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地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肖地楚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集中体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在学校管理体制、人事评聘制度、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结构;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也包括新建本科院校。2012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占90.1%。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地方本科院校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自身如何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问题,还关系到自身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做好转型发展是顶层设计者急需思考的课题。
所谓转型发展就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改革,突破原有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布局和地方院校发展基础,参考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举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十几年来,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各国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则稳步发展,其背后得益于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目前,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向,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主旋律,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需求,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导致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种现象说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即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严重错位,其根源在于现有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弊端。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在回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求,主要的教育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 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适应国家教育结构调整的主动响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对于身处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2],如何走出办学定位攀高、趋同误区,选定合理边界,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是决定其转型成败的根本问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规律新事物,建立丰富并完善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而应用科学研究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过方法创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方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应用技术大学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3]。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实力,选择举办应用技术大学,既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3. 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
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是一种以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选择,发展过程中要向内挖潜、优化结构、练好内功,探索和培育内生型发展模式,即着眼长远,以我为主,固本强基,增强内力,厚积薄发,“不求一时之功、不贪一时之利、不图一时之名”,应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真抓实干的精神,树立“我辈栽树,后人乘凉”的科学政绩观,能够沉下身子甘做铺路搭桥的基础工作。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核心就是要激活学校办学活力,办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努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而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集中体现在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发展上,这种转型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或模糊或攀高的问题,既为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顶层设计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引领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与创新的灵魂,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理性思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勾画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地方本科院校顶层设计者应以此为蓝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出发,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适应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一般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具有如下特征: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专业设置以新兴专业或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以面向应用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原则;以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发展应用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两个体系之间是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实行学科性教学方法与应用型教学方法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具备应用能力素质;将产学研结合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走国际化道路是力图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4]。对照应用技术大学的标志性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诸多先天缺陷,承受着顶层设计转换、教育观念更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和资源结构性短缺等巨大压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可谓任务艰巨,挑战巨大。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并在认识和行动上达成高度一致。(1) 确立办学定位:创建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应用技术大学;(2) 确立学科专业建设定位: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应用型学科体系;(3) 确立师资队伍建设定位: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4) 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构建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体系;(5) 确立学校管理机制定位:学校主导,院系主抓,校与院系结合,以院系为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学校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而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时空压缩式的改革与创新。
1. 学科专业设置及建设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应用型特征不明显。根据近三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要,“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要求,科学研究不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急需在学科专业设置及建设上进行改革:第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以文、理、工、经、管、医为主体形成结构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第二,建设和扩展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跨专业,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完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机制;第三,制定特殊政策,激励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相关行业、产业领域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四,改革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与地方、企业共同建设一批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一体,以持续创新为目标的综合性产学研合作基地。
2.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急需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需突破不利于激发教职工积极性的旧有体制、机制障碍,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无畏的态度大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不同管理体制影响着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程度。地方本科院校管理体制大多是以行政为主导的体制,这种体制“官本位”意识浓厚,冲击着学校学术精神培育,激化着学校内部矛盾,阻碍着学校健康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借助转型之机冲破传统体制限制,在高校去行政化道路上先试先行,就会获得极大发展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高校去行政化要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高校行政岗位不再按照官场体系来运作,而是通过改革转变成职业化岗位,由围着领导转变成围着师生转,靠服务来支撑,高校校长不仅要对上负责,更要对教育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际,尽管困难和问题很多,但困难和问题却垫高了学校发展的平台,只要学校领导以博大的胸怀、抱负与傲骨清风启动去行政化改革,去除官本位桎梏,真正实现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学校就能获得可持性发展的强劲动力。
3. 人事评聘制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急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优化结构、转换机制、按岗聘任、减员增效原则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转换机制,调整职能,整合机构,定编定岗,增强活力;强化管理,增强素质,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氛围;在强化聘任、加大转岗分流前提下,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的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制度。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内容为:(1) 全员优化组合。高校按照因事设人原则,定编、定岗、定职责,全体教职工凭自己的德、能、勤、绩申请合适岗位,公平竞争,择优录用。(2) 教师竞争上课。教师上课由单纯分配型改为优者择课型,教师挂牌上课,由学生评价和选择教师;高水平教师优先挑选课程,实行优课优酬原则,低水平教师任较少课或不能任课,实行较低课时津贴,长时间不上课教师要分流。(3) 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任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原则,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体现竞争原则,打破论资排辈做法,注重实际水平与业绩,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提倡量化评审,以硬指标进行客观评价;职称评聘中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倾向,给予工程实践能力强、应用性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平等的晋升机会;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吸引更多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进入高校或在学校兼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引导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4) 改革管理干部选聘制度。管理干部的选任要打破论资排辈和终身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高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可通过海选程序选拔懂教育、懂管理、有能力的专家、学者担任校长,校行政班子实行由校长挑选的“组阁制”经组织批准;中层管理干部实行招聘制和任期制,到期全部解聘,重新进行聘任,彻底解决只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问题。(5) 改革后勤服务工作。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后勤服务部门以服务质量获得收入,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并按一种类似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形成明显的收入差别,服务不好的将要下岗。
4. 教学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把“应用性”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之中,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应用型人才定位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第一,要在专业技术教育中融入职业元素,实现学术、技术、职业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掌握企业、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熟悉工作流程。第二,要在一般的专业训练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性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第三,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对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设计,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点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兼顾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分类与行业分类相结合、课程结构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构建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科学设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开发面向行业和企业的特色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化,将创业课程和行业准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3)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教学、情境体验教学,重视虚拟技术的应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有较高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 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改革只注重理论知识体系考核(闭卷考试)的方式,把学生从大量突击记忆、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究考核方式改革,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单一闭卷考试为多元化考评,变个体竞争为多元互动。既要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或调查报告、作品创作与展演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要考核学生能否建立一致的团队目标、能否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等多种素质。
(5)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文件,规范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体现在:一方面,要设计一种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强化动手操作环节,支持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符合学科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另一方面,要构建一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发挥创造力的激励机制,如营造信任、尊重、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学校环境,出台个体发展和团队互助相结合的教学奖励措施,设立“应用型教学示范岗”,授予教学名师、功勋教师称号等,为推进教学改革树立典范和标杆。
[1] 郝克明,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潘懋元,吴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3]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3.
[4] 孔繁敏,郭淑敏,唐小恒,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7―50.
〔责任编辑 朱占青〕
G640
A
1006−5261(2014)05−0113−04
2014-04-21
肖地楚(1960―),男,湖南宜章人,湘南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