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确保我国海洋安全的几点思考

2014-02-11 18:26杨晓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4年3期
关键词:利益海洋战略

□杨晓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70)

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全球体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也正在由陆地向海上方向发展和延伸。中国作为一个祖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正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就必须清楚我国海洋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威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顺利完成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在海洋空间的拓展

国家利益是由国家各个领域和多种社会主体的多种利益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利益的基本核心主要由国家经济利益、国家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构成,而国家安全利益则是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的延伸和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国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海洋空间的不断拓展,海上方向的威胁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进而推动了国家安全利益在海洋空间的拓展。

进入新世纪,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个海洋大国以及相关濒海国家的国家安全利益在海洋空间的拓展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对海上安全目标的拓展。即在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生存安全的同时,更需特别关注国家的发展安全,其中要特别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战略通道的安全。二是对海上安全领域的拓展。即在继续高度重视传统安全的同时,必须关注日益凸显的非传统安全,其中要高度关注海上恐怖活动和海盗活动的威胁、海上生态安全的威胁。三是对海上安全边疆的拓展。即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以及可能的相关支持,进一步扩展海上安全边疆,不仅应覆盖整个国家管辖海域,而且还应走出国门,维护国家域外权益。[1]

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海洋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而海洋安全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主要包括岛屿主权与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传统海疆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在这一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目前,在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海域,中、朝、韩三国存在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在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域,中日间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其中还有部分海域权利与韩国发生重叠;在南海海域,中国不仅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存在着海域划界问题,而且面临着几十个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严峻现实。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周边地区海上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领土划分、海洋划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方面和有关邻国存在争端,相互之间宣称的重叠区域比较多;二是由于战争积怨、意识形态、大国角力等因素的影响,使有关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疑虑、紧张、敌视等现象。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积极构筑对我战略围堵,使我多个海上方向面临的军事压力持续增大。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新军事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虽然美军将继续对全球安全承担着责任,但战略重心必须向亚太地区转移,在亚太地区扩张军力是美军的两大最优先议题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讲话中指出,美“将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削减预算不能以损失关键地区为代价”。奥巴马的讲话和该文件说明,经过前期的铺垫和摸索,美国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了亚太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决心加快战略调整,完成战略重心东移。[2]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指出,“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将大幅度增加的投入锁定于亚太地区。美国的战略利益在哪里,美军就去哪里。”[3]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重心东移的具体举措是:

一是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按照“由海向陆”的战略指导,积极研究实践“空海一体战”,军事战略调整突出针对性。美国除在日韩的传统驻军外,过去几年,美国逐步构建完善了遏制我国发展的三条“岛屿封锁线”,美已经将关岛建成全球最大的军事堡垒,作为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撑点和前进基地;在新加坡建立新的基地;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驻军。其“三线五群”的基地体系已基本完善。美军学术界提出的“空海一体战”理论明确以中国为主要对象并在近年的军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实践。2012年1月10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上将在华盛顿演讲时宣布,未来10至15年,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军战舰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这意味着,相当于日本、英国和法国总和的海洋力量密布在中国周边。如果加上美军驻波斯湾地区的战舰,未来超过半数的美国海上力量将驻扎在亚洲海域,其作战半径可以涵盖整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对中国海军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4]美国还在我周边加快构建战略预警和导弹防御系统,比如在日本和东南亚准备部署多部X波段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其剑锋也直指中国。

二是大幅提高在亚太地区军演的频率和规模。自2010年以来,在美军主导下,多个国家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连番进行了超强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频度和规模都堪称史无前例,有的在地域和时机上已经触及我方底线,而且这一趋势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三是强化军事同盟和伙伴关系。美自身力不从心,选择加强同盟和军事合作来增强对亚洲的控制。美正加快推动美日韩、美日澳等多边机制建设,加紧在我周边编织“防范中国”的联盟网,企图从东、南、西、北多个方向对我形成战略合围,围堵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主要表现是:美在钓鱼岛问题上宣传自己“没有立场”,实际上暗中支持和怂恿日本;美对台军售不断升级,提升了台军作战实力,为我实现国家统一制造障碍;美还高调介入南海事务,促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另外,美与越南之间正重建安全纽带,深化同日、韩、泰、菲、澳等国的同盟关系,加紧从海洋方向对我国进行战略围堵的意图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长期坚持的“离岸平衡”战略已逐渐被遏制、防范中国崛起的战略所代替,接触和遏制两手策略之中,遏制的色彩将会更加浓厚。不难看出,当前及今后,美国在安全方面遏制中国的着力点和主要手段则放在其占据较大优势的海上力量方面。[5]

(二)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是世界上陆地和海洋邻国最多的国家,就海洋国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而言,与不少邻国和地区存在着矛盾和争端。既有祖国统一的台湾问题,还有岛屿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现实和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安全压力。一是台湾问题。这是我国内战遗留问题,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核心利益,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当前两岸关系相对缓和,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密切,但由于岛内“台独”势力的影响,企图分裂独立的图谋没有消除,加之美、日等国屡屡插手台湾事务,两岸仍呈现军事对峙的形势,以军事手段实现和维护统一的可能性尚不能完全排除。二是中日东海争端。中日海洋权益纠纷主要集中在东海地区,其核心是中日在包括钓鱼列岛的领土主权归属和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划界之争。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由于东海海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钓鱼列岛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围绕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日本公然违背中日两国建交时“搁置争议”的承诺,放任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社”等屡屡登岛宣示所谓“主权”,挑起事端。日方或在钓鱼岛上设置灯塔等标志物,或武力阻挠我方渔民的捕捞作业,甚至抓扣我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正常作业的渔船及船上人员。尤其是2012年的“购岛闹剧”,更将中日东海争端引向了高潮。日本无端攻击我正常设置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并不断单独或者与美军联合进行针对钓鱼岛的“夺岛”演习,使钓鱼岛海域形势日益严峻,存在擦枪走火的可能。三是南海问题。当前南海主权争端问题日趋复杂化,我南沙群岛岛礁中被越南侵占了29个、菲律宾侵占了9个、马来西亚侵占了5个,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围绕南海主权和资源的争端频繁发生。2009年,菲律宾总统签署所谓的“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主权范围。越南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将我南沙海域大片区域划入其中;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公开宣称南海岛屿领土争议事关其国家利益;东盟内部各方对解决南海问题意见不一,致使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难以有效落实。由于多方势力插手,各方互不退让,矛盾冲突频繁,导致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复杂化和长期化趋势凸显,南海局势正进入一个新的震荡期。我国的海洋国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海上岛礁被占领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得到解决。据统计,迄今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l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的达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现已投入生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100多口位于中国南海断续线内,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00家。[6]

(三)我国海上贸易和能源战略通道安全难以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和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海外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日益增长,海上战略通道已成为我国海上生命线。

一是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大量增加,而且在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如1978年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只有6%,而进入21世纪后,基本达到6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从国内自给转向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目前,我国有30多条远洋运输航线通达15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据统计,中国外贸出口货物的80%以上、铁矿石等战略物资进口的90%以上要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目前,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海洋航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198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只有82.7万吨,到2008年进口量已达2.392亿吨,增长了近300倍,年均增长近10倍。[7]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4年1月编撰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8.1%,2014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3.0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二是战略通道安全威胁增大。许多战略专家认为,在战略水道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把安全系数加到足够大。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中国对出海通道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58.8%来自中东和北非地区。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其中70%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但是这两个海峡的安全环境却相当严峻。美国国会估计,若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世界油价将上涨3—4倍,将会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在美国宣布战时要控制的11条水道中,有5条水道关系到中国的安危,其中3条在东南亚,1条在东北亚、1条在太平洋东北海域。它们分别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的北航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要进入太平洋或者印度洋,就必须打破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包围的局面。由于这三个方向都在美日主导的防卫体系之中,这无疑增大了中国的海上战略压力,从而对中国走向海洋形成障碍。

另外,目前漫长的海上通道,也越来越成为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攻击的目标,海上恐怖活动已对我国远洋运输通道的安全和畅通构成重大威胁。据中国船东协会搜集的情况显示,2008年1—11月,中国有1265艘次商船通过印度洋航线,平均每天3至4艘次。中国过往船只中有20%受到海盗袭击,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的泛滥已对我国海上贸易和能源运输造成严重威胁。[8]

三、新形势下确保我国海洋安全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所谓“维稳”和“维权”,就是既要着力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努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尽量避免因为使用武力打破有关争议地区的和平,影响与相关国家的关系,进而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海洋权益。如果有人在外部势力怂恿支持下不惜破局,挑战我国的核心利益,损害我国的主权与尊严,我们则不得不予以反制,以确保我国的海洋安全。

稳定东海与南海符合中国国家安全利益需求。在战略机遇期内,维护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包括海洋安全环境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也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这一最重要的战略任务的完成。从战略视角看,中国与日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东北亚稳定的基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各方的根本利益,也是将南海变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的必备条件。面对南海形势的变化,通过和平的途径解决争端和化解危机,符合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同积极防御包含攻势行动一样,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倡导和力主的和平解决方针,也包含在特殊条件下的非和平解决办法,目的是最终促成争端的和平解决。如有人经再三劝阻仍置和平解决的途径于不顾,嚣叫于先,施武于后,我国除继续开导之外也可采用反制手段,使其头脑清醒,回到谈判桌旁。形势越是复杂,越是要使用多种手段;对和平稳定的挑战越是严峻,便越会出现重新整合并创造更加和平稳定的机遇。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来维护和确保国家的海洋安全。

二是处理好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陆权大国,“重陆轻海”的问题始终存在。中国曾是西方大国追求陆权与海权的受害者,在西方大国的挤压下,中国的版图遭到挤压与割裂,国家主权与安全一度丧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仍长期面临着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压力与威胁。总体而言,陆地安全当然居于国家安全的首位,发展陆上力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军事力量建设的重点。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陆上主要威胁的解除,国家利益的天平正向经济发展利益和国家统一利益的方向倾斜。解决台湾问题、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海外贸易与海洋开发、保护能源与资源海上通道安全等已成为国家安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海上方向,加强与拓展海权无疑是当前既今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继续将陆权作为国家安全基点的同时,我们应迅速坚决地将海权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筹划的优先位置。

三是处理好近海与远洋的关系,在关注近海安全的同时,努力维护与寻求远洋的权利与利益。

中国近海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战略概念,地理概念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战略概念则是指除包括地理概念中的近海以外,还包括从日本九州、冲绳、中国台湾至菲律宾群岛等构成的太平洋第一岛链。远洋在地理上泛指各大洋。战略概念的远洋是指:东向——突破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和美国的马里亚纳群岛等构成的太平洋第二岛链,进入太平洋腹地;南向——保障非洲南端南纬5°以北的印度洋海域的安全。近海是国家大陆安全的屏障,是中国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祖国统一斗争的前沿,也是走向世界和大洋的基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确立了“积极防御、近海作战”的理论,规定了中国海上力量实施战略防御的重心在近海。在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之前,在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未改变之前,这一重心亦难以改变。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主要国家逐步调整了关于远洋安全的战略。日本海上作战地域,由冷战期间的1000海里扩至包括朝鲜、台湾海峡、南沙、马六甲海峡,并远至澳大利亚、中东和印度洋。印度在21世纪初提出:巩固在印度洋的支配地位的同时,将海上力量扩至中国南海,力争雄踞于印度洋与太平洋。随着中国海外利益日益增长,海上贸易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已触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海洋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具有活力与潜力的重要部分,远洋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艰巨的任务相比,中国海上力量的能力远不相称。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并使之驶向远洋,建设有限的远洋海上力量,已成为时代的召唤与历史的使命。远洋海上力量主要由水面抗击能力和水下袭击能力构成,即两舰两核。两舰包括航空母舰与核潜艇;两核包括核动力与核武器。上述能力建设是二战之后海洋大国发展海上力量的基本经验与实践。作为缺乏海外基地的中国,两核两舰也自然应构成海上力量的主体。远洋海上力量是近海防御力量的延伸与发展,是整体海上力量的组成部分。它在战略上客观构成了近海内线与远洋外线。内线为主,外线为辅;内线有事,外线出击;外线有事,内线施压。内线与外线呼应,必将为中国争得更大的战略空间与回旋余地。[9]

(二)提高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应针对国民的海洋观现状,大力搞好海洋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增强国民海洋国土观念,牢固树立现代海洋意识。一是树立“蓝色国土”理念。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500平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个,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岛屿海岸线长达1.42万公里。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规定,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等,有近300万平方公里。二是认清海洋的地位作用。海洋是我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空间,更是我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的生命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建设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安全保证。海军历来是国家海洋事业的坚强支柱,只有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才有坚强的后盾,海上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才有可靠保证。按照国家整体发展的要求,在搞好海军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具体来讲,一是加快推进航母编队作战能力建设。对于海军已正式服役的“辽宁号”航母,应加强舰机协同训练,适时逐步推进航母编队联合训练,争取早日形成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海军的威慑和实战效能。二是发展新型海军武器装备。针对我海军未来担负的任务特点和作战需求,加快海军新型武器装备论证和预研,稳步推进新型航母、新型主战舰艇的研发生产,搞好舰(潜)载导弹和防空武器系统研制装配,促进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推动海军综合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不断提升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有效的综合保障能力是海上航行和持续作战的根本保证。为此,应搞好以后勤补给、卫生医疗和装备维修为重点的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综合保障实战演练,着力解决海上保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不断提高海上综合保障能力,确保“能打仗,打胜仗”,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海洋安全。

[1]梁小平,王威,王春春.国家利益在海洋空间的拓展及海军力量运用问题研究[J].教学研究资料,2012,(9).

[2]常伟.美国《防务战略指南》评析[J].战略研究,2012,(1).

[3]中国国防报[N].2011—11—1.

[4]环球时报[N].2012—1—12.

[5]胡波.中国海权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吴士存.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J].新东方,2010,(5).

[7]张文木.中东动荡与世界变局[J].军事信息,2011,(11).

[8]杨东辉,温殿锋.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资料,2013,(3).

[9]顾德欣.构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需处理好六个关系[J].当代世界,2011,(9).

猜你喜欢
利益海洋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