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学 吴 奇
每一节课从哪儿开始呢?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预测进而考虑这节课从哪儿开始。“哪儿”就是教学起点,它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能走多远,直接关乎学生收获多寡。
考量教学起点是基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这决定了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笔者认为,我们要在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确定。如果把教师“当前的知识”定位为横轴,那么学生的“当前知识”就是纵轴。
在这个坐标系中,教师“当前的知识”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学生学习的进度及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当前知识”是指学生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和经验积累,也称为“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已经很熟稔,但行动上恐怕未能到位。很多人依然在“以教为本”的课堂中前行,教学起点也自然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起点。如果我们把“以生为本”的理念付诸行动,那么教学就不应只从知识的逻辑起点开始,而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教学也一定会选好与学生生活情感的共鸣点,找到与学生逻辑思维的对接点。
我们必须明白“尊重当前知识是教学的出发点”(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语),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当前的认识着手,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开始教学。通俗地说,就是从学生能懂的地方开始教。要从“有”开始,而不是从“无”开始。要从“学生能懂的地方”出发,才能到达“学生不懂的地方”,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否则,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所拥有的“当前知识”,那么很可能就无法讲授新的概念和传递新的信息。或许为了考试,学生能够记住这些新知识,但考完以后他们将回到原地,从而导致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
语文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语文学科具有先天的复杂性,又因文体样式不同、课型有别、学情各异、文化种族各异,所以语文教学的“起点”是最为丰富的。不管“起点”是如何丰富,我们在教学尤其是起始课时,首先思考的是要抓住“字词”这个“起点”。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起始课都要从“字词”开始。
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来说明。
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我们如何确定教学的“起点”?起点一定有很多,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基本都认识,即使有个别不认识的也可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这就是学生的“当前知识”,是学生懂的地方。至于字词背后的“趣”和“情”就未必是所有学生都能懂的地方。所以,从“字词”始,既符合学情,更符合学段要求。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字词”开始,渐渐走进文本深处,在师生互动下去探究、体会百草园的自然之趣、雪地捕鸟的智慧之趣及三味书屋的闹课之趣,进而品味作者之情。
首先,我们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百草园中作者描写事物的词及这些事物之前的修饰词。在此基础上,既可以让学生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出示。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在这些重点词语中,“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都属于物名,学生“识”得即可。但这些物名前的修饰词,“碧绿”“光滑”“高 大”“紫红 ”,学生不仅要“识”,更要从中学到点什么。
对这段文字,作者在文中说“不必说”,很多教师也都跟着“不必说”,其实这些恰恰是教师“必说”的,而且还要好好说。
其次,教师要把聚焦点放到这些修饰词上。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观察,看看有何特点,没准有学生能说出点东西来。如果学生不能说出,也不能责备。对初中学生而言,构词特点是难点。此时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就要及时出现。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修饰词的一些特点,如“长白山”(我国东北中朝边界的一条山脉),“长”“白”都是“山”的修饰语。“白”指的是山的颜色,原因是长年积雪不化。“长”既指的是山脉绵延距离长,还指雪不化的时间长。人们就是利用山脉的这两个特点给山脉命名为“长白山”。这一环节可以师生互动。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几个修饰词进行解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教师引导即可。本文只对“碧绿”作解读。“碧绿”是修饰“菜畦”的,菜畦是农家的菜园子,种有韭菜、小葱、黄瓜、豆角、油菜等蔬菜,一畦一畦,绿油油的。城市的学生有可能没有见过,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或是视频,来增加学生的生活感。“碧”是“青绿色的玉石”,其特点是透明。放在“绿”之前则突出了绿的通透亮丽,把春天中的蔬菜给人的感觉写得清新、有活力,写出了发自人心里的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
这个修饰语有何特点?“物”+“色”,以物饰色。其作用是能表达出人的情感,且容易引人联想。归纳特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类似的词语来,如雪白、乳白,鹅黄、金黄,砖红、玫瑰红、橘红,宝石蓝、孔雀蓝、海蓝、天蓝,酱紫,等等。
教师把“修饰语”当作教学的起点,从“碧绿的菜畦”入手,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从品“物之名”到品“修饰词”再到品“我之情”,一步步深入文本。这样的教学,既能努力让学生养成积累优美言词的习惯,又充分体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情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