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类高职院校商业文化建设研究

2014-02-12 12:5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商业行为商业活动大学校园

黄 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大潮涌进高校校园,如何正确认识校园中的商业文化,成为一个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然而,对于校园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线都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更是商贸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直面的挑战和机遇。商贸类高职院校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常规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所以,在商贸类高职院校中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目标进行商业文化建设,并且利用各种学生参与的商业活动形式去寻求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融合,应该是对此类问题的重要尝试性探索。

一、高职院校校园内商业活动概况

从内容上来说,校园商业文化不仅包括广大师生及其他校园人的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而且包括具有商品价值的科技成果、人力资源等特殊商业经济活动。由于校园对于商业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所以商业活动主体的不同将产生商业活动的目的、内容、效果的不同。从主体上,可将商贸类高职校园中的商业活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以学校为主体,具有双重目的性的校企合作。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校办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科技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更多、更高的商业价值,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成果转让获取商业利润,也可以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商业经营活动,这使得大学校园的商业文化进入到一种更高的层次——知识商品化,并以此成为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高职院校中校办企业成为学生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场所,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了高技能性的培养目标,也使得商贸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得到提升。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发商业活动。当前大学生在校园从事商业活动非常普遍,大学生不论贫富都经商已经成为当下高校中的普遍现象,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大环境中市场化的发展,经商和创业意识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等电子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校园中商业信息的获取也十分便利,使得学生进行商业活动成为可能。总体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商业行为在校园中的活动表现为次数频繁,形式以推销、代销为主,涉及资金数额较少,活动场所不固定等特点,由此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

第三,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校园商业行为。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是商家产生校园商业行为的直接动因,所以企业的校园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够对学生的消费心理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商业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但极强的盈利目的也会在校园中营造出利益至上的文化氛围,校园外的主体身份也使得企业的校园商业行为缺少校园制度和教书育人理念的约束。

二、校园商业文化存在和发展可能性辨析

所谓大学校园商业文化,主要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商业经济活动时体现的交易程序、贸易规范、商业意识和商业精神等。对于校园商业行为盛行和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同时存在以下几种认识:

首先,出现质疑声就否认校园中的商业行为的正当性和认为在大学“教书育人”的宗旨下任何校园商业活动都具有非合理性。把对校园中产生的商业文化的建设排斥在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内。在理念上仍然认为应该把商业文化视为是不良的校园文化,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抵制甚至消除校园中商业行为,避免商业文化“污染”到校园文化的纯净。具体来说,把商业文化视为是不良的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与其对立,认为需要用校训等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去批判基于校园商业活动的不良精神活动,比如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和学生商业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对立的前提下,希望能够探讨出一条避免商业文化“污染”到校园文化的纯净的途径。

其次,承认校园中商业活动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否认由此产生的商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着重研究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希望通过制度上的建立和完善,将校园中的商业活动产生的对校园文化和教书育人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化。所以,应该对校园中商业活动的发展在制度上进行审核、准行、惩治等方面的约束,规范和控制商业行为。如规范商业广告的位置、内容和产生次数;对商家进行资质审核;对活动进行审批,等等。

最后,充分认识和分析校园商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认识到校园商业文化形成的社会发展必然性:它是资本市场和消费扩张的表象特征,随着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各种商业活动存在是有必然性的。社会环境的改变是校园中商业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下,追求商业利益是商家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是商家追求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校园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些商业行为即使被围墙阻挡在校园之外,也不能阻碍学生作为消费者产生的各种消费行为和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而作为商业类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商业社会需求,特别是企业的人才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需要借助商业平台寻求出更有效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校园和企业不仅在人才的供需环节上统一,更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环节达到统一。这也对商贸类高职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商贸类高职院校校园商业文化的建设途径的新思考

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来源趋于开放和多元,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下进行学生教育不符合以生为本的原则,应正视校园中商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探索校园商业文化建设的途径。特别是在商贸类高职院校,职能上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求培育出商贸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更加明确,形成了更有利于校园内的商业活动发展的氛围和制度支持,在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使得校园的商业文化迅速发展。因此,对于商贸类的高职院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校园商业文化,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否定中肯定,将商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是问题的正解。

第一,以校园文化引领商业文化建设和发展。大学校园商业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与大学校园文化一样,都是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空间内校园活动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校园商业行为的特殊性,所以,相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中的商业文化更趋于自发性。如何实现校园中商业“文化自觉”,需要我们首先确定正确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方向更符合大学精神的要求,并非是以单一的逐利为目的而产生的行为认识和精神内涵。实现将商业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既允许商业文化的存在和适度发展,也规范和限制商业文化的膨胀和蔓延。要大力倡导主旋律文化,抵制低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以创业教育为核心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理论界还在争论校园商业文化的利弊时,商贸类、商业类高校校园商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比如,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在学校制度上对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予以保障,在学校校园规划上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街等学生创业场所,并为创业同学配置创业指导老师,予以支持。同时,通过各类以创业教育为平台的活动增大创业文化的辐射范围,从而增加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创业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自我价值途径的拓展,而且更是在校园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途径,探索出了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是给我们提供了高校的校园商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第三,以校办企业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能。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适应社会、适应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的机会,校办企业成为高校中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在商业氛围中必然会产生竞争、逐利等思想,一方面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有助于发扬创新和拼搏精神,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带来进步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极端的竞争意识,及缺乏道德约束的竞争行为,将产生各种投机舞弊、弄虚作假、争名夺利等不正之风。

因此,对大学校园商业文化带来的这种竞争意识要加以分析,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增强其正效应,降低其负效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在校办企业的课后实践中,以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博爱、平等、公平正义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形成竞争意识的同时感受到公平竞争的意义,也使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市场大潮前,能够在以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为目的校企活动中,实现价值取向的引导和人生观的培养,更好地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谭颖华.商业主义对我国高校的渗透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4]夏心军.校园商业活动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5]舒娜.浅析商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7(3).

猜你喜欢
商业行为商业活动大学校园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经济法视角下铸钢企业的商业行为研究
反垄断执法新常态下快消行业企业的挑战
商业活动中视觉设计的完善建议分析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明清时期孔府家族的商业活动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行为的保障浅析
基于O2O的我国服务业商业模式探讨
完善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