是天才的征兆。所以,他在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小的诗歌作品图书部,把那些最优秀的诗歌作品提供给那些热爱诗歌的孩子。
亲爱的父母们,就像没有音乐不可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没有绘画实践不可能培养出画家一样,没有诗歌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诗人。
语言是人民的精神财富。“我知道多少种语言,我就做了多少次人。”这是一句民间的谚语。然而一个人若是不掌握本族语,感觉不出它的美,那么体现在其他民族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对他来说就是不可企及的。一个人对本族语言的细致之处体验愈深,他对本族语言文字在语气上的变幻感受就愈细致,他就更具备掌握其他民族语言的才智,他的心就能更主动地去体验文字的美。(《育人三部曲》,第216页)
朱永新解读:
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起了干国祥老师在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2013年新年致词的题目《汉语是我的祖国,汉字是我的故土》。是的,一个没有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在精神上没有祖国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本族语言的美好和伟大,力量和表现力是影响孩子,并使他的感情、精神、思想和体验变得高尚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一个人越是能够体味本民族语言的细微之处,越是能够把握本民族语言的美和纯洁,就越是能够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
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本民族语言的教育始终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极力使这一生意盎然的源泉——本族语言的财富,从孩子们学校生活一开始就展示在他们面前”。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汉语、汉字是我们的生存之根,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汉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任何一个少年都不应感到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是不幸的,是命中注定要落后于人的。少年的许多悲剧的根源就在于此,一个人感到自己是不合格的,他就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不幸福就会酿成孤僻、戒备、对人不信任,以后发展到最可怕的境地就是不相信人,残酷。(《育人三部曲》,第475—476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不仅是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是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知识的热爱。他坚定地认为,“不培养学生去热爱知识、教育、科学、书本的学校,就不是真正的学校。”他的教育底线就是:决不允许一个人走出学校时不仅没学完学业,而且对知识态度冷淡。所以,他感慨地说:“一想到在许多学校中课桌后面坐着一些神情忧郁的、存有戒心的或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时,我就不能不感到心痛。”
亲爱的父母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就能够驶向遥远的彼岸。
我曾试图设想我的每一个学生长大成人后将是怎样一个人。使我惴惴不安的是:孩子,你将成为怎样的公民,成为怎样的人?你将给社会带来什么?什么是你的欢乐?你将赞赏什么,憎恨什么,你将以什么为自己的幸福,将在世上留下怎样的痕迹?(《育人三部曲》,第239页)
朱永新解读: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育者,你是否也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严肃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你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公民,怎样的人?你要把他带向何方?他将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有没有这样问过,认真不认真这样问过,孩子的明天也许是不一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人类许多世纪以来所创造和取得的精神上的可贵品德——对祖国和自由的热爱、对人压迫人和人奴役人的现象的不妥协精神、为人们的幸福和自由这些崇高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愿,注入到那些幼小的心灵中去”,因此,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是他的教育理想之追求。而作为一个教师,能否实现这个理想,也是他的欢乐和幸福的源泉。
亲爱的父母们,不要忘记追问自己: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会引领着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