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2014-02-12 04:27:54赖可立
台湾农业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息员数据库信息化

赖可立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和普及,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1 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北京、宁夏、甘肃等省份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或意见;上海、浙江、云南等省份培育出了“农民一点通”、“农民信箱”、数字乡村等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典型,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福建省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由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全省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1.1 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全省所有建制村均已实现广播、电话、电视“村村通”,20户以上自然村已全部通电话;绝大部分建制村已经通宽带,农村3G网络有效覆盖率达到97%,沿海建制村3G网络覆盖率已达到100%,农村地区接入带宽提高到2 M。电子政务外网已开通至乡镇,应急视频会商指挥实现“视频到乡、视听到村”。全省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30台、电话机78台、手机196部、计算机24台。

1.2 信息化平台建设有效推进

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一批涉农信息化服务平台。其中,福建三农服务网纵向上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站群,横向上整合了省农业厅、农办、科技厅、林业厅、水利厅、海洋渔业厅、气象局、粮食局、物价局、供销社、福建调查总队、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13个省直农口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12316农业热线、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宁德市在市、县两级依托原有的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立了服务平台,开展基层党建、政务公开、网上农务、招商引资、新闻资讯等信息服务。由民营企业“世纪之村”集团创办的“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农村电子村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社区三大功能,设置了“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管理、党员廉政监督管理、综合便民服务、网上农家店等27个功能模块,可为农民提供500多项服务功能。

1.3 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应用

相继建设了农业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新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专家、台湾农业文献等一批省级公用农业数据库。开发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农机购机补贴、农业有害生物监控等十多个省级应用系统。开通了12316农业服务热线、星火科技12396多媒体信息服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专家会诊等服务项目,综合运用电话热线、自动语音、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视频系统、网络电视、QQ群等媒体,为农民群众答疑解难。

1.4 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数字办,统筹协调各级信息化工作。5个设区市农业部门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立了市场信息机构,开展各类涉农信息服务。8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乡镇信息服务站,70%以上的建制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开展涉农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工作,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已建立乡镇、村终端站点15966个,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全省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

2 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平台不大不强

虽然各级都建立了一些涉农信息服务平台,但规模都比较小,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据世界权威的Alexa排名,省级综合类涉农网站“福建三农服务网”,其月均流量、月均到访量均排在全球网站的200万位以后;区域性综合类涉农网站“古田翠屏湖在线”,仅排在50万位左右;民办的“世纪之村”平台也仅排在20万位左右;有的县级网站日均到访量不到10人。

2.2 信息资源整合不够

从全省看,本部门、本系统内上下的信息资源得到较好的整合与共享,但部门之间横向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差距还很大。在省一级,除福建三农服务网整合了13家省直部门网站的涉农信息外,其他各部门的网站信息尚未有效整合;在市、县两级,辖内各涉农部门的网站多数也没有整合,甚至一个县内农、林、牧、渔等农口部门之间的小范围信息整合都没有实现;在乡镇一级,有的“三农”服务平台虽然已实现机构、人员的整合,但不同服务窗口的信息资源却没有实现互通共享。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客观上由于各级各部门的网站平台大多自主投资、自建网站群和数据库、自行开发或选择应用软件、自主管理运行,平台的兼容性不好,“信息孤岛”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整合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精力;二是主观上有的地方和部门将“整合”简单理解为“撤并”,担心机构被撤、经费被减、人员被裁,对整合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2.3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农服务网在县一级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乡镇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站,还有4000个左右的建制村没有配备信息员。已经配备的村级信息员队伍,素质也参差不齐,有的不会操作电脑,有的对村情村务不熟悉,有的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公共信息服务,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

2.4 信息服务机制不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基本上沿用机关运作、行政管理的办法,没有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不彰,有的网站信息几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之久没有更新。而“世纪之村”等民办信息化平台,虽然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但由于没有与政府网站平台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共生互利”的合作机制,信息来源有限,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不够,难以做大做强。

2.5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虽然各级各部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许多信息却没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农村、传送给农民。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信息技术普及率仍然偏低,全省农村仍然有75%以上的家庭没有电脑,即使拥有电脑的家庭,其多数家庭成员也很少使用甚至不会用,农民上网率大约只有10%左右;二是没有用好各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比如广播、有线电视、公告栏等,导致信息传播发布中的梗阻。

3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技术水平和传输能力,推进农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3.1.1 加强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光纤宽带入村,加快未通宽带的建制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接入;在重点小城镇周边村、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有条件的新农村试点示范村,推动通信运营企业采用FTTx光纤接入技术,加快光纤到村、到户、到企业;加快农村网络扩容改造,大幅提升农村网络带宽和数据流量,争取将乡镇地区接入带宽提高到20 M以上,农村用户接入带宽达到12 M以上。

3.1.2 加快涉农公共数据库建设 重点建设农业公用数据库,包括品种资源数据库、生产资料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龙头企业数据库、台湾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成果数据库、农业视频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疫病防治数据库等。同时加快建设农村民生数据库,包括农村低保档案数据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数据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据库、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招聘求职数据库、农村教育管理主题数据库、农村文化资源数据库、自然灾害数据库、防汛抗旱综合数据库、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等。

3.1.3 加快涉农应用系统建设 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系统、农机购置补贴服务系统、农机作业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产品价格行情预测系统、海洋渔业安全环境服务系统、农村民政信息管理系统、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等。

3.2 全力打造全省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平台建设是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对福建省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整合培育一个能有效为“三农”服务的全省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从近年来福建省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看,“世纪之村”平台已有较好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该平台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农民自主投资研发。全国许多地方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而“世纪之村”平台则是农民自主投资、自行管理、自己受益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2)投入成本低。“世纪之村”平台以“整县推进、村设网点、服务到户”为原则,采用A2A(即区域对区域)模式,在有装宽带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代办点、村委会、供销社、合作医疗所、食杂店、茶叶店等设立信息服务点、配备信息员,收集农村相关信息,为农民免费发布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需求等信息。平台对供求信息和物流配送进行统一管理,投入比较少,只需适当给予信息员补贴,弥补电脑折旧费、宽带费、误工费等,为信息员开展工作提供保障。(3)市场化运作。平台收入来源主要有软件使用费、商家代理费、信息推送费、团购服务费、广告宣传费等,依托信息点、农家店等开展信息服务和商业运营。(4)实现利益共享。平台通过开展商贸服务,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世纪之村”平台的利益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并通过“消费积分参股”的方式使平台广大的创业者、经营者、消费者成为股东。(5)可复制性。“世纪之村”平台是基于农村熟人关系开发的交易平台,鼓励农民开“网上农家店”,平台易学易用,普通农民群众只要会上网,就可以在平台上查阅和浏览各种信息,操作简单,容易复制推广。因此,应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资源共享,共生互利,服务‘三农’,打造品牌”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政策扶持,将“世纪之村”打造成全省最大、兼容共用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信息超市”。

3.3 加快农村信息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这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全面健全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以建制村为单位,按照“百户以上的村都建点,大村按人口规模设置1~3个点”的要求,通过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争取实现全省每个村至少建立1个信息点。新建的信息服务点可以依托在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或村民活动场所,也可以设在农家店、邮政服务网点、电信代办点、农资营销点等公共场所。已经建立的信息服务点,要通过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提升,达到一处固定场所、一套网络设备、一块信息发布栏、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的“五个一”建点要求。要按照建点配员同步推进的原则,每个村主要从现有的“村两委”、农村“六大员”、下派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党员远程教育管理员中选聘一名兼任村级信息员。主要负责本村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和上传,县、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信息的传达和发布,“世纪之村”平台的使用功能和本村网页信息的添加和更新。对村级信息员应给予适当津贴,同时鼓励引导信息员利用“世纪之村”平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其他各类代办服务,以增加信息员收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4 着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3.4.1 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第一步,可以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在各部门系统内部上下之间尽快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整合和无障碍共享;第二步,省、市、县三级各相关部门网站之间要相互链接并开通端口,实现本级区域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第三步,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网站,已整合到福建三农服务网的13个省直涉农部门网站,以及党建、计生、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网站,应与“世纪之村”互相开通端口,实现全省范围内涉农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融合。

3.4.2 拓宽农村信息发布渠道 拓宽农村信息发布渠道是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和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各种传播媒介,拓宽农村信息发布渠道。重点要利用广播村村通网络,在规模较大、人口较集中的建制村,恢复架设大喇叭,通过广播发布信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发布电视字幕滚动信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车站、集市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通过电子显示屏发布信息;利用基础运营商的信息机等群发系统,发送手机信息;利用农户电话基本普及的优势,发布电话语音提示信息。同时,利用板报、墙报、公告栏等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发布信息。

3.4.3 强化对农村信息化的扶持 加大财政对农村信息化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应用和成果推广。强化政策支持,农村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的建设改造应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安排路由通道,并按公益事业性质给予适当减免相关费用;对信息服务企业在用地、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并鼓励支持它们代办各类便民服务,拓展其业务范围;对农村信息服务点实行更加优惠的宽带资费,真正使农民愿意用、用得起、得实惠。

猜你喜欢
信息员数据库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
数据库
财经(2016年3期)2016-03-07 07:44:46
数据库
财经(2016年6期)2016-02-24 07:41:51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监督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员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