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石春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8)
·心理护理·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李 娜 石春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8)
通过对56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进行总结,术前加强宣教,解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术中细心护理,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感;术后积极引导,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肝移植;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逐渐发展,肝移植成为一种逐步走向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然而,肝移植手术具备等待时间长、手术风险大、治疗费用昂贵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重视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对患者术后各项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及患者身体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对56例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56例,男3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6±6.5)岁。患者原发疾病包括肝硬化合并肝癌8例、原发性肝癌12例、肝炎后肝硬化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慢性重型肝炎3例、多囊肝10例、二次移植2例。其中7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23例患者B级,26例患者C级。43例患者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进行手术,13例患者采用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进行手术。术后采用普乐可复、骁悉等药物进行抗排斥治疗。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天。
2.1 不信任感和敌意本组39例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和敌意。其原因主要为除肝移植外,终末期肝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目前临床上的各种治疗手段往往只是对症处理,从而导致患者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频繁住院,耗费较多人力财力却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使患者逐渐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敌意。同时,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不注意细节,给患者造成不愉快的感受,也进一步削弱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
2.2 恐惧、焦虑、抑郁本组5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心理。其原因有:①患者及家属对器官移植较为陌生;②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隐瞒病情患者对自己病情的猜测和恐惧;③过长的等待供体,或者反复的供受体配型失败均对患者的信心造成打击;④患者对治疗费用、术后恢复、痊愈后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顾虑;⑤患者术前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常规治疗手段难以奏效,且患者及家属对肝移植缺乏了解,使其对肝移植治疗前景悲观失望;⑥术后患者进入隔离病房,身体上放置较多管道和探头,解释不到位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压抑感。
2.3 希望心理本组37例患者有较为典型的希望心理。该部分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极差,反复的入院治疗使患者几乎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因此其迫切的渴望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的治愈目前的疾病。医护人员对肝移植这一治疗方法的介绍使其燃起疾病治愈的希望,从而积极协助治疗并向医护人员了解肝移植的相关知识。此时应积极引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患者过度乐观而出现期望值过高的情况[1]。
为纠正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及时引导患者正确应对治疗过程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患者的依从性及术后身体恢复产生积极影响。
3.1 术前加强宣教、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在宣教前由护士长、接诊医生与接诊护士进行讨论,全面发掘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顾虑,关注患者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单独宣教、非正式宣教及患者家属间接传达等多种方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宣教过程中认真有耐心,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感和敌视态度,酌情采用多种手段,如实地参观、幻灯片、纪录片、宣传册、见面会等。安排患者与接受移植后的患者交流,相对于医护人员,患者之间距离更近,交流更直接,很多不愿和医务人员交流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患者之间的交流得到沟通和解答。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仔细对家属讲明手术情况,引导家属理性的接受风险。
3.2 术后住院期间细心护理、解释术后患者在隔离病房度过,数量较多的监护设备及各种报警声、陌生的环境、手术刚刚结束后的疼痛、药物的副作用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尝试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目前的情况,对某些必要的医疗操作如抽血、床边B超、胸片检查等应予以解释,并避免粗暴的操作。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并解释其原因。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药物减轻患者的不适状态。与患者的沟通应有耐心,细致的安慰患者并鼓励接受治疗,切忌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
3.3 积极引导患者出院后健康的心理状态Joseph等将器官移植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分为异体阶段、部分一体阶段及完全一体阶段,来描述患者在心理上逐渐接受其他个体的器官存在于自己体内这一状况的过程。肝移植患者常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及抗病毒药,腹部会终生留有手术瘢痕,需经常回到医院进行药物浓度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患者感觉终生无法离开医院,会产生无法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想法。针对上述问题,患者出院时发放出院指导,积极进行宣教,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向患者发放发放科室医师、护士联系卡,有问题可随时联系医护人员。通过见面会的方式邀请移植后社会生活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顾虑,对于身体基本恢复的患者发放移植患者社团活动资料、自传等书籍。鼓励患者多与他人沟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社会活动,从事正常的社会工作。利用患者术后的随访和复查机会与患者进行行程安排的协商,定期组织“肝友会”,通过鼓励移植康复患者参加各种活动,使患者找到归属感,同时也可以使未康复的患者能够看到移植康复后可以同正常人一样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继续进行健康的人生。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的接受治疗,同时改变日常生活中对患者不利的习惯。
由于肝移植手术前患者等待时间长、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需终身服药等特点,接受移植的患者往往处在心理应激状态[2]。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原因的基础上,积极予以心理干预,对于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的身体状态和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术前加强宣教,解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术中细心护理,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感。术后积极引导,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是有效的措施。
〔1〕何瑛.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5.
〔2〕孙勤,张美英,黄茹燕,等.等待肝移植患者心理应对方式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6(11B):14-15.
(2014-03-24收稿,2014-07-14修回)
R617
B
10.3969/j.issn.1006-9143.2014.05.045
1006-9143(2104)05-0451-02
李娜(1985-),女,护师,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