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朋辈由于与大学生有着易于沟通,直接辅导等特点,在一个信息发达,变革加速的时代,为探索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思路:加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加强新生入学后的朋辈辅导、规范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开展朋辈辅导互助的实践。但其实施需要朋辈、学生本人和教育工作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朋辈;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力”概念始盛于英国。英国高等教育全国调查委员会发表《迪尔英报告》,把“沟通、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确定为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因素,并强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管理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就业力作为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次调查表明:80%的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同班同学,他们更愿意与朋辈进行交流。朋辈是指一群年龄相近,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人,由于其与大学生有着易于沟通,直接辅导等特点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信息发达,变革加速的时代,朋辈如何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为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模式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一、加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
就业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的技能是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提升就业力的重要基础。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朋辈辅导员自身获得成长,提高自身就业力;二是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辅导技能,从而可以为同伴开展必要的支持与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朋辈辅导的需要,专门开发出一套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个别沟通技能、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力教育等课程。
二、加强新生入学后的朋辈辅导
大一阶段是大学学业的基础,在就业力培养和提升中发挥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出现学习不能适应、人际交往障碍、角色模糊、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如何使新生更快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是教育者们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很好的开端将对其大学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很多高校开设了入学教育,一般入学教育的时间不到一个学期,作者认为入学教育的时间至少要一个学期到一年的时间,因为思想转变和适应环境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如何抓好入学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朋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朋辈在专业的辅导、生活的感染、就业成才的带动功能等
三、规范考核机制
虽然朋辈辅导员都是因为对就业帮助的浓厚兴趣而参与到朋辈互助教育工作中来,但随着时问的推移,难免会出现懈怠心理。为了不断激发朋辈互助员的工作热情,有必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相应的奖励。
四、开展朋辈辅导互助的实践
1、开展互助训练
在互助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相互之间通过感情交流,生成自己的认识、体会及感受,完善自我认识及自我意识,实现双方内心共同的升华,从而在互相训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就业力水平。
2、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
在互助式心理激励中,朋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对其他学生的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重拾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予积极的心理刺激,从而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尊重对方自尊心的基础上,通过互助式的心理暗示,给予对方以鼓励,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就业力水平。
大学生朋辈辅导教育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教育模式值得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当前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朋辈辅导对象与主体都是学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碰到疑难问题及时请教;第二,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应将候选人的个性特征作为筛选的主要标准,积极的人生观、高度的责任心、宽容、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必备的素质;第三,朋辈辅导员的管理需要借鉴学生社团的管理经验,设立一个相应的学生组织,但朋辈互助员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干部,他们的任职要求和工作内容都不一样,需要相关教师更多的情感投入。
参考文献:
[1]林识音.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胡爱明.论朋辈榜样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0,(27)
[3]王再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4).
[4]刘朔 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
[5]张继明 朱磊.就业力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3)
作者简介:
张利芝:(1977.8-),女,硕士,讲师,现任教于湖南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12BJC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