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博
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程博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驻马店市应通过承接优势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产业集聚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工业化
2010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振兴概念有望给区内经济带来发展良机。同年,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指出,河南的发展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例,全方位地梳理和剖析驻马店市的产业特点,阐明驻马店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规律,以及加快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为驻马店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有关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呈现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卢根鑫、陈建军等人认为,产业转移最重要的作用是快速聚集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1―2]。在此基础上,石奇和张继良等人指出,产业转移集聚的生产要素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优化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3]38。戴宏伟和王云平等人强调,产业转移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4]93。张健认为产业转移对环境既有污染效应,又有保护效应,产业转移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环境发挥这两个作用[5]38。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贾志增剖析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承接对承接目的地的影响后,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6]66。王静也指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有积极的经济效应[7]160。此外,陈艳玲和禄雪焕运用数学工具,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计量模型分析,探讨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给河南省带来的经济效应[8]161。
综上可知,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虽然积累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仍显不足。有关在全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调整的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还不够详细系统,缺少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和区域布局的关注。另外,大多数研究都以某一个省为研究对象,对地级市层面产业转移的研究不足。一个省的发展策略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城市,因此,有关地级市层面产业转移的研究尚有探索的空间。
驻马店市是河南省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大,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9],正阳县、泌阳县、平舆县分别为全国的花生、香菇、芝麻生产第一大县。2012年,驻马店市粮食总产达702.32万吨,其中夏粮429.98万吨,秋粮272.3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2.55%、1.21%、4.76%;油料产量达102.73万吨,占河南省总产量的18.03%,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花生87.64万吨,芝麻6.25万吨,分别占河南省花生、芝麻总产量的19.30%、23.36%,均位居河南省第二位。
驻马店市畜牧、水产业发展规模也很大。2012年,驻马店市猪、牛出栏总数分别为820.02万头、73.24万头,分别占河南省猪、牛出栏总数的14.35%、13.7%,分居河南省第一、第二位;肉类总产量83.21万吨,占河南省12.28%,位居河南省第一位;禽蛋产量33万吨,占河南省总产量的8.16%,位居河南省第三位;水产品产量115948吨,占河南省总产量10.56%,位居河南省第三位。2012年,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全省40个畜牧业重点县中,驻马店市占了5个;河南省40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中,驻马店市占了7个;河南省16个肉牛大县中,驻马店市占了2个[10]。
驻马店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好。截至2012年,驻马店市经核实初步探明的矿产有30多种,煤、铁、石油及一些非金属矿资源含量大、品质好,其中煤炭储量达1.37亿吨,化工炭岩、玻璃用砂、萤石储量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和第四位,新探明的金红石矿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驻马店市劳动力约有5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转移就业劳动力约240万人,其中,转移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约有73万人,转移省外就业的劳动力约有167万人。在转移省外就业的劳动力中,长三角地区有37万人,珠三角地区有45万人,环渤海地区有31万人,东北地区有10万人,西北地区有12万人,中部地区有22万人。近三年来,驻马店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0.9万人次,中职技能培训3.6万人次,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6.8万人次。截至2012年,驻马店市共为制鞋、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训、招工约18万人。驻马店市不仅劳动力丰富,而且用工成本低廉。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驻马店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相当于长三角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7%,相当于珠三角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
驻马店市工业基础差,产业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2年,驻马店市GDP总量为1373.55亿元,增速为10.4%,总量在河南省排名第十二位,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十五位;人均GDP 19592元,排名全省倒数第二位[10]。目前,驻马店市虽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但是产业转移水平依然较低,产业链条较短,承接产业往往处于低端,规模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发展速度也不及周边地市,整体工业水平依然较低。
近几年来,驻马店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有中集、华润、昊华、通用、华能、国电、国能、中粮等8家央企,史丹利、顶新集团、汉帛服装、徐福记、燕京啤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维维粮油、北京神州生物科技、悦达集团、香港新富祥等战略投资公司,英联饲料、华伦玩具、香港联播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但是,驻马店产业承接的总体规模仍然较小。2012年,驻马店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95.94亿元,位居河南省第十三位,仅占河南省的4.18%。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03.94亿元,仅占河南省的3.33%,来河南省投资的70多家国内500强企业中,仅有3家投资驻马店,只占全省的4.17%[10]。
近几年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大致有三个特点:第一,资金投向单一。驻马店承接转移有近80%的资金集中在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而增长速度快、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良好的装备制造、建材、医药卫生等产业资金投入较少,资本技术密集、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第二,承接产业转移资金来源地单一。来自浙江、福建的产业转移资金占到近60%,而来自其他地区的资金很少。第三是承接产业地区分布不均衡,产业转移均衡性较差。驿城区、遂平县、平舆县、上蔡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其次是西平县、泌阳县、确山县,最后是新蔡县、汝南县和正阳县。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地,必须能够为转入产业提供良好的产业配套协作。在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地区关联产业的配套能力和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已经成为产业转出企业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然而,从产业现状来看,目前驻马店市的产业链不全,特色不明显,缺乏对应的产业保障能力,产业集聚区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现象特别突出,产业集群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增加了转移企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了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驻马店市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配套能力较为不足。
驻马店市高层次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技术工人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驻马店市地处豫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吸引高层次知识管理人才的难度较大。驻马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但大多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能成为产业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更是少之又少。2012年,驻马店市技工学校有6所,在校学生9710人,毕业生3486人,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技工人数明显不足。
功能齐全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是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良好的城市产业环境能够促进转移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驻马店市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起到对产业转移的带动作用。2012年,驻马店市城镇化率达到33.44%,虽较2011年提高1.9%,但比全国、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分别低19.13%和8.99%[10]。由于规划不全面、资金短缺等原因,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有许多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无法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特别是一些现代服务业如物流业、金融、海关、城市公用事业、社会中介等,发展明显滞后,产业承接载体不完善,难以吸引转移企业。
2012年,驻马店市拥有研发人员1822人(河南省排名第十五位),研发投入经费总支出为42076万元(河南省排名第十五位),其中内部支出为39857万元,外部支出为2219万元,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为0.31%(在河南省排名第十五位)[10]。可见,驻马店市研发水平低下,不能起到强有力地拉动经济的作用。辖区内唯一的本科院校——黄淮学院,虽然近几年飞速发展,但是科研经费和教学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对地区发展很难起到支撑作用。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顺应发展潮流,开始加快产业调整和转移。在此背景下,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应该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依托,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实践,转变承接观念,从总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全部接受”向“有所甄选”转变,调节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大力承接优势工业,是提升驻马店市工业水平,增强驻马店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现阶段,构建驻马店市工业体系的中心工作应是选择好产业发展的重点。结合驻马店市实际情况,根据区位商理论,驻马店市应着重承接以下三个产业:一是食品加工工业。应重点发展调料、粮食加工、畜禽肉制品等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巩固驻马店“老字号”品牌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培育更多的“新生代”品牌。二是振兴机械制造工业。驻马店市发展机械制造工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应在引导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引进优势机械制造企业,形成制造基地,加快产品升级,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实行创名牌和贴牌并重的发展策略,做大做强机械加工工业。三是加快发展医药制造工业。天方药业作为驻马店市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制造已经成为驻马店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驻马店市应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技术优势,承接相关医药企业,形成完整的医药卫生制造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区域集中效应,节约成本,提高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驻马店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承接企业成本较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时效性,只要对劳动力加以培训,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立即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见效快。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驻马店市目前并不完全具备其所需的产业环境和发展条件,软硬件设施还有一定的差距,承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驻马店市现实的选择是先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着重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时机条件成熟以后,再着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城镇化为号角引领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后续保障,使得从业人员能够“引进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其不仅具有产业链耦合、信息互通、配套能力完备的优势,而且可以节约土地、集中市场供应。因此,驻马店应提高城镇化率,依托12个产业集聚区,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入驻,引导资金向产业高端链条发展,均衡分布,发挥集群协同效应。同时,应建立对应的城市功能设施,设立专业园区和特色园区,构建“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产业转移发展新格局。
当前,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的竞争,已经逐步从硬环境的竞争转到了软环境的竞争。改善地区软环境,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的当务之急。驻马店市政府应营造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环境,推进政务电子化、快速化、亲民化,打造服务政府、廉洁政府;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地区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宣传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技术基础和吸收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关键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产业升级对外来技术的严重依赖性。为此,驻马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应建立新型技术引进机制,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本地化”,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企业可以依托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促进地方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良好协作,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驻马店市应有效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政府所规定的各种政策,积极推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开展“阳光工程”活动,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完善招商引资合作机制,利用农洽会、中博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深入推进“4+2”经济合作计划(即信阳、驻马店、周口、南阳与上海河南商会、广东河南商会两方的经济合作计划),宣传驻马店,引导更多企业入驻驻马店,推动驻马店市产业向前发展。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
[2]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
[3] 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1).
[4] 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
[5] 张健.泛珠区域产业转移的结构效应与环境效应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6] 贾志增.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9).
[7] 王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7).
[8] 陈艳玲,禄雪焕.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9] 驻马店市情简介[EB/OL].[2013-11-01].http://www.zhu madian.gov.cn.
[10] 河南统计年鉴―2013[EB/OL].[2013-11-01].http:// 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13/indexch.htm.
〔责任编辑 牛建兵〕
The Study of Countermeasures o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Zhumadian City
CHENG Bo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become bigger and bigger.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ole in narrowing the gap in regional economy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Zhumadian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y,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but also exposed some problems. So it is necessary for Zhumadian City to be through the following advantage industry, develop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f so, Zhumadian City will get a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F127
A
1006−5261(2014)05−0034−04
2013-11-19
程博(1988―),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