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者究竟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体育
——基于弗·培根“假相学说”的思考

2014-02-11 14:42静,曹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理解力语词培根

李 静,曹 莉

1 问题的提出

弗·培根在《新工具》开篇写道:“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servant of nature)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之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1]由于自然的精微隐藏的如此隐蔽,以至于人类的感官和理解力对自然精微的探索往往集中在自然表面,很难进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诚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之后,人类已能深层次地发掘出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结构,在顺从自然的同时也支配着自然为人类服务。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对某些社会现象探究要远远复杂于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确定人类种族的起源,可以干扰人类的基因,却无法回答人类发展过程中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是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处理这种社会现象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帮助我们回答体育究竟是起源于劳动还是教育,我们甚至无法全面地给体育界定出一个合理的概念,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仍不够“精微”。这鞭策着每一位体育研究者对其进行思考和探讨。

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体育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摆脱自身认识的主观和片面,从而能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着理解力做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呢?在理解力无法真正客观和公正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体育?针对这些问题,培根的“假相学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起点,笔者希望通过“假相学说”来分析和认识理解体育,以此为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体育提供帮助。

2 在认识和理解体育过程中存在的“假相学说”

2.1 族类假相:人类本性中存在的一种普遍假相

族类假相植根于人性本身中,是人类种族具有的一种普遍假相。它揭示的是人类往往采取已有的思想与观念来理解和认识事物,导致事物的本性受到歪曲。而这一过程主要是人类思维利用“先入的判断”来理解和认识事物。然而在培根看来,想象使事物屈从人心的欲望,是理解力任其自流、脱离客观事物的表现,因此不会产生“事功”。培根忽视了“先入的判断”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不得不说是培根哲学中存在的重大弊端。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培根的哲学观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因此理解培根生活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新工具》的前提。其在《新工具》中向读者表达的根本思想是清除阻碍理解力的假相以保证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产生更多的“事功”,以此来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精微”。

事实上,人类想要发现某种事物,就必然需要这种“先入的判断”来指导人类实践。现今“假设”已成为当前任何学科发展的重要研究手段,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以调查问卷为主的实证研究当中,每个问题对应的就是一个“假设”。有学者对我国300篇体育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发现:调查法是除文献法以外,体育博士生使用最多的方法。[2]然而面对体育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因为族类假相影响到了调查的结果吗?有学者认为,如果问卷调查的研究者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训练和统计分析训练,必将导致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使得众多研究只停留在对研究对象各要素进行表层的总体描述和中间层次的分层描述水平,缺乏对其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等深层的研究。[3]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由于定义不准确带来问卷本身的缺陷,或者定义出发点是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这样设计出来的问卷就成了让别人赞成自己主观意见的手段。对于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因为族类假相的存在导致的:即人类比较容易被正面的意见所激动,较难被反面的意见所激动,而一旦接受了某种正面的意见,就不会希望有相反的意见存在了。因此我们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思维来认识和理解事物,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2.2 洞穴假相:以往认识经验对人类认识新事物的局限

洞穴假相,是指人类依据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爱好、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来观察事物的难免给事物一种“极不真实、极不适当的色彩”。这种假相是个体独有的,就好比每个人都坐在他特有的“洞穴”中,因受狭窄天地的限制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这种现象的典型案例如关于对体育概念的争论。许多学者或按照自身的学术思想、或按照自身所处的职业,或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体育概念进行争论,得到了本体论、实体论、目的论、还原论、功能论等体育概念,不同的概念又显示出不同的体育本质,或教育、或运动、或增强体质等等。显然我们是根据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来界定体育概念,也就很难产生共同的观点。这个结论与学者龚正伟的部分观点颇为相似。龚将学界对体育本质认识的分歧根源归结为三个: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同、中西方文字差异导致对体育的理解不同(市场假相,下文分析)、定义方法的问题。[4]然而对于第一点和第三点,学者张军献则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定义,可能选择的角度不同,使用的语词不同,但是如果大家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就不会存在分歧。”[5]正如培根的后继者洛克所说的那样,“人们如果对自己所推论、所探究、所争辩的,都有了所谓确定的观念,则他们会看到,他们大部分的疑惑和争论将完全告终”。[6]反观体育的概念,我们体育学者心中要有“所谓确定的观念”,不能让语词迷惑我们的思维。

2.3 市场假相:语言对人类理解力的约束限定

市场假相揭示的是语言作为先见对思维的约束限制作用。由于人类在交际当中,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随之产生思维混乱。且说语词,语词的意义是照着流俗的能力(常人的理解)而构制和应用的,往往人类相信自己的理性能管制语言,但同样真实的是语言亦反作用于理解力。比如“竞技体育”这一专门语词的出现,经林晓峰先生查证,[7]语词“竞技体育”实际上是从法语 sport d'elite(高级竞技)一语附会出来的,最初并没有“体育(身体教育)”之义。同时由于“竞技体育”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特殊作用,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它俨然就是体育并且已近达成共识。行文到此,笔者认为体育概念的界定应该采用“sport:大体育观”概念界定思路。主要原因是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体育已经在大众理解力中扎下根并得到共识,体育学者应该以符合大众理解力,以及当前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视角来进行概念界定。比如“当一种具有较大的敏锐性或观察较为认真的理解力要来改动那些界线以合于自然的真正区划时,语词就拦在路中来抗拒这种改变”那样,未来竞技体育概念的界定方式仍会遭到语词的阻拦。体育学者对体育概念的界定不是为体育科学的发展做准备,而是将明确体育语词的含义当做体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来对待,中了形式逻辑的圈套,把体育概念带入了语言游戏的轨道,对体育科学的发展是无益的。

2.4 剧场假相:人类迷信权威的根源

剧场假相,是指人类盲目地接受哲学中的“权威”“权威论著”“某些教条”以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而形成的错误认识。在培根看来,一切公认的学说体系只不过是许多舞台戏剧,表现着人们自己依照虚构的布景式样而创造出来的一些世界。[1]剧场假相看似要警告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要预防某些“假观念、假问题、假学术”对人类理解力造成的影响,实质上是对人类过渡迷信权威提出的一种批判。

针对体育领域,笔者想从体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证明剧场假相的存在。有学者对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检索,获得了2005—2009年核心期刊刊载的进行批判研究文章的具体情况。16种核心期刊刊载文章21 812篇,其中批判性文章91篇,占总数的0.42%。[8]这个比例远远低于 2001—2003 年(比例为1.29%)的调查结果。可见体育学科批判性的文章数量不多,缺乏批判的学科要么跟着本本走,要么跟着权威走。笔者认为不管文章批判的力度如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学科的发展带来动力。

3 “假相学说”对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启示

笔者通过阐释培根假相学说指出了四种假相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的体育。当然我们不能像培根那样激进,去完全清楚人类理解和认识事物过程中存在的假相。事实上完全地清除这些假相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承认把任何认识都当成主体去认识,那么我们就不能排除先见的合理性,也不能完全地抛弃“权威”。没有权威很可能也就没有标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可能产生的主观性降到最低。[9]除了具备这种认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从客观事实出发,避免歪曲事物性质

人类不论感官,还是心灵的一切知觉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丈量事实,而人类理解力则如一面凹凸镜,它不规则地接受光线,于是就在反映事物的性质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受到歪曲和改变了颜色。[1]诚然,人类的理解力并不是按部就班的电脑程序,而是不安静的,充满想象力的。培根曾郑重地指出:“对于理解力切不可赋予翅膀,倒要系以重物,以免它跳跃和飞翔”。这就给体育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客观事实出发,摆脱自身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产生更多的“事功”,从而能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客观和公正,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

3.2 跳出“洞穴”,培养真正的科研态度

培根说过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乎: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1]然而,不同个体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信仰的科学原理方法不同、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认识上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错误,致使自然之光(真理)发生曲直和改变颜色,造成了体育界科学精神的缺失。有学者甚至以贪图荣誉的工匠身份投身于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以追求自身得利、得名或取得类此便宜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产物。只要学者具备“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道德责任感,具备“踏实做学问,不做应景之文”的学术素质,坚持一切依靠事物的证据和真际,拒绝一切形式的虚构和欺骗来进行学术创作,就能转变这种学术氛围,将科学的研究惠赠给人类的生活、社会的进步。

3.3 普及基础理论,夯实基础知识

普及基础理论是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体育学科亟待需要普及基础理论。一些体育基础理论当中的某些概念与理论存在含糊不清的含义,亟待为它们准确定位,以免受到“语词”在认识和理解体育过程中的误解;部分陈旧僵化的教科书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仍未更正并解决,这不利于在校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未来体育学科的发展。只有创新的思维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导,科学才会不断地进步。在普及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夯实基础知识可以保证体育学者们拥有坚固的理论基础、完善科研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日后客观合理的认识和理解体育。体育学者在进行高深体系的建构之前,必须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思维与心灵精神,这是关乎体育能否向前发展的根本。

3.4 自我批判与对他者批判有机结合

学术批判是立新的法宝,是学科进步的助推器。仅靠一个空洞的头脑并不能达到客观,客观要靠批判,靠批判地讨论,靠批判地审查实验。[10]学术批判必须坚持自我批判和他者批判的有机结合。“假相”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学者的思想当中,因此体育学者有必要对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审思和质疑,并力争改正之,完善之。[11]尤其是对于承载着体育学科向前发展的领军人物,这种批判更是不可或缺。体育学者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奉为圭臬,这是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此外,也不应该一味地学习别人的理论,这样的后果只会让体育理论成为“样板戏”。我们应当具备敏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来对所要接受的理论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只有怀疑地、批判地接受这些理论才是真正的尊重这些理论,而不至于变成一种苟从与附和,也只有这样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真学术氛围。

[1]培根.新工具·第1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9).

[3]马卫平,覃立.对我国体育学硕士论文中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体育科学,2007(12).

[4]龚正伟,刘湘溶.体育本质认识的分歧根源与真义求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

[5]张军献.寻找虚无上位概念——中国体育本质探索的症结[J].体育学刊,2010(2).

[6]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林晓峰.“真义体育”之真义——兼答熊晓正同志质疑[J].体育文史,1996(6).

[8]崔晋静.体育学术期刊学术批判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1(8).

[9]敖素.弗·培根的“假象论”对后世哲学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0]李醒民.批判:学术的生命[N].人民政协报,2011-08-15(C01).

[11]盛辉辉,杨建华.让学术批判真正成为学术繁荣的内生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8(5).

猜你喜欢
理解力语词培根
语言困境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我的理解力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