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革命党人蒋翊武自小就与众不同,他经常问:为什么有人富,有人穷?同样是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这些问题实在深奥,没人能回答得了。于是他就自己想,越想问题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成熟。
蒋翊武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为这孩子注定不平凡。可大家说好不算好,必须请权威专家——算命先生鉴定。但蒋翊武不待算命先生开口,就来了段感人肺腑的独自:为什么皇帝可以高高在上,而草民要匍匐在地?算命先生听罢,向蒋翊武的父母拱拱手:“令郎天资卓绝,以后必成大器,但首先要读书。”从此,蒋翊武背起书包,进了学堂。
除了读书,蒋翊武也爱读天下,闲暇时常偕几个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一切。一些同学参加科举,他面带冷笑,投以轻蔑一瞥。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蒋翊武痛哭流涕,边哭边喊:“祖国啊,快快好起来;清狗啊,我要推翻你!”淚流了,话说了,蒋翊武高姿态地踏上了革命之旅。
革命也要有路线,按当时的惯例,先去日本淘金,淘来革命的战友、计划、军火。但去日本要先到上海。一天,满腔豪情却又无比苦闷的蒋翊武在海边彷徨时,碰到了知己杨卓林——也是一位愤世嫉俗的热血青年。
杨卓林家贫,经常借邻居家的蜡烛读兵书、演义。书读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投笔从戎,驻守在京津一带,曾抵御八国联军,手刃数人,自己也身负重伤。养好伤后,杨卓林遍游大江南北,结交各路豪杰,豪气更为高涨,后来还考入南京将备学堂。当时盛传两江总督周馥要将金陵狮子山租给德国,杨卓林听了,到处嚷嚷要杀了卖国贼。最后卖国贼没杀成,杨卓林却逃到了日本,潜心学习制造炸弹。
1906年,杨卓林潜回上海,等待从日本运来的军火。可是左等右等都没等到,满腔的豪情化为愤懑。正在这时,他遇见了蒋翊武。两个失意青年一见如故,遂共同创办了一份报纸——《竞业旬报》。不过杨卓林还没忘记炸掉周馥这一伟大理想,于是他带着炸弹上路了。途中遇见两位老乡,几句话聊下来,得知也是革命中人,杨卓林不禁暗自庆幸。可他高兴得太早,这两位是周馥派来的密探,于是杨卓林光荣牺牲。
得知知己丧命,极度悲愤的蒋翊武回到家乡,时而整天待在家里,时而喝酒看兵书,时而仗剑高吟。不久,他做出决定:既然文艺救不了国,那就去当兵。于是他来到武汉,当了兵,还做了班长。
不过,当兵不泯文艺心。辛亥年(1911年)大年初一,黄鹤楼上举行了一场小型春节团拜会,几位青年为一个文学团体的名称争得面红耳赤。经过一天的激烈讨论,他们终于定了个很给力的名字——文学社,社长便是26岁的蒋翊武。从此,蒋翊武终于走上了一条靠谱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