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认知因素视角下的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性思考
——以吉首大学为例

2014-12-16 08:27张学文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动机体育课大学

张学文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一样都是心理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主体的完成和客体的认知起着主导和关键性作用。具有相同认知(智力)水平的学习者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非认知因素对学习成绩(效果)的好坏起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的落实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回归理性的思考,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认知水平,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五个院系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体育参与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万方数字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收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整理上报教育部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测试数据),并进行文献梳理,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导向和研究素材。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了《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参与状况调查表》,并广泛征求体育界专家、学者和体育教师的建议,对问卷的有效性采用“五级评分法”法,结合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给予评定,经专家综合评定问卷符合调查研究需求。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相关系数 R1=0.85、R2=0.87、R3=0.84,问卷的信度符合研究要求。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每所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各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分别为:118份(外语学院)、117份(旅游学院)、115份(城乡规划学院)、116份(美术学院)、117份(软件服务外包学院),有效率分别为:98.33%、97.50%、95.83%、96.67%、97.5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信息进行了整理、加工和逐项录入,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1.2.4 对比研究法 为了更好地总结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教学的情况,运用同校区各院系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的方法,对其调研结果进行定性和推断性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感兴趣的程度

兴趣和动机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体育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体育参与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在对自身体育需求的认知和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正确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是体育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学生体育思想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反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大学体育课均表现出了较浓厚的兴趣(见表1)。

表1 吉首大学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统计表(单选,%)

由表1可知,五个院系中旅游学院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度最高。让笔者意外的是艺体部分的美术专业学生的兴趣度最低。经过访谈得知,艺术生更喜欢开放、自由的锻炼方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满意度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之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重要,如果对体育课没有很好的兴趣,那么参与的动机就不端正,只会是为了应付考试、敷衍了事,参与练习时就会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低,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参与动机的调查结果看:吉首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的健康水平一般(见表2),有1/3左右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表现为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美院和外院的学生,当然,也有大部分同学对增强体质、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等体育生物学价值及对娱乐、交友、促进同学关系的体育社会学价值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端正的体育参与动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

2.2 参与大学体育课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体育社会学中用体育人口来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亲和程度,其判断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频次。我国的判断标准是以中等强度为主每周锻炼三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吉首大学大学生体育课参与锻炼的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31min~40min左右(见表3),外语学院除外(以21min~30min为主)。41min~50min的只有三个院系,而50min以上的比例最高的不到10%。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课锻炼的时间还是较短,满足不了那些需要通过练习量积累才能达到效果的项目,比如健美操、舞蹈、武术、乒乓球等。

表2 对大学体育课的动机统计表(多项选择,%)

表3 参与大学体育课锻炼的持续时间统计表(单位:min;%)

根据学生持续锻炼的时间可以得出其练习强度以中小强度为主(见表4),尤其是美院的小强度锻炼占1/2强,旅院和城院的锻炼强度要明显大于其他院。在每周只有一次两学时的大学公共体育课上学生参加锻炼的情况如此,在其他时间里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又怎么样呢?通过访谈得知,吉首大学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是:理工科生要好于文科生,男生要明显好于女生。学生们每周除了体育课外能参与锻炼两次的不到1/3,每周达到五次及以上的不到1/6。影响他们主动进行锻炼的原因主要是体育资源的缺少及可参加项目的单调。由于场地、师资等条件限制,学生们在活动时,男生主要选择篮球、足球,而女生则多选择羽毛球。有部分同学到体育健身俱乐部锻炼,主要是瑜伽练习。

从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来看,吉首大学学生能够达到标准的只有1/3弱,这与我国划分体育人口时将在校大学生自然划分为体育人口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现实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群体工作的开展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体育工作者不得不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表4 参与大学体育课锻炼的强度统计表(%)

2.3 大学生体质对比

笔者通过对2007级和2011级大学生入学当年体育健康测试所得数据(上报教育部)进行比较,发现学生们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水平中,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小幅增加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经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肺活量(P<0.001)(见表5)。这与国家教育部2006年9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基本相似,对比结果表明:中国6—22岁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水平均明显下降,近视率、肥胖率却不断攀升。不仅从横向比较体质指标差,纵向比较也是如此,我国同龄学生的身体体质各项指标要差于邻国日本。

表5 2007级与2011级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水平对比表(n=1200)

从授课中学生的表现来看,非认知水平低,怕苦怕累、意志力极其薄弱,尤其是对耐力性锻炼项目排斥性大,是当前大学体育公共课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 提高大学生体育非认知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心理因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同的作用。但相同智力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基础知识时,认知因素对学习成绩(效果)的决定性要大于非认知因素,而在以各种简单身体练习为主的大学体育教学中,非认知因素水平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成绩等健康显性体育行为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以上对大学生高校公共体育课参与锻炼进行的相关研究得知,非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成绩、体质状况等要明显好于非认知水平低者。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非认知水平的提高非常必要,体育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非认知水平和认知水平放在同样的认识高度上,必要时甚至要更注重非认知水平的提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其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的隐性体育行为,并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行为,成为真正的体育人口,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的人文价值或人文观,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使体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最初本原。大学生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既强健体魄,又利于塑造个体的性格,同时还能在体育人文关怀中为自我情感找到归宿,在竞争中磨练意志,激发集体主义荣誉感,因而端正其体育参与动机,提高其参与兴趣,能使大学生在体育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高体育非认知水平。

4 提高体育非认知水平的途径

4.1 提高兴趣、端正体育参与动机

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授好体育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授课中观察,那些自身很热爱体育锻炼或者喜欢某一个项目的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就非常积极,参与度很高;相反那些对体育兴趣低的同学很难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持续锻炼时间。兴趣的培养要和纠正错误参与动机紧密结合,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对了,其兴趣必然会有提高。心理学家认为动机(需要)可以分为两方面: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只有激起了兴趣,才能端正动机。为此,我们在公体课上,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为了上课而上课,要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领悟体育的实践功能,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和考试而上课。要让学生明白考试只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体育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体育行为的形成,学会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身体练习方法,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增强体质,而且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教学中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用受欢迎的内容,使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将形成式评价和终结式评价结合起来,且要适当提高前者所占的比例,以构建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育课,端正参与动机。

4.2 激励情感

情感在《心理学大辞典》中的解释为:“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普通心理学将其解释为:“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良好的情感能直接转化为人的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对其也有精辟的论述:“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体育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利于其获得情感的成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并能使消极、忧虑、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很好的宣泄,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愉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良好情感和教学态度去感染学生,采用寓教于乐、寓教于体的教学手段、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智力劳动的成果”。

4.3 坚强的意志

人做事需要意志力,任何进步、成绩的取得无不需要认真的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即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个体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足见是否具备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虽然大学体育课的学习内容较简单,但任何体育运动都有其运动规律和方法,并非一学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如田径中中长跑、乒乓球中的推挡等项目练习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且水平提高需要较多量的积累,此时学习者往往会表现出急躁、畏惧(怕吃苦、累)、恐慌、缺乏信心等情绪,这时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很好的毅力,才能基本完成练习任务或提高体育技能水平。实际上人的意志也就是在面对各种困难时的勇往直前、顽强拼搏、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体育锻炼中,通过运动极点时肌肉的疼痛、拼抢时的创伤流血,能磨砺学生们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多鼓励。

4.4 健全的性格

辞海中对性格的解释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结构较复杂,主要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逻辑性差等。体育锻炼是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训练、掌握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达到锻炼身体或取得自己满意比赛成绩的一种文化活动,这能很好的塑造参与者的性格。因为要取得竞争或比赛的胜利,比赛的参与者必须要做到谦虚认真、顽强拼搏、勇往直前,要善于思考、开动脑筋、反应快动作灵敏,与队友和同伴之间要相互关爱、帮助,还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胜负的结果。正是体育锻炼或竞赛的这种特点健全了练习者的性格,使其养成了积极、乐观、勇敢、谦虚、关爱、思维敏捷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信心不足、焦虑水平高的学生要降低教学要求,相反则要逐步提高教学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奖惩的调节和强化作用,对认真积极、虚心学习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一定的奖励,对心骄气躁、无视纪律的学生要给予教导和惩罚,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性格,以此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感染、激励学生,同时要注意男女生性别差异,扬长避短、促进其相互补充帮助。只有在教学中注重细节,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氛围,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健全个性的形成。

5 结语

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体育技术技能外对学生非认知水平、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形成或保持健康、积极的体育行为,决定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虽然大学体育课大多开设的都是一些简便易学的体育项目,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只要积极参与锻炼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但大学体育课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坚强意志品质养成的功能不应忽视,因而应强化其社会、人文价值功能。

赞科夫在其“一般发展”理论中提出,不仅要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要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而著名的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下述两种机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和性格的发展和表现,足见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非认知水平时要注重提高的过程,初级阶段要注重学生感知,加强兴趣、爱好的培养;中期阶段在感知的基础上要加强思维的培养,以有利于体育技能的传授;高级阶段则要注重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以有利于健康个性体育行为的形成。非认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大环境,要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让师生、学校、家庭、社会成为一个四维一体的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整体非认知水平的提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综合性的人才。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动机体育课大学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