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琼,张燕群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洪洞通背拳,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手法繁多、风格独特、技击性强,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优秀的拳种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习练洪洞通背拳者日益减少,目前除老拳师和少数爱好者外已经无人练习,甚至当地许多老百姓和年轻一代都对洪洞通背拳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洪洞通背拳的接触与习练,认识到洪洞通背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过去由于高山挡住了人们的去路,交通闭塞使得人们内外交往甚少,人们长期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使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打上了鲜明的黄土烙印,造就了洪洞人生性豪爽,淳朴善良,争强好胜,忠义仁厚,威武不屈的性格。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洪洞通背拳的缘起特色,为后世洪洞通背拳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据资料考证,洪洞通背拳乃河南郭永福所创,被后人称为一代宗师。
建国以后,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武术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措施,武术进一步被推行。洪洞的水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而一代又一代的武术名家名师又对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洪洞通背拳融汇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优秀拳种。它的技术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完善,文化从粗浅到深邃不断演进。本研究所提到的通背拳的价值主要是指洪洞通背拳对活动主体“人”所产生的效应。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七个有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
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过去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选择洪洞通背拳作为自卫手段,生理需要促使了它的发展。之后,依然选择通背拳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需要促使了洪洞通背拳的发展。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有融入别人中间并和他人建立联系的需要,当人们融入洪洞通背拳群体并和其他人建立联系之后,个体的归属感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
成长的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洪洞通背拳有丰富而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后,其哲理的古老而深奥使得人们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当洪洞通背拳的这个圈子不断扩大时,成员想要使自己得到别人肯定的想法就会产生,此时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慢慢表现出来。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能促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马克思指出:“非生产劳动是提供服务的劳动。”洪洞通背拳是洪洞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果,它不以社会为转移。此拳术适合各类人群,是一种可以练人、练身、练功的好拳种。它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服务后在身体上、精神上发生变化。比如拳师提供教拳服务,教拳是一种使用价值,其有用性在于教会人们增加健身的渠道,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洪洞通背拳还从实战性方面体现它的服务价值。山西祁县镖局博物馆的相关典籍记载的一流镖师中,洪洞人占据很大比例。通背拳被运用到战争、走镖中,充分说明它有很强的实战性。
威廉·配第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说明,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洪洞通背拳是洪洞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的结晶,它本身就具有价值。正是由于洪洞通背拳是人类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实践本身,所以它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通过人的复杂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而选择习练洪洞通背拳,再把它传给别人的时候,它还会为人们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增值。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认识教育的本质,从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洪洞通背拳的习练易于竞技武术,适合各年龄段的人习练。人们选择习练洪洞通背拳具有一定的自愿性,时间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习内容可根据参加练拳者的掌握情况和要求来定,富有伸缩性。这为培养人的多方面才能和丰富个性创造了条件。在习练洪洞通背拳过程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通过体悟达到一种“实用”的娱乐境界,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学习的过程一旦成了享受的过程,便会把人塑造成德智体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洪洞通背拳作为武术宝库中的优秀拳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洞通背拳的习练套路(九排子)拳谱中,有的用典故形容招式的力度,有的用身体的部位来描述招式的用法,有的用飞禽走兽来描绘动作的架势,有的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描述动作的速度,它所涵盖的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所以,学习洪洞通背拳,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其内容所蕴涵的道理和揭示的意义,才能把通背拳练准好。如洪洞通背拳中有这样的谚语:“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臂栓”,缠绕是以离心、向心、公转、自转等理论形成圆弧运动,它是以缠绕化解矛盾使双方达到和谐为目的,这种“和谐”思想贯穿于洪洞通背拳的拳理和武德之中,习练者在练习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受这些思想的教化和感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学中,通常把人的社会行动称为社会互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过是人们互动的一种结果。习练和传播洪洞通背拳的这个群体为其群体成员提供了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个人与个人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互动。首先,通过社会互动可以拓宽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安定。洪洞通背拳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可以借练拳机会,相互进行交流,探讨与自己有关的生活、事业等方方面面。其次,通过社会互动可以产生一定的调试效果,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以适应环境,从而消除各民族人民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不同带来的隔障。洪洞通背拳为人们提供了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会环境,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武术作为联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手段,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武术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武术在世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进入新时期的洪洞通背拳,打破在本族和同姓内部传授的传统方式,开始向外界人员教受。它将武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为它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集合更多武术名家的参悟和认识,使通背拳得以发展。一些大型赛事更是让通背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使洪洞通背拳在当今社会为地方武术、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洪洞通背拳与太极拳同为我国优秀的拳种,它们都以近乎相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理论基础,且长期系统锻炼,都能获得同样的健身和技击功效,但是与太极拳研究相比,对洪洞通背拳的研究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以科学的态度,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来研究,使洪洞通背拳的理论更加科学化、理论化是当务之急,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从而为我国乃至于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樊汉武.洪洞通背拳[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2] 孙会文.洪洞通背拳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
[3] 刘剑,侯介华.洪洞通背拳文化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2(4).
[4] 郑红,樊洁,等.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陈光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武术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6] 张润宇.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4).
[7] 王天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8]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雎文龙.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郭本禹,方红译.人性的自我寻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 朱力,等.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 彭华民,杨心恒.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 陈光玖.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实现[J].武术科学,2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