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

2014-02-11 19:30
图书馆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通识学分

刘 敏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系列文件以来,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陆续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努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200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许多高校图书馆将“文献检索”更名为“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等不同名称。随着高校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是未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必然出路。

本文拟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以信息检索课程(即文献检索课程)为例,调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现状,为今后完善该课程教学,提升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 通识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与信息检索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传统专业教育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又称“通才教育”“一般教育”,于近代产生、发展并不断普及。有关通识教育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表述。最早提出该概念的美国柏卡德(A.S.Parkard)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前提,能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对其他学科状况有综合全面的了解。可见,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又离不开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并能融会贯通各种知识,以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全人”。通常,通识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来实现,具体可设置为核心课程、主题课程、综合课程等多种课程方式。

信息素质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又名“信息素养教育”,目前,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定义:“辨别所需信息,并能有效确定、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课程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检索能力、综合思考能力等为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以及信息检索之间关系如何呢?结合三者概念、特点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信息检索课程可归属到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同时又是信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检索课程符合通识教育对人才“全”的要求,符合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学习者信息素养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重叠部分,即信息检索课程。

3 高校信息检索课程调查

3.1 调查目的、方法和样本

本次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我国高校基于通识教育视角开设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建设情况,具体内容包括所在地区、师资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情况、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访问我国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院校的图书馆主页,了解各学校相关情况,并根据提供的联系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7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相关资料比较详细,笔者直接纳入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高校共计200所,涉及“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 88所(44%)、其他类别一本高校30所(15%)、地方一般本科院校 56所(28%)、高职高专22所 (11%)以及其他类型高校4所(2%)。调查高校涉及中国七大地区 (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东北地区29所(14.5%)、华北地区 29所(14.5%)、西南地区 21所(10.5%)、华南地区 35所(17.5%)、华东地区 42所(21%)、华中地区30所(15%)和西北地区14所(7%)。

3.2 基本情况

3.2.1 开课历史与课程名称

200所高校中,127所高校(63.5%)开设了信息检索类课程。从课程开设时间看,开设该类课程达到30年以上的高校有47所,开课20-30年的高校24所,开课10-20年的高校31所,开课不到10年的高校25所。

关于信息检索类课程名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沿用“文献检索”课程名称,或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如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公安文献检索与利用、医药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一种使用“信息检索”课程名称,或在此基础上完善,如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检索、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文科信息检索、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一种是使用新课程名,如学术信息发现、获取与利用、情报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与实践、实用信息技术、信息伦理、排版软件LATEX、Word及WPS应用等。

3.2.2 课程性质与开设专业

127所高校中,98所没有信息检索类课程在线学习或教育平台。29所开设该类课程在线学习或教育平台高校中,9所为学校精品课程,5所为市级精品课程,9所为省级精品课程,6所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课程开设性质看,设置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学校有84所,设置为本科生公共必修课的有31所,设置为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的有67所,设置为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的有5所,设置为本科生通识课的有17所,其他类型的7所(部分高校存在多种情况)。

从课程开设班级情况看,相同年级相同专业为一个教学班的有49所,相同年级不同专业为一个教学班的有37所,相同专业不同年级为一个教学班的有24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为一个教学班的有75所(部分高校存在多种情况)。

3.2.3 学分与学时设置

从学分设置来看,绝大部分学校在2学分以内。学时设置一般依据学分来定,0.5学分为9学时左右,1学分为16学时左右、1.5学分为24学时左右,2学分为32学时左右。本科生开设此课程的学校有124所,0.5学分5所、1学分30所、1.5学分19所、2学分66所、2.5学分3所、3学分的1所。研究生开设此课程的学校共计73所,0.5学分6所、1学分35所、1.5学分17所、2学分15所。

3.2.4 教学与实习场所

信息检索类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因此课程开设期间,除介绍必要理论知识外,还需对印刷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工具进行介绍。从调查看,图书馆开设该类课程专门教学、实习场所高校93所、利用公共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62所、利用公共教学楼普通教室开展教学21所(部分高校存在多种情况)。

3.2.5 教材与师资力量

78所高校为开设该类课程配备了相关教材,其中绝大多数高校是授课教师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与授课经验,自编或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教材。授课教师人数根据各院校开课情况而定,仅1位授课教师的高校24所,2-5位授课教师38所、6位及其以上授课教师65所。

从授课教师所属单位看,图书馆内配备专门教学人员(如成立文献检索教学部、信息素质教育教研室)的高校62所、图书馆内相关部门配备的兼职教学人员68所、图书馆内全馆范围内的兼职教学人员38所、学校院系配备的专职或兼职教学人员14所,其他类型7所(部分高校存在多种情况)。

从教学人员教学津贴发放看,由学校全额发放到个人的学校有93所(73.5%)、由学校发放到图书馆,再由图书馆按比例发放的有23所、其他方式发放(包括没有教学津贴)的有15所(部分高校存在多种情况)。

从教学人员培训与学习情况看,97.3%的学校通过在岗自学,42.7%的学校安排参加相关培训班,41.1%的学校安排参加各种研究讨论会,31.5%的学校经常与别的学校交流学习,15%的学校采用其他方式,如教研室小组讨论。

3.2.6 学习效果因素分析

自教育部下发开设信息检索类课程教学系列文件以来,已有30余年,许多高校在提升学习者信息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有影响学习效果因素存在。从影响该课程学习效果因素看,57.5%的学校认为是检索工具,尤其是数据库检索页面和图书馆电子资源变更等,造成课件修改频繁,46.5%的学校认为学生存在为获得学分等选课的功利心理,43%的学校认为师资培训不理想,37%的学校认为该课程未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得到合理地位,30.4%的学校认为教学设备和实习工具有限,30%的学校认为授课教师课酬、待遇不理想。

4 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

4.1 课程已有积累,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由调查可知,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高校开设了信息检索类课程。开设了该类课程的高校中,三分之一的高校已有30余年开课历史,近五分之一的高校有20余年开课历史。绝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网络检索”等历史发展时期,授课内容也经历了“印刷本检索刊-网络时代数据库”发展历程。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建设了该类课程的网上学习平台,部分高校还将该类课程建设成了校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从整体上看,信息检索类课程已经有了相当积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仍有三分之二以上高校没有在线学习平台,这不利于该类课程未来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4.2 开课专业不一,有待按需开设不同层次课程

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层次的信息检索类课程知识。从课程开班情况看,开设“相同年级相同专业为一个教学班”的学校仅三分之一,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为一个教学班”的学校达到了半数以上。

造成这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为一个教学班”现象的主要因素有:课程为选修课,学习者选课时间有限;课程授课师资有限,很难为每个专业单独开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学习者年级不一、专业不一,给教师授课内容带来了较大挑战。授课教师,一堂课要兼顾不同年级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要考虑文科、理科,甚至具体专业对检索实例的理解程度,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该课程应尽量按照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

4.3 课程性质不一,有待确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般课程

从课程性质看,设置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高校达三分之二以上,设置为本科生公共必修课的有三分之一以上,设置为研究生公共选修课达二分之一以上,设置为研究生必修课的仅有3.9%。虽然信息检索类课程在高校有较长的开课历史,但课程性质以公共选修课居多,较少高校将其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只有极少数(17所,13.4%)的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将其列入了通识课程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新世纪高校课程主要发展方向,在中国高校课程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它确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主题课程和一般课程具有明显现实意义。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本来就不多,而将信息检索类课程划归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般课程的高校则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有必要将信息检索类课程列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课程性质,提高课程地位。

4.4 授课教师职业师资力量不同,有待稳定课程教学队伍

根据教学与实习场所、教材与师资力量调查可知: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校由图书馆为信息检索类课程开设专门教学和实习场所;近三分之二高校有相关教材;近半数高校的授课教师是由图书馆配备专职教学人员,半数图书馆工作人员兼职教学;三分之二的高校将授课津贴直接发放到授课教师。从师资培训调查看,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主要通过在岗自学,少数学校的教师采用与兄弟院校交流、参加研讨会或培训班的方式;接近五分之一的高校该课程授课教师仅1位,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校为2-5位。可见,该课程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课程性质、开课班级、授课津贴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只有稳定了课程教学队伍,才有可能为深入课程改革、开设不同层次学习者授课班级、确定课程性质提供必要的保障。

4.5 影响学习效果因素明显,有待完善学习效果评价

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因素较多,调查可知:半数以上学校认为授课内容,如检索工具页面变更频繁造成课件修改频繁是重要原因;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生选课功利心理、师资培训不理想以及课程地位未得到合理认可;也有接近三分之一认为教学设备和实习工具有限、授课教师课酬待遇不理想。综上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因素明显,该类课程有必要从影响学习效果的瓶颈出发,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促进信息检索类课程在未来高校教学发展中发挥更好作用。

5 结束语

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是今后信息检索课程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应从学习者学习层次、课程性质、师资队伍、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努力,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世纪通识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13-12-0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6/201010/xxgk_110215.html.

[2]PARKARD A S.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to the Board of Trustees,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J].North American Review,1981(28):1829-1830.

[3]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4]ALA.That Is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3-12-29].http://www.ala.org/search/site/that%2520is%2520information%2520literacy.

[5]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EB/OL].[2013-11-12].http://map.dmw.gov.cn/html1.html.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通识学分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发展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