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琦,邓 娜
本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卷轴中的瑰丽篇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对青少年进行本土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更关系到一个地区精神血脉的继承与流传、发扬与光大,意义深远。
家乡自然环境的明秀清丽、城市建筑的鳞次栉比都会让人产生自豪感,而本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更能让人产生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今时代,随着物质生活逐步丰裕,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传承和优秀文化,熟悉历史上灿若星辰的名人名士,对激发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乡是一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该只包括《三字经》、 《弟子规》和四书五经,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和历史名人对青少年来说更加形象可感,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催生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逐步学习中增强历史文化积淀。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展望未来,将各个时代名人名士对家乡建设的贡献作为一种励志教育,会大大激发青少年建设家乡的热情,促使他们珍惜校园学习的机会。
为全面了解绍兴市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笔者于2013 年6- 8 月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1)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全市中心小学、普通小学、农村小学中各抽取一所学校,面向4- 6 年级的学生发放500 份调查表,回收395 份;另外,还在绍兴图书馆面向青少年读者发放300 份调查表,回收231 份;总计发放调查表800 份,回收626 份,回收率为78.3%。(2)面向绍兴市文史专家和教育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就调查问卷的结果征询他们的看法。
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78.0%的学生喜欢接受本土传统文化教育,22.0%的学生不喜欢;76.0%的学生喜欢目前的本土传统文化教材,24.0%的学生不喜欢。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现状:“学校是否认真执行地方课程的开设任务”一项,16.0%的学生反映学校未开设这门课程;“地方课程师资力量配备”一项,36.0%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为此配备专职老师授课;“地方课程课时有否挪作他用”一项,47.0%的学生反映经常会被其他考试科目挤占。
学生对接受本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选择:“最喜欢的本土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一项,46.9%的青少年选择校外活动,24.7%的青少年选择自由阅读,18.8%的青少年选择观看影视剧,仅9.6%的青少年选择课堂教育;“课余时间最喜欢去的地方”一项,41.9%的青少年选择了图书馆,25.7%的青少年选择书店,17.4%的青少年选择博物馆,15.0%的青少年选择公园;“多长时间去一次公共文化场所”一项,30.2%的青少年选择每周一次,25.9%的青少年选择每半月一次,17.2%的青少年选择一月一次,26.7%的青少年很少去。
2.3.1 当前青少年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效果不甚理想
一方面,绍兴市的大部分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但由于缺乏专业性和规划性,家长对孩子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系统性。多数家长只会机械地从书店搬回《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书籍,对绍兴本土的传统文化甚少涉及,以至于绍兴很多青少年可以对远在国外的迪士尼、自由女神、阿波罗计划等耳熟能详,却不知道王守仁与绍兴的关系,不知道马臻、张岱、汤绍恩,甚至不认识青滕书屋、八字桥。
另一方面,较之家庭教育采用放养模式,学校教育则更具系统性,也更加注重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调查显示,绍兴市自2007 年起在小学4- 6 年级学生中采用《魅力绍兴》开展地方课程教育,同时还推出了国学实践课程,如书法、围棋等;对于通用的地方课程教材《魅力绍兴》,76.0%的青少年表示喜欢和满意。但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在真正的施教过程中,未能切实执行地方课程的开设任务,少有学校为此配备专职老师授课;更加不容乐观的是,这类课程经常会被其他考试科目挤占,几近沦于形式。
另外,调查表中还有一项针对青少年对本土文化掌握情况的简单测试:写出你所知道的绍兴历史上的名人,大部分学生能写出鲁迅、周恩来、秋瑾、蔡元培,但有不少错别字,而贺知章、马臻、张岱、汤绍恩等几乎无人提及。这说明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接受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了解。综上得出结论:目前绍兴市以家庭和学校为主要载体的地方文化教育模式效果不甚理想。
2.3.2 青少年希望接受形式多样的本土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调查数据不难看出,课堂教育因刻板严肃,并不是青少年学习本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同时让人欣喜地发现: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以其公益性的零门槛和集趣味性、灵活性及多样性于一体的活动设计受到青少年的极大欢迎,近90%的青少年希望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本土传统文化学习,而不仅仅拘泥于课堂。
另外,随着教育部门不断“减负”,青少年可自由支配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加。调查显示,26.7%的青少年很少去各类公共文化场所,73.3%的青少年以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的频率参与各类公共文化的活动。于是,在传统的家庭、学校教育之外,探索和发现一种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成为可能。公共文化机构在这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近年来,公共文化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的参与人数迅猛增长。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此优势,强化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将其作为现有体制下青少年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上,提出以下构想:
自国家要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已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青少年比较喜欢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因此,这些场所的免费开放无疑是推广本土传统文化的一项有利举措。但结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机构还应加强个性化服务,如增加互动项目、提供适合青少年观众的讲解服务等,逐步实现全免费。绍兴博物馆推出的绍兴历史5D 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成功的家庭教育能为青少年的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家长自身能力的限制,不一定能对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辅导,孩子会机械地背诵一些经典,但多数不知其义;如果家长能加以适当解释、辅导,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予以贯穿,则能对孩子起到更为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长要加强继续学习,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知识。绍兴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举办面向家长的教育知识讲座、开展“跟我学国学”等活动,通过老师讲授,家长和孩子一同听课,课后家长适度辅导孩子的形式,使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中。
鉴于课堂学习模式过于刻板,建议结合公共文化机构灵活生动的特点,将公共文化机构与学校兴趣小组相结合,定期开展活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均可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节假日,由学校组织青少年分批赴馆参与活动,寓教于乐。如组织以本土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阅读演讲比赛,利用讲座、少儿电影欣赏及影评活动和少儿数据库资源(探索与发现、儿童之路、少儿连环画、儿童电子书)等多种方式传播本土传统文化。馆校联合的模式要求校方负责组织管理,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场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商联合完成师资安排及活动策划。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青少年非常乐于参加公共文化机构组织的各类本土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特别是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因此,公共文化机构可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通过特定活动,把兴趣爱好相近的青少年吸引在一起,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开展本土传统文化传播。如绍兴图书馆组织的读者沙龙——诗读绍兴,就是以绍兴的地景和与之有关的诗词为背景,邀请参加者吟诵与绍兴有关的诗词,探讨对越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切磋朗诵技巧等。绍兴文化馆组织的各类传统技艺推广培训班,邀请该市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面向市民免费讲解,普及相关知识。
当前,青少年普遍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由却不甚了解。因此,在节日前进行适度宣传很有必要,这需要全社会联动。首先是政府重视,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赛龙舟、赏花灯等。其次是相关部门配合组织活动,如绍兴图书馆目前开展的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前,通过展板介绍、播放视频或请读者参与等形式,让读者了解该节日的来由及各地特色。目前个别社区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包粽子比赛、中秋赏月会等也是不错的宣传方式,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本土传统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微博、微信等最新交流平台,使教育更具形象性和立体性。在图书馆的推荐书目中,可纳入一定比例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本土传统文化宣传读本,利用微博、微信等当下最热门的交流平台进行推荐;传媒机构设计制作各类本土传统文化的宣传产品,以动漫形象、文学故事等形式传递给青少年;公园、长廊等公共场所可设置本地历史名人塑像,配适量文字说明;更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知识,如绍兴稽山公园每天定时展示的大型水幕电影《大美绍兴》,以其华丽的外形、优美的灯光、独特的喷泉效果吸引众人驻足观看,向观众展示了绍兴悠久的人文历史。
青少年的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家庭—学校—公共文化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体,公共文化机构的参与则是有益的补充。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将公共文化机构的功用渗透到家庭和学校中,最终实现三者的有机联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热爱本土传统文化的兴趣。家长在履行基础教育职能时,可以与学校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进度,选择性参加公共文化机构的相关培训,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技能,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效互动。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严格规范地执行青少年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切实保证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学校可以在与家庭的交流中了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掌握基础,在与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中探索更加灵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将家庭和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中来。
公共文化机构以其公益性、灵活性、专业性的特点,在辅助青少年本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巨大的待发掘空间。它可以与家庭联合,举办各类亲子活动营造学习氛围;也可以与学校联合,举办各类讲座或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独立策划精彩纷呈的各种其它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地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公共文化机构的参与,使得这项教育工程褪下了刻板严肃的外衣,展现出焕发生动活泼的面貌,使得学习成为一项乐趣,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乐学的氛围中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本土传统文化素养。
夯实家庭的基础作用,保证学校的主体作用,并将公共文化机构的辅助补充作用灵活地渗入其中,如此便形成了笔者所提出的“家庭—学校—公共文化机构”三位一体的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应当着重发掘并强化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将其作为现有体制下青少年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孙宏典,杜超,张桂芝.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
[2] 雷秋云.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5- 7.
[3] 丁祎.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J].科技资讯,2011(13):208.
[4] 彭鹏,杨建州.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审视与对策[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 (1):81- 85.
[5] 黄高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文化挑战与对策[J].青年文化,2009 (3):78- 82.
[6] 周小艳.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 (2):138- 141.
[7] 郭常亮,闵靓.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 (3):46- 48.
[8] 齐春丽,刘衡宇.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继承的冲击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2 (2):86- 89.
[9] 范中杰.论传统节假日教育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 (4):7- 12.
[10] 翟卫华.积极运用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 (5):6- 8.
[11] 杨丽霞.论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