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研究
——以广州、苏州、杭州为例

2014-12-16 08:27李娅晖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滨水水域空间

李娅晖,张 斌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杭州310036)

在步伐逐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运动休闲空间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与运动休闲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人类文明史上,先民们往往傍水而居,人们在滨水地带建立了璀璨的文明,也创造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文化,如今,广州、苏州、杭州有着典型的滨水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充分考虑了对滨水空间的充分利用,研究以上三市的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对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规划将有所启迪。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运动休闲空间匮乏

运动休闲作为积极的休闲手段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人们的喜爱,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考虑到了运动休闲空间的规划,这就导致了人们运动休闲空间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国家体育总局于2012年7月19日通过的《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目标及其保障措施,该规划还明确到2015年,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从目前的1.2平方米达到1.5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

1.2 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作为城市规划研究内容,国内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较为丰富,诸多学者分别从用地配置、空间布局等层面对此进行探讨,例如黄翼(2002)针对城市滨水空间用地问题,提出的滨水空间更新设计应强调岸线的共享性、立体化设计以及多功能利用模式;张环宙(2010)对滨水空间区域空间结构、用地结构、道路交通、实体景观、开敞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周永广(2011)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形态整合进行了系列研究等。

我国目前城市运动休闲空间较为短缺,运动休闲空间研究刚刚起步,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研究取得部分成果,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广州、苏州、杭州三市(以下简称“三市”)作为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研究的对象,希望为我国运动休闲空间研究有所启迪。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近几年的国内休闲城市评选中,杭州、苏州、广州常常位列其中,获得休闲城市称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三市”对休闲空间的拓展。作为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研究对象,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中国海,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美誉;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杭州西湖享誉中外,钱塘江贯穿其中,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2.2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运动休闲空间研究论文,浏览中国城市休闲空间规划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查阅相关书籍,查找有关运动休闲空间规划、管理、推广相关资料文献,对三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通过面谈、邮件、电话等方式对该领域专家进行访谈、咨询,并对文献资料做整理综述,得出相关结论。

3 概念的界定

3.1 城市滨水空间

张环宙(2010)认为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城市空间,是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空间的总称。周永广(2011)认为城市滨水空间由水域、水际线、沿岸陆域等组成,具有自然生态空间开放功能混合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对于城市滨水空间具体范围的规定,国际上最为权威的是美国《沿岸管理法》规定的:城市滨水空间水域部分包括湖泊(包括人工湖)、河流(包括人工运河)、近海部分,陆域部分包括从内陆100英尺至5英里不等的范围,具体的空间范围包括200米—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千米—2千米,即相当于步行15分钟至30分钟的距离范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湖泊(包括人工湖)、河流(包括人工运河)、近海部分等水体,以及毗邻该水体的陆域范围(据水域200米—300米范围),是城市水域与与之相邻的部分陆域的总称。

故而城市滨水空间往往较为广阔,并且更加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很容易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游憩、休闲、娱乐的首选地带。城市滨水空间对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丰富城市居民业余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典型的城市滨水空间有杭州的西湖周边,苏州的太湖周边,广州的珠江及亚婆角周边等。

3.2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

运动休闲是指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那么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可以定义为:为满足参与者运动休闲活动需求,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利用人为创造的或自然的产生的运动休闲要素,可供参与者参与体育运动、观赏体育竞赛、以及开展体育文化交往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运动休闲不同于体育竞技,不纠结于比赛胜负,更注重参与者自身的发展提高与内心获得的满足。城市运动休闲空间承载了满足城市运动休闲参与者运动休闲需求的任务,是城市运动休闲开展的载体,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建设反映了城市品质,集中体现了城市运动休闲开展的状况,从侧面呈现了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3.3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

若将城市空间看做是一个巨型空间系统,城市滨水空间是其组成部分,而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也是城市滨水空间的组成部分。根据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定义,认为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指为满足参与者运动休闲活动需求,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利用人为创造的或自然产生的运动休闲要素,在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城市区域,可供运动休闲参与者参与体育运动、观赏体育竞赛、以及开展体育文化交往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4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分类

城市空间结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各种构成要素和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经过复杂的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样的人文环境,张环宙、沈旭炜、高静(2011)等根据空间规划理论认为城市滨水空间分为三类:线状城市滨水空间、点状滨水休闲空间、面状滨水休闲空间。根据对广州、苏州、杭州三市滨水休闲空间研究,并结合有关建筑空间理论,认为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可分为以下三类:

4.1 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

线状空间以具有长度和路线为主要特征,以此表现空间上的延伸。滨水线状运动休闲空间包括自行车道、行人道与河道,其典型特点是滨水和慢行,由于水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城市这个钢筋水泥森林的覆盖,在水域与城市交通、建筑之间就存在一个衔接带,这个衔接带往往是完美的建设自行车道与行人道的地带,而河道也是开展一些水上运动休闲项目的良好处所。典型的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有:广州二号绿道从化段“溪流绿道”、杭州环千岛湖绿道、苏州环太湖体育圈、杭州钱塘江等。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要注意人车分流与无障碍设计,注意参与者安全与环境保护。

4.2 点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

点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指可以直接满足运动休闲参与者运动休闲需求的空间单元。点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构成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基本单元。在空间上面积较小,但数量较多,大多是小块的绿地,小块空地等在城市规划中尚未定义为公园或广场的空间单元。点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大多散布在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上,构成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节点,对于运动休闲参与者来说,有歇息,观景,聚集等功能。

4.3 面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

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有聚集和扩散两个趋势,因此在点状空间形成过程中会可能会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继续发展则密集的点状空间开始融合,并向周边辐射扩散,最终形成面状空间。城市面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往往不断发展具有购物、物流集散、服务消费等功能,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的标志性空间,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集会等的首选地点,也成为外地游客游览、观光、歇息的良好去处。比如广州珠海广场、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杭州太子湾公园等。

表1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分类表

5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特点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资源、风土民俗等情况从而具有自己的特点。

5.1 土地利用的复合性

城市滨水空间包括大部分城市滨水区,例如河流两岸、湖边、海滩等等,线性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因其自身的线性特征,可以很好的将城市滨水区中散落的零星空地、小块绿地等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网络(或体育圈,例如环太湖体育圈),并且点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由城市滨水区域小块空地、绿地组成的,是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对城市休闲空间的极大补充。

5.2 空间利用的综合性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具有综合性,由于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功能并不是仅仅单一的进行运动休闲活动,还可以是城市慢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即便是在进行运动休闲活动的同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也可以同时进行许多不同的运动休闲项目,例如在自行车道上骑行,也可以开展轮滑运动,在滨水广场上既可以跳舞,又可以打太极拳等,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这一特性使得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被充分利用。

5.3 参与人群的多样性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运动休闲需求。例如青少年可以在其中骑车、跑步、打球等;中老年人除较大运动量的运动休闲项目外,还可以进行打拳、散步、下棋等静态或者小活动量的运动休闲项目;此外,残疾人也可以在其中进行适宜的运动休闲活动。

5.4 运动空间的公共性

城市滨水区往往是一种纯公共空间,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去利用或享用,因此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具有高品质的游憩休闲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5.5 与城市文化的“互构性”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文化也对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构成有重要作用。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人文气息、基础设施、建筑小品等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性,而城市的文化特性又完善了城市滨水运动的休闲空间。

6 建议

6.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法规

在笔者针对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所做的访谈调查中,多数人认为滨水空间中的功能设施、水体质量与自然景观对休闲者的心理影响最大,这三种因素恰恰是吸引人们参与到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中来的关键因素。要使得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规划在全国顺利开展,必须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滨水区运动休闲空间管理作出具体详尽并且有针对性的规定,引导区域和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规划建设,使之向符合人居环境及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6.2 增加运动休闲元素

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综合性决定了其不是功能单一的运动休闲场所,往往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结合密切,城市管理者容易忽视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的运动休闲元素设置。增加运动休闲元素可以使运动休闲空间更加有活力,更加动感,更加符合现代化城市形象。

6.3 拓展水域运动休闲项目

水域休闲能使人更加亲近自然,并且更健康、更具娱乐休闲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许多水域运动休闲项目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比如游泳、垂钓,还有一些水域运动休闲项目也比较容易上手,比如龙舟、皮划艇、漂流等。因此,水域运动项目普及空间是巨大的,水域运动休闲项目有着独特魅力,不管是冲浪、摩托艇、帆船,还是简单的游泳、垂钓、划船,普及速度都越来越快,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水域运动项目真正的内涵,领略到水域运动休闲项目的魅力,大力开发水域运动休闲项目势在必行,水域运动休闲项目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成为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幸福的重要手段。

6.4 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动态运动休闲项目

目前来看,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承载静态的小运动量的休闲活动较多,在访问调查中,人们在滨水运动休闲空间进行最多的休闲活动是散步、观景、聊天、静坐,而动态的运动休闲活动例如跑步、骑车、球类则相对较少,尤其在中年人中,很少参加动态运动休闲项目。这就需要引导人们投身动态的运动休闲活动,加大对运动健身宣传,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滨水运动休闲空间。

6.5 合理布局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网

线状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可以将其他滨水运动休闲空间串联起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共同构筑网络化城市滨水空间。

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隐患。城市滨水运动休闲空间发展要秉承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城市水体的保护,避免水污染以及滨水区生态环境破坏,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采用能源消耗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避免资源的浪费。用环保监测等手段来确保旅游区的生态平衡,从而构建城市绿色风景线,实现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实现城市公共运动休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 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12-12/10/content_2287113.htm.

[2] 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划,2002(10):68~72.

[3] 中国休闲城市评选——旅游频道——权威全面报道旅游[EB/OL].http://travel.people.com.cn/GB/195428/.

[4] 张环宙,吴茂英.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4):132 ~136.

[5] 李相如,凌平,卢峰.运动休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1~3.

[6] 张亮,刘月,李富祥,等.鸭绿江河口水文特性对丹东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0,30(7):1107 ~1111.

[7] 吴传清,孙智君,许军.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综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30 ~36.

猜你喜欢
滨水水域空间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空间是什么?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创享空间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