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环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地发展,2012年上半年新入网的农村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1]。微信作为在互联网移动化、社会网络化、传播多样复杂化和平台服务不断融合趋势下产生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能够为用户传送文字、图片、声音,并具有公众平台、朋友圈等自媒体功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腾讯微信用户数突破5亿,这表明微信已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农业生产构成复杂、基数庞大、综合性强,且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能够即时推送农业信息资讯,为实时指导农业生产、更新农户技术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主要由政府主导,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参与,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信息传播体系。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通过建设各级宣传平台,整合涉农服务力量,对全国农户及农业企业发布相关的农业政策信息与产业动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如电信企业百村示范信息化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设置相关项目,协同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合力建设信息服务工程,推进信息服务,如农业信息服务站模式、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969155农业服务热线模式[2-3]。政府主导模式下农业信息传播多为自上而下,存在信息针对性不足,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信息滞后等问题。
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涵盖了各县、乡、村级农业主管部门设置的农业信息公告栏;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福建三农网等在类的网络平台;电视、广播定期播放的农业科技节目;定期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向农户免费发放的农业宣传手册、农业知识书籍、报刊、杂志;基于电话通信的114号码百事通、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形成了多渠道、多方面的农业信息化传播体系。但各种平台之间缺乏整体设计、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信息的交叉重复。
政府作为领导协调的角色,其主要提供农业产业信息、农产品市场资讯、政务服务、农业服务、农业科技示范等农业政策、基础服务信息;农业科研院所主要结合单位的研究成果提供相关的技术方案、技术成果与技术支持;农业院校主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推进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推进信息技术成果转化。总体而言,福建省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方面农业综合技术信息的需求[5]。
2.1.1 传播主体 在微信的使用中,任何一个使用软件的个人、群体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除了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相关媒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甚至是农民个人都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对于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相关媒体而言,微信软件本身是免费的,运营成本低,系统成熟,操作简便,更适合实时快捷的农业资讯发布,能够很好地弥补新品种、农产品储藏和加工、市场信息、物资服务、经营决策等农业生产环节信息在传统媒介上发布的滞后。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能够根据合作社农户的需求将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汇总,这是信息发布、农民互助、教育培训的一个实用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农户可以通过搜索、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搜寻关注相应的信息主体并与之互动,同时将感兴趣的内容、自己的实际生产经验作为传播主体与大家分享,使一些农业经营方法、农业生产技术能够通过农民的小圈子得到迅速普及。
2.1.2 传播受众 据统计,福建农村2012年移动电话的占有率达241.15部/百户,较2010年195.88部/百户有明显提高,而同时家庭固定电话的占有率从2010年的78.41部/百户下降到65.20部/百户,说明移动电话已逐渐替代固定电话成为农村家庭通讯的新选择[4]。2012年底福建已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宽带,农村地区4M带宽覆盖率97%,建制村光缆通达率99%,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240万户;所有县级市及发达乡镇实现3G信号连续覆盖和深度覆盖[6]。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户都可能成为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平台的农业信息传播受众,涵盖范围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传播模式。同时,利用微信这一平台农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相关信息,而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这种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能够更好地被农户所接受[7]。同时,介于微信其传播呈现出交互性的特质,农户作为信息受众与农业信息提供者之间存在更细致的互动,农业信息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农户的实际反馈,不断调整或修正所要提供的信息方向,切实的帮助农户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对于巩固核心受众,扩大受众范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1.3 传播内容与方式 在微信的农业信息传播中,对于信息传播主体而言,能通过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传输包括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以及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能够链接已有的网络资源,并具有查询、搜索、支付功能[8]。对于农户而言,这种便捷、丰富、生动的信息形式更容易被接受,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农村生活。2014年4月上线的微信智能开放平台将陆续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各种技术接口,从而实现微信平台更加便捷的智能化应用。目前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作为首批提供给开发者的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帮助应用开发者实现语音转文字、图片扫描等功能,这项应用能够帮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避免了手机输入上的问题,方便进行信息的查询。而同一时间上线的微信学院能够更好地帮助微信合作伙伴、应用开发者完善并熟悉这些功能,推广自己的微信平台,减少技术投资与营销成本。
2.2.1 农业网络信息发展不健全 微信推送的信息主要基于网络现有的信息资源,然而目前福建省虽已有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三农网、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在类的网络平台,涉及的内容页包括了农民、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农业网站建设滞后、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表现在:(1)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缺乏一个统一标准,大部分网站信息量小、内容缺乏深层挖掘,陈旧、过时的原始资料较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新的科研信息、技术成果更新较慢;(2)网站大部分内容为互相转载、重复性较高,资源浪费严重;(3)网站内容多为静态信息,普遍浏览量小,据统计农业信息网站页面用户的停留时间平均只有5.8秒[9],表明网站的设计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4)由于农民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有限,适合农民学习的网络课程少之又少。而且,福建省农业信息缺少一个权威的信息渠道,虚假信息难以甄别,微信上信息传播速度快,监管上的缺失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2.2 微信农村推广存在障碍 据统计,福建省现有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偏低,人口素质不高,在校大学生比例仅为0.96%,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农民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占了大多数,存在严重的文化梯度[2,9]。较低的文化水平导致农民的科技信息意识、网络意识、信息消费意识薄弱,相较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农村的教育、文化等信息消费比重严重偏低,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方式更多的是依靠熟人透露、自己摸索等传统方法上,互联网对于农民而言更多的是消遣娱乐的工具。同时,由于微信的使用需要有一定的智能手机应用能力和移动通讯技术的相应操作能力,这种网络信息沟通工具在农村的认知度低,使用者也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9],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微信模式在普及和推广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2.2.3 微信推广模式发展滞后 目前福建省农业方面尚未有成熟的微信公众账号,微信推广存在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人才缺失、市场开发程度低。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具有计算机、信息情报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良莠不齐、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服务热情不高,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严重缺乏,微信推广能力明显欠缺。现有的微信推广主要通过四种方式:①利用微信二维码促进线下交易的“O2O”模式;②利用“查看附近的人”进行信息宣传;③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进行信息宣传;④通过“漂流瓶”进行品牌营销。这些推广方式都要求图片、文字、语音等资讯信息能够迅速抓住用户眼球,得到迅速传播,才能发生“量到质”的改变,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但福建目前尚未有成功范例可供借鉴。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微信平台的参与者范围更广,能够充分实现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机构能够发布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业技能等相关信息,图书馆、农业期刊等可以提供最新的农业科研进展;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户个体都能及时利用微信更新农业销售资讯,农户通过微信互动能够及时掌握销售行情、评估风险;在流通环节,物流、交通等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自助查询;除此之外,微信还可以实现农村风貌展示宣传、农产品营销等其他功能。但目前微信平台上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仅包括天气查询,部分政策信息的发布,平台的整体构建还有待加强。应先重点办好几个权威的官方微信平台,包括农业局、规模的地方农业网站、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图书馆等,针对领导、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农民有针对性的推送农业政策、技术、经济、服务信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提升用户农业信息意识;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农民转业合作社、农民代表进行微信营销,从而通过微信的传播性,实现全产业链的整体带动。
微信上的信息推送服务不再是以往用户对信息的搜寻,而是主动将信息传递给用户,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信息服务内容,实现信息推送的智能化。微信上农业信息推送服务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广播式信息推送。包括重要的农业新闻、农业政策推送、农业培训通知、农业新书通报、分类别的农业知识推介等,服务平台应严格控制信息的数量,主要选择优质、针对性强、关注度高的信息资源,同时加强对突发性、重要农业信息的及时报道。②个性化信息推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气、物流查询、随时随地的农业教学培训、农业技能示范、实时的双向专家咨询、根据生产对象不同将农业信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让用户有选择的进行个性化信息订制;农业中介服务、基于微信支付平台的农业电子商务。
微信作为手机移动终端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决定了用户在使用时大多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这就要求微信上的信息必须简明、清晰、吸引力强。内容的定位不仅要有技术性还要有生活性、趣味性;文字、图片、语音应相互穿插,标题尽量简短、配图可以选择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生动趣味的漫画、语言风格应亲切活泼,如采用一些表情符号等;多采用高亮分类标签区分不同栏目,确保信息分类清晰;信息推送时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和周期性,微信平台每天的推送次数在1~2次,推送时间在下午和晚上为宜。此外,对于有线下平台的公众微信账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上的互动使受众更积极,活跃度更高,从而推进相关的线下活动,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功率。
借助传统媒介在农村进行微信的使用讲解,宣传和普及新媒介的特点与优势,鼓励一部分农民先行尝试,切实通过微信平台获得新信息、新技能,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其他农民对新媒介的使用兴趣。目前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支持,对农业信息相关的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业等也给予了较大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但由于中国农村长期的消费观念落后,对于农民在手机网络使用上应给予更大的经费支持,建议提供优惠的网费政策,培养农民的消费习惯。农业作为民生根本,为避免虚假消息的扩散传播,应健全相关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推广的信息监控与管理,严格审核信息来源。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学、农学知识以及编辑、咨询服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微信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2] 刘建宏,吴越,许正春,等. 福建省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及新型传播模式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2012(5):69-72.
[3] 张惠珍.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4] 福建统计年鉴(2013)[R/OL]. 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13/index-cn.htm.
[5] 刘建宏,吴越,许正春. 闽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的比较与借鉴[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6):210-214.
[6] 李珂. 福建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宽带 农村4M带宽覆盖率97%[EB/OL]. (2012-12-2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21/c70731-19972878.html.
[7] 蔡淑芳. 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探索与展望[J]. 东南传播,2013(2):93-95.
[8] 百度百科. 微信[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fr=aladdin.
[9] 王序勉. 关于新媒体视域下农业信息的传播[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