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向问题为起点的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4-02-11 22:02王金英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253023
图书馆建设 2014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跨学科学科

王金英(德州学院图书馆 山东 德州 253023)

相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速度而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图书馆学理论产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总结中得以进一步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这是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教给我们认识图书馆实践活动与图书馆学理论关系的一条普遍准则[1]。图书馆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正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图书馆事业的崇高使命。我国图书馆学界从来都具有优良的学术创新传统,仅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就存在包括知识组织说、交流说、知识管理论等五六十种[2]。多年来,图书馆学研究范式也发生了多次重大改变[3]。然而,当前的研究多是理论思辨、建言献策、文献调研和外来引进等层面的理论研究,缺乏面向问题角度的理论创新研究。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是图书馆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是推动图书馆学研究活力增强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文对以面向问题为研究起点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路径选择进行探讨,以期与学界广泛交流。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应在面向问题的研究中提练

面向问题的研究为图书馆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西方学术界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对基于问题的研究而提练出来的。例如,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许多理论,就是殖民政府派出的研究人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和发现一些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的原理与规律,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再应用到殖民统治中的[4]。当然,也许这些理论本身是针对自己国家利益而得出的,并非一定是科学的,但这种理论创新的方法却是科学和有效的,值得我国图书馆学界去认真思考与借鉴。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图书馆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回应,图书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仅需要找到理论的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使原有理论更上一层。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界的理论创新多是按学科的思路来进行挖掘和整合的,殊不知,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非学科的,将思路与方法固化于纯学科性资源的开发就会妨碍理论创新。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不仅可以是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可以是经验的新总结;不仅可以是研究范式转换形成的创新,也可以是研究领域交叉而产生的创新[5]。由于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因此,面向问题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根本方向和价值所在,预示着它会具有广阔的理论创新空间。

2 面向问题的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路径选择

面向问题的图书馆学研究并非是新观点,早在2007年,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就提出了关注现实性问题是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6],随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君礼研究员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此外,很多学者尤其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经验的总结虽未形成概括性的面向问题的研究,但实质上也是一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界并不缺乏对面向问题研究的认可与重视,我们欠缺的是通过面向问题的研究实现图书馆学的理论创新,这是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图书馆事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这种理论创新应首先转变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实用性”观念,因为正确的观念决定了后续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其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现实与媚俗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理论创新并不是摒弃继承而是源于继承,即在继承基础上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再思考而给出新答案;再次,要寻求合理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研究与复杂性思维方法的介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应对图书馆事业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最后,要对理论创新研究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因为这是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研究合规律、合目的、合规范的保障。

2.1 转变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实用性”观念

图书馆学研究应追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既要求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把握用户活动的规律性及图书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管理的客观真实性和合理性,又要为用户创造一个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图书馆学研究必须秉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包容积极价值内容的观念。而实用性观念导致了对图书馆现象表面的和单线的理解,具体而言,实用性观念在以下两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一方面,过分强调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这使得对图书馆现象的理解趋于简单化,以“有用性”取代价值理性和求真的科学态度。对于引入计算机等相关学科方法与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实践,我们并不反对,我们甚至支持图书馆技术应用的不断创新,从而不断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技术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实用性与图书馆价值取向之间应是相互规范、相互制约的关系,尤其是后者更应该是前者的制约,在技术应用中必须强调图书馆的价值,以价值取向、标准、评价、理想等内容规定技术应用的范围、方式,从而避免图书馆基本职能与社会价值的扭曲。正如弗洛姆所认为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8]。为此,在技术应用中,图书馆应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重视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有代表性的用户参与,唯此才能实现技术应用与图书馆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这种参与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如各种形式的用户调查、座谈会等。

另一方面,实用性观念导致了过分热衷于从西方引进、转述或仿制相关技术及方法,从而使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逐渐麻木和瓦解,而满足于罗列现象和陈述观点。我们并不是反对图书馆学研究中对西方相关前沿研究内容的借鉴,我们所担心的是机械性的模仿,不加分析地套用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无视其在经济、文化环境均存在显著差别的非西方国家中的适用性,最终造成图书馆学研究视野的狭隘甚至偏颇。例如,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内图书馆界在没有系统研究国外图书馆有偿服务产生的背景、条件和服务的内容等前提下,将国外图书馆的“有偿服务”理念引入我国,提出“图书馆市场化”,使得有偿服务在我国图书馆界遍地盛行,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严重损害了图书馆作为公益事业的形象[9]。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时,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并与我国现实相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从面向问题的实践研究而不是西方经典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的预期出发,建立符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的理论概念;怎样通过对用户服务体验的认知,而不是以纯理论或仅凭自我感知的实用性理念,来理解图书馆的价值体现。

2.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现实与媚俗之间的关系

不同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近乎极端地注重面向当代性和超越传统性,图书馆学研究不可能是跨越式的而应是积累性的,重视历史继承性是合乎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规律的,正如我们无论多么推崇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的虚拟化,也从未敢动摇传统图书馆的物理存在和部分管理模式。继承是图书馆学学科特点使然,但并不表明我们轻视现实和自我创造,图书馆学研究要创新,既要尊重对图书馆历史传统的继承,更要重视现实和自我创造,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科学的张力,过分保守和趋时媚俗均在这个张力的度的把握上有失偏颇。过分保守会使图书馆学逐渐转为“化石学科”;趋时媚俗会导致由无根据的新理论、新名词、新观点而充斥的表面上的“热闹”和“喧嚣”[10],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无任何实际意义,甚至是对其的扭曲。重视现实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因此,图书馆学研究必须以批判性的眼光关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存在严格意义上创新前沿的问题,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图书馆资源的公平获取问题,实际上西方从奴隶社会就有所涉及。图书馆学研究的创新内容既包括时代赋予我们的、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图书馆服务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特殊类型图书馆服务等;又包括对很多陈旧的、历史上未得到解决的老问题,结合我们时代特征所给出的新答案。

2.3 以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复杂的图书馆学问题

面向问题的图书馆学研究是按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而设定的,它既不可能以学科的先验划分为依据,也不可能恰好对应于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范围,这就决定了单纯靠图书馆学学科一家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守本学科的界限是一种落后的研究范式,尤其是面对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以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营养,从而激活自身内部的活力。新的学术观点或学说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地带,固守图书馆学学科大本营的研究是一种对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拒绝。但是,我们必须澄清的是,强调面向问题的研究并非是对面向学科研究的否定与舍弃,而是欲通过面向问题的研究避免面向学科研究的局部化和过度精细化,通过问题研究弥补学科研究的局限,扩大和推进学科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从而通过针对问题解决所需而设计一套跨学科研究路径选择,最终实现图书馆学理论的再造与变革。

2.3.1 破除跨学科研究的障碍

无论是图书馆学还是其他学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学科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所需和它自身蕴藏的学术张力上均具有明显滞后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如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和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现有学科管理体制与研究机制的僵化、人员本身的知识结构单一等。这些历史性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各界长期的参与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图书馆学界必须用前瞻性的眼光去直视这些问题,并规划解决方案。首先,从体制上看,由于我国整个学科划分过细,硬生生地将学科间内在的联系切断,针对学科目录而运作的科研管理体制显得十分局限和僵化。这直接影响到了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的组织形式,如从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市级的基金申报很少有对跨学科研究的明显倾向与激励,而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国内几大重要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的学科划分也“很清晰”,从未有跨学科领域。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打通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壁垒的、实现学科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可持续稳定的激励机制和平台,可以是国家层面的,如优先资助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可以是机构层面的,如成立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其次,由权威组织(如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一个图书馆学研究问题共享与解决方案平台,其目的是在遇到跨学科的问题时,能够使其他学科中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主动加入进来。再次,组建与培养学校、区域、国家各层次的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团队,一方面寻求对跨学科问题具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加入团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的“领袖”和官方作用,以他们的影响力与权威力去吸引科研人员的加入。当然,团队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以优化成员的知识结构。最后,图书馆学类期刊应率先开辟跨学科专栏,一方面可将现有跨学科研究问题归为此栏,以扩大跨学科研究的影响,凸显对跨学科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他学科的学者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展开多元化的讨论。

2.3.2 制定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规划

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规划是在正确把握图书馆学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继承性的基础上,从发展性的高度打造以图书馆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群。跨学科的图书馆学学科规划应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学科理论的增长点着眼于实用的技术之学、人文的理念之学和综合的管理之学等综合性的学科理论中,这也是历史上的图书馆学尤其是西方图书馆学发展进程中一直秉承的学科建设思路。例如,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成立伊始,管理者大胆使用“休克疗法”来改造图书馆学,采用社会科学教授取代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承担图书馆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以期实现对传统图书馆学的再造[11]。图书馆学的跨学科规划必须对学科体系和学科群中学科的遴选标准有清晰的把握,具体标准可以包括:①所跨学科现有资源和可获得资源的情况,即学科现有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空间指向;②所跨学科(包括学者、学科建设等)的需求性质,主要包括需求水平、需求强度和可持续性;③与所跨学科的互动、促进作用,即所跨学科是否能为图书馆学提供有力支撑,图书馆学能否反过来对所跨学科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力。图书馆学若想吸收多种学科加入到以自身为中心的学科群中,必须拓展图书馆学为其他学科所共享的知识范围,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认知度,增强图书馆学之于其他学科的吸引力,如要突破传统的以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背后所蕴藏文化的思考,为文化理解提供独特的学科参照、为文化反思提供独特的学科尺度[12]。

2.4 运用复杂性思维理解图书馆现象

复杂性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趋势[13],图书馆学也不例外,对面向问题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复杂性的关注是图书馆学研究观念的重要调整与转换,是对简单性原则的超越与反思,推动着图书馆学研究观念的变革与方法论创新。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等非客观性、多元性的特征决定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复杂性。图书馆学研究复杂性关注的焦点就是图书馆现象的价值、意义及对它们的诠释。解决这种复杂性问题就需要用基于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复杂性思维方法。从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看,复杂性思维强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移动图书馆是一个整体系统,它由移动技术、移动服务模式、服务评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种因素构成,简单性思维认为移动图书馆所包含的各要素是可以割断联系来研究某一个部分的,并且认为部分优(劣),则整体就一定优(劣);而复杂性思维是从对各个要素整合角度进行的研究,局部最优服从整体最优。显然,复杂性思维方法解决图书馆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当面临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整体性问题的时候,如果将这个整体性问题分解,而简单地过分强调某一单方面问题的重要性(如移动图书馆中的技术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问题,这有悖于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面对复杂多变的图书馆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仅靠某一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把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从多学科角度、采用复杂性思维方法的解决方案,这是现代图书馆学的价值体现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2.5 从“合理性”角度评价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研究

哲学研究中的“合理性”是作为对于人的本性和能力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评价而出现的[14]。引入到图书馆学理论创新中,就是对创新理论能否对图书馆事业宏观、微观层次的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及图书馆事业发展角度去评价图书馆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合理性根据及程度。合理性评价包括3个维度:①合规律性。是指理论创新要符合图书馆学学科及事业发展的规律,不能偏离这个规律,更不能反其道而行,这就要求创新要符合以渐进式发展为基础的历史观规律;要符合以开放、动态、外延发展为基础的科学观规律;要符合以“元问题”、社会发展中恒变平衡、人文与技术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发展为基础的未来观规律[15]。这3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贯穿于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研究的整个过程。②合目的性。是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图书馆现象,挖掘图书馆发展规律,探测图书馆未来空间与取向,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例如,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系统化的要素组合为前提,实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16],而不是以展示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丰富多彩的技术为目的,如果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就完全背离了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目的。③合规范性。是指图书馆学研究中要通过制度化的执行,引导和保障研究活动合理、公平、有效、科学地开展[17]。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作用于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研究的合理性评价中。

3 结 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以面向问题为研究起点的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路径选择,更多地是从一个宏观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索,这其中的很多方法与理念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的,尤其是为破除跨学科研究障碍而提出的学科管理体制变革,以及图书馆学学科规划中涉及的很多具体问题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代图书馆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的努力也永无止境。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点的是,探索图书馆学的理论创新不是广度的扩张而是深度的挖掘,我们必须以图书馆学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并最终促进学科和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主导线索,对其他“四不像”、无所根据的所谓理论创新均应十分警惕。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为主线,任何其他学科均服务于这一主线”的原则,否则很容易模糊图书馆学研究的学科边界,导致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泛化、虚化和非理性扩张,从而失去图书馆学的独立品格。

[1]李兴山.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谈[J].图书与情报,2003(1):14-17.

[2]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争鸣50年:1949-1999[J].图书馆,2000(1):18-23,33.

[3]储流杰.论图书馆学范式的当代转换[J].图书情报工作,2004(3):43,479.

[4]何星亮.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民族研究,2004(3):5-6.

[5]张曙光,鲍宗豪,刘 瀚,等“.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3(1):83-98,206.

[6]肖希明.关注现实问题:图书馆学研究永恒的方向:贺《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50周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35-37,58.

[7]白君礼.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115-125.

[8]杨怀中.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4-118.

[9]刘兹恒.试论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目的与特征[J].图书馆杂志,2004(11):2-7.

[10]贺 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1.

[11]徐跃权.管理学的特点及对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02(5):9-12,16.

[12]傅荣贤.实然的超越和应然的解说:图书馆学如何提高学科地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27-35.

[13]杨小军,张践明.复杂性思维方式视野中的图书馆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8(5):86-89.

[14]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6-25,203.

[15]柯 平,岳修志,李卓卓.图书馆学发展规律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6(4):5-9,24.

[16]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17]王 浩.图书馆学术规范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2(12):6-9,12.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