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等
摘要:以南京地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分析数据,真实地反映出南京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公共文化需求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社会和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各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来达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的目的。
关键词: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0003
1项目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根据农民工工作“十二五”规划课题组的公开成果数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农民工仅200万人左右,1993年,全国农民工6200多万,跨省流动的就有约2200多万人。随着农民工的异地流动与快速增长,农民工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2012年,我国已经有2.6亿农民工,而外出务工的人数达到了1.6亿,16岁至30岁的占67.6%。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受到户籍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虽然人在城市中,却未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常常游离于城市体制的边缘。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1.2研究意义
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核心是文化素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一批有理想、有较高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想融入城市,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市民。农民工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争取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因笔者们都是生活在南京的大学生,考虑到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及时间性,所以选取了南京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入手。
2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名词。那么这个新的名词与之前的农民工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又是如何进行界定的?
2.1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通常来说,农民工特指“户籍身份是农民,仍有承包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或者说是老农民工的第二代。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明确的权利意识,对职业期望、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对个人在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但他们没有经历过农村的艰苦生活,工作耐受力低,缺乏甚至没有务农经验,土地情结淡薄,渴望现代城市生活。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不再像他们父辈那样是为了生存,而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与城市的融合。
2.2公共文化需求的内涵
《辞海》中说:“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心理学者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文化需求显得相当突出。
3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调查概述
3.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240份有效问卷的填写者中,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有154人,占64.2%,女性有86人,占35.8%,男女比例呈现出2:1的趋势,这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行业的性质离不开,大部分行业需要的男性较多,且男人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养家糊口的使命,这促使男性需要外出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而新生代农民工中23-28岁年龄的人数居多,也正是90后开始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年龄分别趋于年轻化,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所占的比例为72.5%。
3.2文化程度
学历是判断一般人能力的重要凭证,学历越高,通常情况下能力就会相对应高。由图1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中大部分都受过较高的教育,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上一代的农民工较高,其中有50%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3.3工作时间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一直是衡量农民工工作强度的重要要素,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内的人数占45%,在8小时以上的人数占55%,这表明,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都较长,业余时间较少。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有79.5%的人收入不超过5万,只有4.2%的人收入超过10万,而在调查时我们发现,只有在高新技术和信息行业的员工才能达到收入10万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的收入也属于很低的。
4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调查基本情况
有数据表明,目前南京共有文化馆17个、图书馆19个、社区文化室647个、农村文化室521个、建有84个基层服务点、剧场影院14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7个、区县文化站共114个、美术馆2个、画院2个。其中,省属文化设施9个,市属文化设施20个。那么南京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南京市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又如何?endprint
4.1满足文化需求途径和参加的活动种类
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这些媒介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他们更多地参加技能培训类和文艺体育竞赛类的活动。分别有796%和59.2%的受访者表明没有参加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动。一方面说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够,或不够吸引人,另一方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不高。
5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问题分析
5.1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
在调查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79.5%的人收入不超过5万,较低的收入和较长的工作时间都迫使他们较少的去参加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同时农民工的文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有偿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用于智力性消费或发展性消费的更少。
5.2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感弱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内心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文化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同时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不能够满足其融入城市文化、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
5.3公共文化体系缺乏职业、学习培训设施
调查显示,31.2%的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但是我们提供的文化活动中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很多人都处于迷茫和无助阶段,没有专业的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5.4缺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文化交流平台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和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城市居民和文化的排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文化资源,去构建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文化结构:“主流社会文化”和“边缘社会文化”。
5.5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缺乏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质量更加注重,单纯的文体活动已不足以吸引他们,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和工作强度过大导致他们没有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再加上收入过低和保障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把心思放在了赚钱上,最后是他们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是“被参与”的。
5.6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和地理位置不合理,服务不周
在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通常是在9:00~17:00,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大量的工作时间,使他们在设施开放的时间无法出行,所以主要针对农民工的设施中就需要调整和配合他们的工作时间;在地理位置方面,数据表明,83.3%调查对象一月内光顾公共文化场所或使用文化设施的次数低于3次,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地理位置的不方便,所以针对农民工的文化设施就要靠近农民工群体;在文化设施的服务上,由于户籍上的差异,会产生对农民工服务的歧视和不周到,导致其对文化设施整体的不满。
6解决南京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
6.1政府方面
6.1.1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做出改革
发挥政府在调查反馈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文化需求调查,根据需要层次来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和改变公共文化活动。同时将设施和场所安排在合理的位置,提供无“歧视”的服务以及在开放时间上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
6.1.2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改革
(1)在南京的各大图书馆中开通专为农民工开设的电脑和网络学习平台,与培训机构对接,提供学习就业信息。政府对农民工进行文化补贴,包括发放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文化活动券等。
(2)针对农民工开设再教育平台,增加成人本科、自考的“绿色通道”,提供教育信息。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需求和技能需求。
6.1.3政府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精神寄托最根本的是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其在心理上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也在政策上保证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制度。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不再成为“二等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权,保证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法律上保障其权益,灌输《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减少纠纷,从而阻碍他们对城市产生逆反的文化心理。
6.2企业方面
6.2.1企业通过完善机构制度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1)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企业应该与农民工按照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来,确保农民工的福利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和费用的来源。
(2)企业完善工会制度,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工会组织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企业与教育部门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协议,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结构等。
6.2.2企业通过改变文化活动内容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和归属感
(1)企业除了举办文体活动,还要举办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活动,使活动多样化,如职业培训和家庭晚会等。
(2)企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员工宿舍中,应该配备文化服务站、农民工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增加适宜他们阅读的书籍报纸以及网络学习平台。
6.3社会和城市居民方面
(1)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城市居民要确定“农民工文化”和“城市居民文化”是同一种文化的意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居民可以在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适应城市生活。
6.4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是自己“充电”成一个有作为的人。要主动参加政府与企业主办的各项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文化氛围。
(2)积极加入工会组织。用工会的力量帮自身提升能力、集体协商。参加工会组织的培训学校,通过提高知识技能来维护自身权益和提高工资待遇。
(3)开创由农民工“自导”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其真正的融入和参与,提升其实现为城市做贡献的心理。开通网络平台,创建微博平台和企业贴吧等,使其在网络中寻求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19892008年:二十年“民工潮”的起落[N].南方都市报,20110830(15).
[2]中商情报网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302/22/2213553762039.shtml,2013222.
[3]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
[4]王春光.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1).
[5]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6]亚伯林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endprint
4.1满足文化需求途径和参加的活动种类
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这些媒介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他们更多地参加技能培训类和文艺体育竞赛类的活动。分别有796%和59.2%的受访者表明没有参加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动。一方面说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够,或不够吸引人,另一方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不高。
5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问题分析
5.1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
在调查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79.5%的人收入不超过5万,较低的收入和较长的工作时间都迫使他们较少的去参加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同时农民工的文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有偿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用于智力性消费或发展性消费的更少。
5.2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感弱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内心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文化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同时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不能够满足其融入城市文化、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
5.3公共文化体系缺乏职业、学习培训设施
调查显示,31.2%的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但是我们提供的文化活动中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很多人都处于迷茫和无助阶段,没有专业的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5.4缺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文化交流平台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和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城市居民和文化的排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文化资源,去构建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文化结构:“主流社会文化”和“边缘社会文化”。
5.5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缺乏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质量更加注重,单纯的文体活动已不足以吸引他们,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和工作强度过大导致他们没有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再加上收入过低和保障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把心思放在了赚钱上,最后是他们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是“被参与”的。
5.6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和地理位置不合理,服务不周
在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通常是在9:00~17:00,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大量的工作时间,使他们在设施开放的时间无法出行,所以主要针对农民工的设施中就需要调整和配合他们的工作时间;在地理位置方面,数据表明,83.3%调查对象一月内光顾公共文化场所或使用文化设施的次数低于3次,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地理位置的不方便,所以针对农民工的文化设施就要靠近农民工群体;在文化设施的服务上,由于户籍上的差异,会产生对农民工服务的歧视和不周到,导致其对文化设施整体的不满。
6解决南京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
6.1政府方面
6.1.1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做出改革
发挥政府在调查反馈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文化需求调查,根据需要层次来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和改变公共文化活动。同时将设施和场所安排在合理的位置,提供无“歧视”的服务以及在开放时间上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
6.1.2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改革
(1)在南京的各大图书馆中开通专为农民工开设的电脑和网络学习平台,与培训机构对接,提供学习就业信息。政府对农民工进行文化补贴,包括发放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文化活动券等。
(2)针对农民工开设再教育平台,增加成人本科、自考的“绿色通道”,提供教育信息。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需求和技能需求。
6.1.3政府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精神寄托最根本的是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其在心理上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也在政策上保证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制度。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不再成为“二等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权,保证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法律上保障其权益,灌输《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减少纠纷,从而阻碍他们对城市产生逆反的文化心理。
6.2企业方面
6.2.1企业通过完善机构制度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1)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企业应该与农民工按照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来,确保农民工的福利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和费用的来源。
(2)企业完善工会制度,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工会组织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企业与教育部门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协议,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结构等。
6.2.2企业通过改变文化活动内容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和归属感
(1)企业除了举办文体活动,还要举办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活动,使活动多样化,如职业培训和家庭晚会等。
(2)企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员工宿舍中,应该配备文化服务站、农民工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增加适宜他们阅读的书籍报纸以及网络学习平台。
6.3社会和城市居民方面
(1)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城市居民要确定“农民工文化”和“城市居民文化”是同一种文化的意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居民可以在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适应城市生活。
6.4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是自己“充电”成一个有作为的人。要主动参加政府与企业主办的各项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文化氛围。
(2)积极加入工会组织。用工会的力量帮自身提升能力、集体协商。参加工会组织的培训学校,通过提高知识技能来维护自身权益和提高工资待遇。
(3)开创由农民工“自导”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其真正的融入和参与,提升其实现为城市做贡献的心理。开通网络平台,创建微博平台和企业贴吧等,使其在网络中寻求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19892008年:二十年“民工潮”的起落[N].南方都市报,20110830(15).
[2]中商情报网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302/22/2213553762039.shtml,2013222.
[3]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
[4]王春光.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1).
[5]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6]亚伯林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endprint
4.1满足文化需求途径和参加的活动种类
通过表2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这些媒介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他们更多地参加技能培训类和文艺体育竞赛类的活动。分别有796%和59.2%的受访者表明没有参加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动。一方面说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不够,或不够吸引人,另一方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不高。
5南京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问题分析
5.1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
在调查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79.5%的人收入不超过5万,较低的收入和较长的工作时间都迫使他们较少的去参加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同时农民工的文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有偿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用于智力性消费或发展性消费的更少。
5.2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感弱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内心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文化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同时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不能够满足其融入城市文化、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
5.3公共文化体系缺乏职业、学习培训设施
调查显示,31.2%的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但是我们提供的文化活动中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很多人都处于迷茫和无助阶段,没有专业的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5.4缺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文化交流平台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和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城市居民和文化的排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挖掘内部的传统文化资源,去构建自己的生活秩序和圈子,去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生存。长此以往,城市将形成双重文化结构:“主流社会文化”和“边缘社会文化”。
5.5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缺乏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质量更加注重,单纯的文体活动已不足以吸引他们,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和工作强度过大导致他们没有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再加上收入过低和保障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把心思放在了赚钱上,最后是他们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是“被参与”的。
5.6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和地理位置不合理,服务不周
在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通常是在9:00~17:00,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大量的工作时间,使他们在设施开放的时间无法出行,所以主要针对农民工的设施中就需要调整和配合他们的工作时间;在地理位置方面,数据表明,83.3%调查对象一月内光顾公共文化场所或使用文化设施的次数低于3次,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地理位置的不方便,所以针对农民工的文化设施就要靠近农民工群体;在文化设施的服务上,由于户籍上的差异,会产生对农民工服务的歧视和不周到,导致其对文化设施整体的不满。
6解决南京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问题的对策
6.1政府方面
6.1.1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做出改革
发挥政府在调查反馈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文化需求调查,根据需要层次来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和改变公共文化活动。同时将设施和场所安排在合理的位置,提供无“歧视”的服务以及在开放时间上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
6.1.2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改革
(1)在南京的各大图书馆中开通专为农民工开设的电脑和网络学习平台,与培训机构对接,提供学习就业信息。政府对农民工进行文化补贴,包括发放适合其阅读的书籍,文化活动券等。
(2)针对农民工开设再教育平台,增加成人本科、自考的“绿色通道”,提供教育信息。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和教育,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需求和技能需求。
6.1.3政府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精神寄托最根本的是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其在心理上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也在政策上保证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制度。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不再成为“二等工人”,同工同酬,同工同权,保证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法律上保障其权益,灌输《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减少纠纷,从而阻碍他们对城市产生逆反的文化心理。
6.2企业方面
6.2.1企业通过完善机构制度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1)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企业应该与农民工按照法定程序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来,确保农民工的福利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和费用的来源。
(2)企业完善工会制度,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工会组织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企业与教育部门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协议,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结构等。
6.2.2企业通过改变文化活动内容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和归属感
(1)企业除了举办文体活动,还要举办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活动,使活动多样化,如职业培训和家庭晚会等。
(2)企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员工宿舍中,应该配备文化服务站、农民工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增加适宜他们阅读的书籍报纸以及网络学习平台。
6.3社会和城市居民方面
(1)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城市居民要确定“农民工文化”和“城市居民文化”是同一种文化的意识,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居民可以在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适应城市生活。
6.4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是自己“充电”成一个有作为的人。要主动参加政府与企业主办的各项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文化氛围。
(2)积极加入工会组织。用工会的力量帮自身提升能力、集体协商。参加工会组织的培训学校,通过提高知识技能来维护自身权益和提高工资待遇。
(3)开创由农民工“自导”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其真正的融入和参与,提升其实现为城市做贡献的心理。开通网络平台,创建微博平台和企业贴吧等,使其在网络中寻求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19892008年:二十年“民工潮”的起落[N].南方都市报,20110830(15).
[2]中商情报网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302/22/2213553762039.shtml,2013222.
[3]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
[4]王春光.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1).
[5]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6]亚伯林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