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 30013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改革的重头戏,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有力保证。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拥有占地面积达4600余m2的实训基地,经过国家、天津市财政和自身的大力投入,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拥有钳工、车工、铣工、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等实训车间,可同时满足数控学生所有实习实训的需求。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立足于我校的生产性教学工厂,发挥校内实训的便利优势,扬长避短,探索出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促进了我校数控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也实现了生产和教学的双赢。
“教学工厂”生产项目的持续开发需要相应的文化、体制和制度的配套和保障。为此,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后派出多人次到不同的企业进行调研,掌握很多当今企业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为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提供有力的参考。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我专业制定出了生产性教学工厂适用的“5S”管理制度,重新修订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学工厂的功能和任务,制定了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奖勤罚懒”,为生产性教学工厂良性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第一,仿照生产企业的车间环境,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专业将整个教学工厂划分成操作区、备料区、成品区、不良品区及安全通道等不同区域。明确区域功能,严格区域管理。做到有物必有位,有位必分类,分类必标志,逼真再现了实际的企业环境。
第二,制作墙面宣传画,加深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为了使学生在自身头脑中真正建立“5S”管理理念,鼓励学生利用实训工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绘制“5S”墙面宣传画并张贴于工厂内。目的是把先进的“5S”管理理念深入学生头脑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
第三,加强员工管理的示范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厂车间制作了员工展示牌,展示了每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资质、获得荣誉等内容,从而鼓励督促教师们之间不断赶超提升。还制作了月工作看板,以看板管理模式,将每名职工每天的工作情况加以公示。这些对员工管理的做法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变成了学生自我加强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
首先,我们的教学工厂多采用通用型机床设备。校外的工学结合实习接触的是该企业专用的机床设备,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面窄及难以用极短的时间适应企业设备变化的局限。而我校的生产性教学工厂采用的通用型设备,培养出的毕业生只要在企业做短期培训就可以顺利上岗,显示出了优于企业的适应性强的优势。
其次,设立教学岛。根据教学工厂现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车间内设立了五个教学岛,分别是钳工教学岛、铣工教学岛、数车教学岛、车工教学岛、数铣教学岛。即在不影响机床使用的前提下,在机床上安装摄像头,并且在机床的旁边安置课桌椅、移动教学黑板、活动白幕。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使学生清楚看到零件的整个加工过程。创造了企业不具备的便利条件,实现了有效教学。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依托生产性教学工厂,为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四个无缝对接。我们先后与加多伦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天津市中天泰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合作,为企业加工汽车模具、夹具、设备箱体等,直接承担了企业的生产任务。由企业出工艺员、编程员、管理人员,从安排工艺、制定基准、编制程序到参与管理,双方密切合作。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多人次学生参与了工件装夹、对刀、程序传输、机床操作等实践教学,对学生完全依照企业员工的标准统一进行管理。既使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也为学校节约了实训成本,并给学校带来了可观的生产性创收。还有些企业直接把简单零件或产品的粗加工、简单工序交由我校的“教学工厂”完成。通过引进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在生产性教学工厂完成了学习性工作实践的过程,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聘请天津华特包装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ACI(天津)模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工程师、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等数控专家莅临我校,成立数控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随时对教学工作提出指导。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研讨下,将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为《识图、测绘及CAD》、《用车床加工零件》、《用铣床加工零件》、《用磨床加工零件》、《部件修配》、《数控车削零件》、《数控铣削零件》、《数控机床维护与常见故障排除》、《典型零件建模与加工》共9个专业技术学习领域。并且参考企业提供的资料,我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现已共同合作制订了各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各个学习领域的校本教材。
学习领域全部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车间与教室一体,教学实训氛围“双元化”;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学主导“双师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培养主体“员工化”。尤其对学生“员工化”的管理方面,我校采取企业化考核模式严格执行考勤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绩考核。
在两年的实施建设过程中,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摸索出了一套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学生厌学情绪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其中最为突出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2级刚入校的26位同学,由于难于适应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先后提出退学。针对这一现象,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从适应学生出发,及时做出调整将他们提前安排到生产教学工厂进行实训。最终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车间勤学好问苦练操作技能,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有些知识的欠缺,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此外,近年学生的取证率逐年提高,初级取证率达到100%,中级取证率由原来的30%增加至70%;我校数控技术应用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率达到97%,就业对口率达到50%;54人次获全国技能大赛、天津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奖率达83%。这充分体现了我校生产性教学工厂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指导学生参与完成生产性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都能不断提升。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人数由原来的83%增加至92%。同时,我校数控技术应用教师团队积极与企业在“合作开发教育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教学实践环境、共同组织教学工作、共同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深度合作,提升了专业素养水平。受益于企业的同时做到服务企业。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很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量身打造出一批又一批“专业规格”的高技能人才。两年内先后为维斯塔斯、亚实动力、压实履带、电装空调等企业培训员工六百余人次。学校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实现了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立足于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发挥校内实训的设备优势,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环境新氛围,师资新组合,教法新改革,教材新编排”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促进了学校数控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依托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专业学生们无需走出校门,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学习实训环境和平台。既方便了学生,又节约了实训成本,为学校提供了造血功能,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专业建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且实训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上还有差距;二是“实岗培养”的学生,在实训岗位和课程衔接上还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三是紧密同企业联系,在保持产品稳定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今后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强与企业全天候合作,积极推进教学工厂的产业化进程,构建“教学工厂”的良性运行平台,为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材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