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中英贷款交涉述论

2014-02-12 09:23徐文军
天中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顾维钧英方借款

徐文军



抗战后期中英贷款交涉述论

徐文军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抗战后期,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法币,抑制通货膨胀以及持续抗战的需要,向英国借款五千万英镑。英国政府虽然答应借款,但提出了种种限制条件。为此,中英两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会谈,谈判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从表面上看,中英双方在贷款条件上分歧严重,英国的原意在于提高中国抗战热情,以能够持续抗战,而中国更重视实质上的帮助。中英双方在贷款问题上的分歧,对抗战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抗战时期;英国;贷款;交涉

自从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虽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有力地抗击了日军的侵略,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准备,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以及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从1937年7月到1940年6月的三年时间里,北平、天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广州、武汉、南宁、宜昌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也就是说,中国工农业生产最富庶的地区大部分被日军侵占。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时,只控制着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北、西南15个省份,而日军却占据了中国1/3的土地,40%的农业生产基地和92%的工业生产能力。1940年6月宜昌沦陷后,日军对国统区形成了全面包围,当时的中国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明确指出:“经济之崩溃,其危险性较军事之失败为尤烈。军事失败犹可退却后卷土重来,经济崩溃,则其祸害立见,且遍及全国,虽欲挽救而不可能。”[1]321

1941年,中国在请求英、美经济援助的《经济援助方案说帖》中十分准确地陈述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现在中国之财政金融及一般经济,尤其法币之发行已达饱和点以上,将至恶性膨胀之程度,一般物价急剧腾涨,而财政收入渐见减少,收支益无法平衡。中国现时物价已涨至战前百分之二十以上,而法币发行总额较之战前已达百分之八百以上,因社会情势与人民心理异常不安,若无适当之力量迅与补救,则形势有趋恶化之虞,足以造成严重之危机。”[1]323−324

为了挽救危机,以取得“收缩法币,巩固金融,稳定物价”[1]323的效果,中国不得不向英美贷款。蒋介石认为英美此时若不给中国提供贷款接济中国,则“中国人民心理必被动摇,且非迅速成功,将不足以挽救国人之心理与提高抗战之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拟向美国借款五亿美元,向英国借款一亿英镑,“拟发行长期公债及定期储蓄奖券等方法,为提高法币信用与收回法币之用”[2]259。而英美方面为了在太平洋战争之后的自身利益,需要联合中国共同对敌,不得不向中国提供贷款。罗斯福于1942年1月底同意对中国借款五亿美元,并于2月7日获美国国会批准。3月21日,中美正式在协约上签字[1]342‍-343。英国虽然于2月3日正式宣布“政府允以总数不超过五千万英镑之款贷于中国,其时间条件及战争上之用途,由中英两国政府商酌决定”[2]260,但是中英两国就这笔贷款进行了漫长的谈判。

一、中英关于贷款问题的交涉概况

为了战时同盟关系的维持和各自国家利益,英国政府虽然紧随美国宣布向中国贷款五千万英镑,但在后来的谈判中,英国对如何使用这笔贷款增加了限制性条款。这些限制性条款主要有两条:第一,用于战时,用于战争目的;第二,贷款要在英镑区内使用。这引起了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于是双方进行了交涉。

1942年3月17日,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将财政部次长郭秉文所探悉的英方拟定的借款协约草案要点呈送蒋介石。要点内容如下:(1) 军械按租借办法免费供给,但战事结束时尚存在者须归还;(2) 在战争期内无须付息;(3) 付息及还本由双方于战事结束后洽商;(4) 用途适于在英镑区内购买战事需要品,前去购买时的相关开支,以及经两国政府同意的其他用途;(5) 英政府于战事结束后,非经协商,不再担负付款责任[2]260。4月18日,蒋介石致电驻英大使顾维钧,指示“其所有条文性质,不宜越出美国条文之外”,因为“英与美皆为我盟国,其对我经济共同之义务,不宜有宽苛之分,更使我军民对英发生其他感想”,“如果必须另订有拘束或限制之条件,则中国为两国感情与战友关系计,不敢接受,不如不借之为愈”[2]261。可见,中国政府对英国这笔贷款的限制性条件是十分不满的,态度比较强硬。孔祥熙主张“英借款条件应与美借款条件完全一致方可”[2]263,因为美国宣布给予中国的五亿美元贷款在使用上没有限制性条件。

5月13日,英国外相艾登向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递送了《借款合约修正草案》,坚持:(1) 在战时购买因军事行为而需要之物品,该物品以在英镑区域内出产或制造者为限;(2) 在英镑区域内,办理购买上项物品之经费开支;(3) 中国驻缅军队之一切缅币费用;(4) 担保中国发行国内公债,此项担保以英金二千万镑为限[2]263。

中国对英国贷款限制条件极为不满,为此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在谈判交涉无果的情况下,1942年7月蒋介石要求搁置贷款谈判。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我接到委员长(指蒋介石)的密电,指示我不要再向英国人提贷款的事,也不要向他们乞求任何援助。他说他认为不可能再指望英国政府对贷款问题给予更优惠的考虑了”,“关于贷款问题,重庆和伦敦的观点仍有很大距离这是造成两国误会的直接原因之一”[3]66。他通过与英国外交部和英内阁部长以及议员们的谈话,对英方的观点给予理解,但是“重庆方面迫切需要一大笔贷款,并且认为英国给中国的财政援助即使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多,也应该远远超过眼下的数字。斯塔福德·克里普斯是英中友谊的积极支持者,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要求大笔贷款的愿望不能实现的真正原因。他让郭秉文转告我,英国在战后将成为最大的负债国,所以这信贷即使留待战后使用也无法同意。战后,英国希望以出口英国成品来换取中国的原料。如果以通货的形式提供一笔贷款,那英国就无法取得中国的原料”。另外,“英国同意以一千万英镑作为中国战时公债的保证金,这笔款当然要延续用到战后,但中国不能以此为理由而要求给予更多的货币储备金。英国的财力也不允许这样办”[3]73−74。

对于如何支配使用这笔贷款,双方分歧较大,但为了与英方所提条件接近,以求达成一致,中国方面在1943年11月经过修改后主张:(1) 已宣布之公债担保一千万英镑,自须仍维原议,照数拨出,款可存放英伦银行中央银行账户;(2) 另拨一千万镑作为发行英镑储蓄券基金,亦可存储英伦银行中央银行账户;(3) 为适应战时军运、交通、兵工建设等需要,拟由借款项下划拨两千万磅,作为在英镑区内订购工业机器、交通器材、铁路用具及棉纱、布支付之用;(4) 其余一千万镑,则留作增加信贷不敷及其他英镑区内购置印钞运杂等费之用[2]282。而且,中国方面认为这次所提以上各项用途,都与战事直接相关,和英方所提条件是极其相符的。但关于第三条款,仍分歧较大,英方虽允许中方在英镑区域内购料,“但以现当战时,英方自身需要紧迫之时,若欲大量采购,事实上颇难办到”,而“英方原定方针,此项借款之利用,又限制在于战时”,那就意味着“一旦战事结束,借款即不能用。换言之,即我方所购器材,于战事结束时尚未交货者,即告取销,则我方所得实惠极属有限”[2]281−282。12月6日,蒋介石在给顾维钧的电文附件《英借款问题之我方对案》中指出,中国方面一定要坚持“中国订购的物资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一定要运到中国”的立场[2]282−283。从这里可以看出双方难以达成一致的症结所在。中国迫切需要英方大量资金购买战时物资,而英国方面本身就不宽裕并且需求量大,在战时中国很难在英镑区大量采购所需物品,也就是说所贷款项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并满足中国抗战之需要。另外,英国方面还把借款的使用限制于战时,战争结束后不能使用,这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直到1944年2月,英国政府提出贷款方案修改意见,基本原则没有改变,但也做了一些让步,让步的原因与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向丘吉尔提出此问题有一定关系。英国主要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让步:第一,一千万公债担保问题,英方变通为“先行指定一千万镑”,“如结果卓有成效,倘有增加需要”,英方则可能还会增加。第二,“以二千万镑用于英镑区域购物,英方并不干预”。这一点是英方做出的最大让步。第三,关于借款用于战时的问题,“凡经英方同意之下,则其货物能在相当期内运到,用于战事,即使在战事结束后,英方仍可付款”。英方提出,有关这一点可以换文声明。第四,“一千万镑用于英镑区内印钞运费或指拨信贷不敷,英方亦可同意”。在这种情况下,郭秉文、顾维钧极力请求重庆方面接受英方修正案,他们认为“英方让步如此之多,实因钧座(指蒋介石)在开罗提出,英方特别重视之结果,难望再有改进余地,如我方不接受,不免影响将来”。况且借款协定原则一经规定,其他的都是技术问题,可各派专家商讨,如能够早日实现协定的签订,则有助于邦交。最后,中国政府妥协,同意取消以贷款发行储蓄基金。1944年5月2日,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和艾登签订了《中英财政协助协定》[2]284−285。事实上,这笔五千万英镑的贷款,中国政府仅支用了810万英镑,用于在英镑区购买物资以及其他服务性费用,其中300万英镑是在1945年底支付中国的,其余510万英镑是在1948年7月才支付的。因此,在抗战时期中国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实际上很少。

二、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影响

英国政府虽然紧随美国宣布向中国贷款五千万英镑支持中国,但是从1942年4月到1944年3月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中英双方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直到1944年5月才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自从二战爆发后英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财政比较困难,实际上并不愿意借款给中国。但是,英国政府认为如果拒绝给中国贷款,就可能会影响中英关系,进而影响两国战时的合作。

第二,英国虽然宣布对华贷款,但是并没有准备真正实施,英国只是想把贷款作为支持中国抗战的宣传工具,体现中英的“同盟国”关系,在英国看来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第三,在当时情况下,英国一直强调要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在外交上也要和美国保持一致。这从当时英国外相艾登给英国驻华大使卡尔的指令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卡尔在必要时要向蒋介石解释,英国政府是在十分突然的情况下得知美国决定向中国贷款的,所以希望和美国同时向全世界宣布这一贷款决定,但是不可能提供先前公布的一亿英镑贷款;英国的经济状况与美国不同,因此只能提供五千万英镑以内的贷款,并且战后不得使用[3]。可见,英国是在美国决定贷款给中国后仓促决定答应向中国贷款五千万英镑的,至于明确具体的贷款数目及如何使用这笔贷款都未做明确说明,这导致了中英两国关于此项贷款的持久交涉。

不得不提的是,同为中英盟国的美国,不愿意因为贷款问题而影响战时同盟关系这一大局,故在此贷款问题上的态度是倾向于支持中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行政助理居里,曾向英国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表示“英国政府在贷款使用时间上设定期限,实在是不明智的”,因为“英国政府的信用将会与中国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4]。1942年7月,居里以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访华,与蒋介石、孔祥熙进行了会谈,讨论美国租借物资援华问题。期间,他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进行了会谈。关于贷款,居里认为英、美贷款有助于中国继续抗战,鼓舞中国抗战士气,“让中国取得总额才是唯一正确方针”。居里在贷款方面对中国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5],但是英国方面并不接受居里的建议。

抗日战争时期,英美两国的对华贷款态度截然不同,是由于英美两国在对战后中国地位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美国希望战后能在远东重新洗牌,打破战前远东的旧殖民体系,而英国则希望打败日本后能在远东恢复其殖民统治,这从罗斯福与丘吉尔的谈话中可以看出[6]556−557。美国1942年给中国的五亿美元贷款,有力支持了中国人民对日战争,而且对制止通货膨胀,稳定中国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英国作为中国的盟国,虽然也给了中国五千万英镑贷款,但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致使中英之间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外交谈判,也使中国无法尽早获得英国的经济援助以支持抗战需要。

因此,在中英关于贷款问题的长期交涉中,英国政府讨价还价失去了信誉,也失去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严重影响了抗日大局。更重要的是,交涉对两国关系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产生着消极影响。正如学者李世安所说:“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英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打了折扣,已经恶化的两国关系变得雪上加霜。”[7]23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中英两国仍在为如何使用这笔贷款问题持续交涉,争吵不休。

[1]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战时外交:中美关系[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5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

[3]Anthoy Best,etc.Mr. Eden to Sir A. Clark Kerr (Chung-king),February 2nd,1942[Z]//British Doucu 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 tions of America,1997(34).

[4]Anthoy Best,etc.Viscount Halifax to Eden,May 14th,1942[Z]//British Dou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7(41).

[5]Anthoy Best,etc.Sir H. Seymour to Mr. Eden (Chung- king),August 1st,1942[Z]//British Dou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vol 5.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 ica,1997(4).

[6][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M].陈启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李世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牛建兵〕

Negotiation onLoan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duringthe Anti-Japanese War

XU Wen-ju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Chinese government borrowed 50, 000, 000 pounds from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legal tenders, to restrain inflation and to go on fighting against Japa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put forward many kinds of confined terms, though it responded to the money positively. Thus, Chinese government and British government started lasting talks, which fell into deadlock at one time. Seemingly, the problem is in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loan term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British government was to improve the Chinese passion to fight, whil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essential assistance more seriously. Other causes of the disagreement need further discussion.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loan not only had an bad influence on the war, but also deeply affected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Britain; loan; negotiation

2014-05-28

徐文军(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

K264.39

A

1006−5261(2014)06−0104−03

猜你喜欢
顾维钧英方借款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月光枕落橘子海
妻子的借款该如何认定债务关系呢
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之我见
顾维钧的四次婚姻
顾维钧与张学良的莫逆之交
顾维钧的得意与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