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我国区域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李 丹,胡昱晓(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天津市和平区;公益性数字文化;公共文化;区域数字文化
为探讨区域性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文章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介绍了和平区推进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分析了其建设特色与建设内容,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早已存在,只是目前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散落与被分割在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事业中。国内的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有国家层次和区域层次两种形式。其中,区域性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一般在各省(市)地域范围内,通过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方式,搭建数字时代的信息共享与获取平台。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项目互为支撑,共同构建我国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知识与信息传播、服务公众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分析区域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
和平区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旨在有针对性地通过逐步设计、完善、实践来架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把包括和平区在内的文化信息、全国所有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信息全部连通、整合起来,最后通过网络终端,使社会公众方便地查到全国范围乃至全世界的数字文化资源,能够感受到随时、随地、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践中,和平区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速度+信息+交互=新型文化传播方式”,即利用网络技术的速度传播数字化信息,通过交互式的参与模式,和平区成功建立了数字文化网。2009年开始打造“数字和平”工程,并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数字和平”工程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形成“数字和平”基础框架、“数字和平”数据库管理机制,建立公共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在快速推进全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完善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六统一包”的管理模式,对全区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对各单位项目统一审核把关,对区财政投入统一管理,对各个项目统一组织、实施和验收,统一管理固定资产。发挥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实现各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序进行,提高了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工程质量。在此机制下,先后完成了区党政门户网站群、区电子政务专网群等一批需求强烈、应用广泛、资源共享的业务信息系统。
(2)网络宽带达到较高覆盖水平。和平区家庭电脑约有13.46万台,98%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脑,很多家庭拥有2台以上。为了向辖区居民提供优质的信息网络服务,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享受网络的便捷服务,和平区与天津市城宽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建设的“和平区社区宽带网”已经覆盖和平区90%以上的居民小区,铺设光缆100多公里,覆盖居民达6万余户,接入居民用户9300余户,基本实现了全区网络的全覆盖,为和平区数字文化网进入百姓家中奠定了基础。
(3)依托三大数字惠民工程提升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和平区将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社区文化室提升改造相结合,力争建成布局合理、使用便捷、覆盖城乡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和平区开始建设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资源共享设施,2010年底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区级文化资源共享中心1个,街分中心6个,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点60个。2011年,和平区开始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100%的街(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各社区电脑配备10台以上,各街道配备20台以上,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覆盖全地区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了数字公共服务能力。同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和平区图书馆实施,为全国率先实施地区之一,目前已实现全区全覆盖。[1]
2.1 和平区数字文化网(www.tjhpe.com)建设
和平区数字文化网工程从2012年6月筹备建设,经过了分系统、分站点、分栏目设计、页面设计、全站程序开发、调试、整体资料收集与采集、使用前期培训、试运行、网络及实体推广、正式运行等十几个程序的研发建设,于2012年12月20日正式开通运行。
2.1.1 建设特色
(1)区域内资源高度整合。①服务平台整合。目前已经将图书馆、文化宫、党史馆、博物馆、非遗保护、街道社区、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作为子站整合到这个平台,采用前台用户机制进行管理,方便查询,通过主站导航菜单,可以轻松直观地进行对各个子站的浏览,方便了用户。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子站点,进行数据的访问,满足了老百姓对知识的需求。②设备整合。将各机构原有独立的设备整合集中,统一设立中心机房,分配独立用户权限,实现远程独立操作管理。解决了资源浪费和重复性使用的问题,节省开支,减少设备损耗,便于统一管理及维修,保障整体数字文化网运行。③信息资源整合。数字文化网提供服务的数据库包括外购数据库以及和平区独立建设的自建数据库,这就加大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了“一网打尽”。[2]
(2)网站实现有效互动。和平区数字文化网建立了在线互动室进行在线实时文化活动,百姓实现了足不出户的现场文化交流。数字文化网陆续开展了网络“和平好声音”比赛、“读书”摄影展等互动赛事及文化活动,在节省活动成本的同时,使群众拥有轻松便捷的展示平台;通过开展DⅤ影像大赛、数码创意设计课程等活动,传播和普及音频、视频、影像、多媒体等新型文化知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味、品质和科技含量;利用网站互动反馈机制,进行文化需求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辅助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3)关注用户需求。在数字文化网建设之前,和平区就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百姓需求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类型、渠道、设施的需求,对社区电子阅览室知晓度、上网目的以及对数字资源类型、内容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站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完善,同时也使群众对整个网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有效宣传了数字文化网。
(4)打造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和平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光彩,每年政府投资200余万元,秉承“保传统、立特色、创新意”,努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确立了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领先地位,并形成了和平区的十大文化活动品牌。为将这些品牌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和平区在建立数字文化网过程中,将这些活动逐步移植到数字文化网,建立了特色资源数据库,让百姓在网上享受一样的品牌文化。
2.1.2 建设内容
(1)门户网站群建设组成结构。门户网站群由站点管理系统、内外网认证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内部办公系统、广告系统、统计系统、提示系统、增效子系统、增值服务子系统、邮件系统、权限系统、模板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文化馆系统、数字博物馆系统、数字党史馆系统、数字少儿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系统、文化和平系统、领导面对面系统、智慧社区系统、文化直播系统、群文展评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数字资源系统、评论留言系统、用户系统等27个系统构成。
(2)数据库资源。①电子期刊数据库系统。内容以人文大众为主,包括时政新闻、科技科普、经济法律、管理财经、社科历史、文学文摘、健康生活、文化艺术、教育学习等类别。收录期刊2300种,期刊包括文本版、专题版、原文原貌版、语音版4种阅读形式。②报纸在线阅览库。不少于150家报纸,支持原始版式阅读,支持多种条件复合检索。③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共享系统。其中图书频道提供320万种图书信息的查找,支持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和在线阅读。普及性文献检索可以实现与其他图书馆联合检索,并且可以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进行信息交换。④数字音乐图书馆。音频数据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协奏曲、乐器独奏等古典音乐种类,还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众多国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音乐。而且还提供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轻音乐、儿童音乐、有声读物等。⑤专业文献检索库。提供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7708种。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录、电子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相关内容。
此外,还有群众文化艺术展览数据库、五大道数据库、全国读书漫画大赛数据库、群文才艺展数据库、文博数据库等。
2.1.3 特色服务
目前,和平区数字文化网站已实现了新闻媒体浏览、数据资源共享、电子图书借阅、群众文化评比、网络视频会议、网络办公、网络申报、远程求助、智慧旅游、一票通等多种服务功能,特色服务项目包括以下几类。
(1)旅游信息。和平区具有五大道历史名街和数百座小洋楼和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数字文化网建设了智慧旅游子网站,针对和平区内五大道历史名街和数百座小洋楼等旅游资源,提供实时旅游信息。网上提供在线旅游订票功能,用户能够网上留言订票,由管理人员审核后完成订票。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和平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有国家级3项,市级11项,区级30项,如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老华美手工制鞋技艺以及杂技与竞技类别中的古典戏法等。为了传承这些技艺,数字文化网将这些资源在网上共享,再现旧时天津浓浓的商业气息,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和平区独具地域魅力的特殊文化遗产。
(3)智慧社区。数字文化网开发了智慧文化社区网站,首次将社区文化纳入统一平台,以和平区六个街道为单位,将各街、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展示。站点具有发布最新通告、最新活动信息、社区要闻、社区文化展览、社区之星、社区志愿者服务与在线咨询等功能。百姓在这里可以了解各街及全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情况,同时百姓各自的特长、各活动组织的特点在网上可以充分展示。
(4)互动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的视频互动平台,为群众文化提供艺术课程的指导与交流平台,如“读书”摄影展、DⅤ影像大赛等活动,传播和普及新型文化知识,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味、品质和科技含量。而且还利用网站进行文化需求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等,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辅助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2.1.4 人员保障
为将数字文化网维护好,区文化旅游局增加科室、增加人员编制,具体负责数字文化网的更新。社区文化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也不断加强,每年至少对管理员进行2-3次集中的业务培训,确保社区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知识的提高,改善服务态度,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由于公益性数字文化网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需要专兼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众多。和平区通过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建立区、街、社区培训网络,采取聘请专职老师和区中心辅导的办法,培训各级基层点的网络骨干,逐步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集成队伍。
2.2 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制度保障
(1)在组织建设方面。和平区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长为组长,各成员单位一把手为副组长的群众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检查、监督区内公共数字服务开展、落实情况,每年对区内公共文化场所进行绩效考核,纳入年终考评中。
(2)在政策文件支持方面。近年来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既有《关于加强和平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文化共享工程在和平区实施的具体意见》《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十二五”规划(2011-2015)》等指导性文件,也有《天津市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天津市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考核办法》等考核性文件,还有《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工作管理办法》《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读者须知》《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未成年人读者上网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了和平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规范发展。
(3)在经费保障方面。以国家评估定级标准为参考,制定了《和平区数字文化网资金配置及管理办法》,规范了数字化工作内容及经费使用范围,保证了数字资源补充的连续性。为了对网络硬件设备、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进行维护,和平区从2011年起每年拨付专项运行费,确保数字文化网的正常运转。
2.3 进一步拓展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内涵
(1)创新服务内容。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过程中,和平区注重边建设边服务,建成一个,开放一个,免费为基层群众提供上网服务。充分利用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设施条件,贴近百姓需求,积极开展每月推介影视欣赏目录、名家讲座、生活常识、优秀地方剧目等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并每月开展一次共享工程利用知识培训,常年坚持共享工程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
(2)转换服务定位。将区图书馆定位为“读者的园地、城市的客厅”,全面实施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工程,取消公共图书馆所有借阅费用,促进了全区公共文化资源的大融合、大流通。
(3)加强弱势群体服务。近年来除了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外,在和平区还活跃着一批志愿服务小分队,为弱势群体用户特别是出行不便利的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图书馆的“爱心阅览室”搭建了盲人读者学习的平台,使盲人读者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及加载的屏幕朗读软件,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上网冲浪。
3.1 意识和观念上的问题
在政府领导阶层的意识中,把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作为思想文化战线建设的重要阵地的意识不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在意识层面的高度尚需提高,而实际工作中的经费投入保障、奖惩原则、政策制度配套建设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此外,在人民群众的传统观念中,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娱乐及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形式死板,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活动仅限于被动服务,没有自主选择文化场馆活动时间的权利,且数字服务、数字阅读等习惯有待培养等。[3]
3.2 供需矛盾问题
社区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更具有直接的需求,大部分居民的文娱消费处在中下水平。居民对于公益性、免费的文化活动如电脑学习、网上浏览比较热衷。因此,在给用户提供服务时,应多考虑收费标准低、娱乐性强、方便便捷的方式,以减轻居民承担文化活动成本的压力。同时政府也应在免费服务上增加投入。
3.3 经费投入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仅靠文化场馆的正常业务经费难以维系。特别是免费开放以后,用户及易损配件维护量增加,必需有专项经费保障才能完成所需硬件维护、数字资源加工、人员培训、网络建设、举办各种读者讲座等工作的开展。
3.4 人才队伍问题
和平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基层服务点普遍缺少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尽管和平区图书馆一直坚持对基层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但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人员素质不高,所以通过短期学习很难掌握相关技术。这就容易造成出现设备故障以后,由于技术人员无法及时下基层进行“手把手”指导,小故障往往变成大故障的问题。另外,基层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无编制的情况导致兼职人员工作不稳定,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5 资源建设问题
现有的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严重不足,缺少吸引力。现在和平区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浏览现有的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用“一码通”的方式浏览国家中心和天津中心的资源。然而,真正适应中心城市广大基层群众需求的资源仍然不多,原因主要是资源覆盖面过广,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差;版权制约使得影视资料、名家讲座等群众喜爱的资源太少;现有的系统不稳定,视频图像质量不高等。
4.1 建立健全有利于公益性数字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工作,为数字文化提供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入格局;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管理和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探索并创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推进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协调与合作;构建纵横联合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图书馆、文化宫等文化事业机构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4.2 拓展服务渠道,关注特殊群体,完善服务效果
要不断完善网络建设,增加移动手机、数字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服务,扩大信息服务的辐射范围。并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服务系统,及时发布服务信息,接收群众服务请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拓宽双向互动渠道。在服务群体方面,要强化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特殊群体的服务,使任何群体均能享受到数字文化大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大众生活无障碍对接,形成为大众服务的良性循环系统。
4.3 加强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在资源建设方面,要加大信息资源采集和购买,重点在网站建设的专题化、精细化和多元化上下功夫,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结合地区实际,要统筹规划文化共享工程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各项数字资源建设,调动各地积极性,拓展资源征集渠道,提高资源供给能力;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建设;注重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层揭示与知识组织,以文本、动画、影像、音视频、在线讲座和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文化资源;要构建分级分布式资源库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4.4 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要充分发挥各级文化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各地要组织好本地区的培训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爱岗敬业、善于管理服务设施和组织基层文化服务项目的专业队伍;要拓宽视野,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人才配置工作,关注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事业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1]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公共数字文化拓展民生服务研究[R].天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2013.
[2]和平数字文化网[EB/OL].[2014-03-04].http: //www.tjhpe.com.
[3]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8.
G252.0;G250.73
A
1005-8214(2014)06-0005-05
李丹(1982-),女,国家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服务;胡昱晓(1978-),国家图书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技术。
2014-03-13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TQ17)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阎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