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冰冰
“双导师制”下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滕冰冰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是为适应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而提出的,目的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的教学管理之路。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导师制”,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课程建设、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不同于传统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双导师制;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我国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保障。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探讨如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强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自2010年国家发布《纲要》之后,“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以高校师范生的培养为例,探索“双导师制”下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教于大家。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对“双导师制”的界定,“双导师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第一,是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的;第二,是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的;第三,是对中小学生的[1]。由于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本质上仍然是大学生身份,所以“双导师制”实际上只蕴含两种,即对高校师范生的和对中小学生的。本文只讨论高校师范生的“双导师制”。这种“双导师制”是指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既配备理论教学导师,又配备实践教学导师,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或理论教学导师和实践教学导师相结合,共同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成才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的教学育人机制对学生的管理一般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工作上有一个对应关系,即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同一批学生,但校内导师对完成学校工作计划负总责。校内导师既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又要与校外导师协商实践教学计划,承担与校外导师和学生的协调工作。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教学教改能力与教学管理能力。
在导师的选聘工作上,校内导师主要从学院专任教师中选拔,选聘时要求所聘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校外导师从中小学中那些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一线教师中选聘,所聘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大部分应是作为学院实习基地学校中的高、中级教师及一部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青年骨干教师。
“双导师制”得以落实的载体是顶岗置换教学。实施“双导师制”,重点涉及基础教育的语文、政治、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等学科(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高校师范生在培养期间,以“顶岗置换”的形式选派到相关中小学或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以完成教育实习规定的任务。
在高校师范生中试行“双导师制”,对于各高校创新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实施“双导师制”,教育工作者也应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这种新型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
概括而言,创新型教师人才,在精神层面,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在心理层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知识层面,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思维层面,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工作能力层面,应该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型教师人才至少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从心理学上讲,动机是指一个人想干某事或决定做某事而在内心产生的念头、想法,是个体能动性的重要方面,对个体做事情,不仅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同时具有持续的激励、导向和调整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里萨·阿玛贝尔的研究显示,能产生最具创新性成果的人应该是具备“内在动机”“场地独立”以及“内在控制”的人[2]308。因此,创新型教师人才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把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推动一个人长期从事教学活动并不断创新工作的原动力。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受爱戴的教师,一个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不断创新并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教师,无不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无不对教学工作具有浓厚兴趣和奉献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六种人格特征:面对困难的坚韧性;敢冒风险;想要超越自我;在理论未形成前,能够忍受模棱状态;有自信心;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3]11。事实正是这样,创新型人才一般具备健全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总是充满自信,不管身处何境,哪怕身处逆境,他都能乐观向上,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对人对事总是持开放态度,尤其对新生事物,从不拒绝,始终保持开放性。这种人一般可以变换多种社会角色,但不管变换什么社会角色,他都能保持他自己。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不仅能够成就他自己,而且能够深刻影响其他人。这种人做了教师,就是创新型教师,他对待工作满腔热情,他真诚与人相处,深受同学爱戴。
有没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不是一个创新型教师的根本标准。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师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不断吸取最新知识的意识和内驱力。此外,创新型教师要具备高人一等的教学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教学的控制和评价能力上,还在于他能够不断发现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有所创新,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获得新知。因此,创新型教师人才都有驾驭教学的高超能力,他总是抱定成功的信念,能够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不断取得教学新成就。
近年,教育质量不高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议论,人们怀疑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于是,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正是为适应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在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探索出一条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的教学管理之路。然而,我们知道,虽然“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但要实现其目的,还有待于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导师制”,我们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课程建设、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不同于传统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在此,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知识型教师向来是我国对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没有教师知识的积累,也就没有学生知识的积累。然而,创新型教师则要求学生具备探究未知的勇气和创新思考的习惯,这是传统教师所欠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强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4]19因此,转变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势在必行,师范教育目标必须要从培养知识型教师转向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策略上来,只有教育宗旨发生了转变,师范生的教育过程才可能发生转变,创新型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刚刚接受的知识,很快就成为过期。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学者针对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或“适应性学习”的弊端,提出了“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概念。“自主创新性学习”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要领,并有方法和手段将这种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因此,培养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对教育、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都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必然要落伍于时代。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尚未出台完善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创新思维往往被认为是“不老实”的表现,因而也就不能被鼓励。这样,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无法施展其才能。因此,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师考核模式的束缚,创建有利于激励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考评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这方面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更新评价理念,将“促进教师创新素质提高,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考评方法;第二,改变评价方式,即打破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直接打分的方式,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建立科研经费申请制度,体现激励原则,以“奖”为主,重点奖励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认为,唯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才能让考评这个指挥棒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新就新在它比以往的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对人才实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建有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实践基地或平台。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的精神,河南省教育厅于2013年、2014年先后印发通知,对如何做好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实施工作做了全面部署[5],这是在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实施“双导师制”的官方文件,各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贯彻落实。因此,本文对如何实施“双导师制”不再展开论述。这里仅就与实施“双导师制”有关的“双基地制”加以说明。
所谓“双基地制”,是指高校为实施“双导师制”而在校内和校外创建两个实践基地。校内的实践基地,是指高校结合理论教学而创设的实践环境,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理论讲解―实践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教学理论直接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又更好地领会教学理论。需要强调的是,校内实践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日后就业的特殊性,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目的性,以有助于创建培养创新型教师人才实践能力的校内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则是指能够为教师提供实际锻炼机会的场所,比如,高校加强与农村中学的联系,让本校教师学生有机会走入基层,切实锻炼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比如,建立大学与重点中学互利互惠的联姻关系,使培养对象有机会走入重点中学,让他们走进基层一线中学教师中间,感悟教学理念,体会教学历程,积累教学经验。
总之,“双导师制”是基于教师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提出的,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教师人才,它实施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政府、学校、社会,尤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对“双导师制”的理论研讨,更要加强对它的实践探索,使之不断完善,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其目的要求。
[1]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EB/OL].[2012-09-03].http://www. 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Gid=17457134.
[2] [美]简·皮尔托.创新的特质与灵感——高创意人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陈昭仪,陈琦,张素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 沈世德,拜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关于做好2014年度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4-05-20)[2012-09-03].http:// www.haedu.gov.cn/2014/05/20/1400570795099.html.
〔责任编辑 叶厚隽〕
G65
A
1006−5261(2014)05−0122−03
2014-04-16
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2400410648)
滕冰冰(1975―),女,天津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