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为何妥协

2014-02-11 11:52刘典
百家讲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北洋袁世凯孙中山

刘典

1911年12月,17省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不过因南京临时政府是总统制,并未设内阁总理,内阁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负责一切军事事务。而此时位于北京的北方政府则以袁世凯为首,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

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就会发现,革命党人对于武昌起义的爆发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其一,革命派主观上的思想准备不足,当时的革命领导人根本没想到革命形势发展如此之快,等到孙中山等人反应过来并积极作为的时候,革命已成燎原之势;其二,革命派客观上的物质力量不足,革命派的政治力量主要分布于南方,在北方力量较弱,且整体军事力量不强。因此南方政府成立后,面对手握大量精锐部队的袁世凯以及依然存在的清政府,革命派的腰杆自然硬不起来。

打又打不过,更何况当时的革命派并不想打。他们想和平建国,逐步实现议会政治。但凭他们自己的力量又做不到,所以他们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必须有所妥协。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便自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加紧了逼宫的进程。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弱者向强者寻求妥协,岂不是羊入虎口?其实,革命派并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们对于和北洋集团的合作早有所防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他们精心构建的制度武器。在当时,无论是主张“总统制”的孙中山还是主张“内阁制”的宋教仁,都认为与北方政府“武斗”胜算不大,因此他们决定采取“文斗”的方式,即用法律手段限制总统权力,实现议会政治,架空北洋集团的实权。

这就是当时革命派的算计,他们不是羊入虎口,而是在玩狐假虎威的把戏,期望在《临时约法》等法律体系的前提下,将北洋军阀这头实力巨兽捆住。这种思潮在当时的革命派中占据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宋教仁。他和他的同仁相信,通过“议会-责任内阁制”,能够避免国家分裂对抗、排除强人政治;通过政党政治,能够实现政权和平更替,实现政治的螺旋上升。

革命派这么做正中北洋集团的软肋,因為即便是袁世凯,对民主政治也不了解,他们只是基于利益需求渴望攫取尽可能多的政治权力。因此袁世凯接受了南京临时参议院的任命,成为民国第二任总统,掌握了军政实权的同时认可了南京政府所确立的法统,不得不受南方法统的制约,这也就成为革命派继续斗争的砝码。

这就是辛亥革命后北洋集团与革命派达成的政治合意,北洋集团操纵实权,革命派掌握法统。北洋集团以为得到实权就能压制革命派,革命派却寄希望于利用法统的制高点,逐步实现议会政治,通过选举将不熟悉“议会政治”的北洋集团边缘化,实现夺取政治领导权的目的。因此中国并未像一战之后的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那样,在“走向共和”的同时也走向了解体,而是大致保持了清朝的疆域与人口,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更迭。

编辑/子玉

猜你喜欢
北洋袁世凯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等候袁世凯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彰显气度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