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阳云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高校环境教育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源泉
——基于山西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调研
柴阳云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提升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前瞻性思路是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基石。扎实的高校环境教育必是公众环保素质、知识、技能逐步提高、增强的隐性推手。在普及高等教育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关键节点上,提高大学生环境素质是提升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仅靠几个部门、几所院校的努力终归是势单力薄、杯水车薪,国家制定统一环境课程考核体系是将环境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高校;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公众参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公众参与管理的保障,也是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境保护,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未来公众参与的主体,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对扩大环保队伍,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近几年,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形势下,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此时也是普及环境教育的契机:(1)大学生与广大中小学生相比,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2)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更多的理解和共鸣;(3)高等教育是学生全面系统认知的提高,是人生观、价值观渐趋成熟的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等院校是他们步入社会之前一个专门、集中接受教育机会。所以,这个阶段也是进行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环境素质的重要时期。而1998年国家环保局与教育部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也表明:公众对环境状况的认知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某种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是问题”的比例越高。
论文通过对山西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知识的讲学调研,提出提升环评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前瞻性思路——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扎实的高校环境教育必是公众环保素质、知识、技能逐步提高、增强的隐性推手。这依赖于国家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审视角度。
山西高职院校共40余所,除太原大学设立有环境工程专业,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因专业需求设立有煤炭深加工方面的环境保护课程之外,其他学院环境课程设置几乎为零。
山西是煤炭大省,采煤、炼焦、发电等对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近几年省政府的转型调结构促发展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需齐抓共管,下大力气、大决心,全方位同努力。大学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义务,更应有担当!
笔者为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水利类专业学生进行了每班30学时的《环境保护概论》的讲学,受众为1280多人。主讲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第一模块:环境现状(4学时)。主要内容:(1)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及环境现状;(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及环境现状;(3)国内外典型环境事件分析。思考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第二模块:“三废”治理主要技术方法(22学时)。主要内容:(1)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主要技术方法;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汾河湿地水质监测;(2)废气治理——除尘处理;脱硫脱硝;常规大气监测指标;(3)固废治理——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技术方法;日本循环经济简介。内容测试:“三废”治理主要方法,专业术语,字母符号含义等。第三模块:环保法律知识(4学时)。主要内容:(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2)典型环境污染案例分析。思考讨论:公民素质与法律约束的轻重关系等。
1.加强环保教育,渗透环保理念
当化学需氧量、PM2.5等成为新闻中常态词汇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时间较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却不知所云,这无疑是教育的“漏洞”,是环境教育的严重缺失!从学生整体环境认知严重缺失现状考虑,这与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不足有关。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锡生谈到:“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人数的99.5%以上”。建议各高校广泛开设环境保护相关课程,扩大环境教育的覆盖面,普及环境知识,渗透环保理念。
2.理清教育思路,关注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简便实用,全面系统;教学方法的使用注重实地参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典型事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热点探讨与基本内容相结合。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主要方法,了解常规指标,思考环境问题,参与环境管理等。
教学效果应达到:(1)学生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对环境保护“顺乎于情,发乎于心”;(2)基本掌握“三废”治理的主要工艺、技术方法和常规监测项目;(3)学生在教育中提升素质,对环境保护加深了理解,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成为环境保护法的自觉践行者。
3.规划环境教育,构建课程体系
在全国各高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改革建设的同时,山西乃至全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环境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融入到“两课”的建设中,成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
根据环境教育现状,从针对性、实用性出发,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设置环境科学基础课程。如黄锡生教授建议:“对财经、政法、管理类学生进行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的讲授;对于理工类学生进行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法规等知识的讲解;对于农医林类学生则进行环境医学、环境监测学、荒漠化治理、绿色产品等课程的设置等”。建议各高校以专业课为依托,以“两课”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4.普及环境教育,搭建系统工程
大学生普及环境教育是发展的必然,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议在高校中设立专门机构,整合教育资源,明确教育责任,使环境教育顺利开展。
虽然我国环境教育有所发展,如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环境认知指数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提高,但从整体上仍缺乏环境教育的长期规划,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建议在某些高校进行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一些本科院校如清华大学,已构建绿色教育体系,使环境教育成为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推而广之,并构建一系列考核制度,使高校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
正如四川理工学院袁基刚老师所言,“环境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增长其环境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最终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环境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不再是流于形式、察颜观色和盲听盲信,而是看技术指标,要监测数据,靠科学判断。公众有了分析能力,有了话语权,才能真正发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作用,使环境管理更真实、客观、全面、有效!
[1]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4-137.
[2]袁基刚.新形势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38-139.
G718.5
A
1673-0046(2014)1-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