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内迁的特征及动因研究

2014-02-10 00:23黄蓉汤康余前广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纺织业特征

黄蓉 汤康 余前广

摘要:我国纺织业内迁,即纺织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属于区际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国纺织业是否出现了大规模内迁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情况?理解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把握纺织业区际转移运行特点、实践规律的起点。

关键词:纺织业;内迁;特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0802

1问题的提出

国际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要求,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采取灵活的承接策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乃至“创造”攀升,实现产业升级。

2文献综述

在产业转移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产业转移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如“雁行模式”、“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著名模型和理论。张辉(2004)引入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如何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和竞争,进行了由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系统的分析。陈刚(2006)分析了产业转移的概念、动因、模式、效应、战略与对策等基础问题。冯根福(2010)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

研究纺织业内迁的文献有:李廷、陈淑英(2011)研究了不同经营方式和行业类别的东部纺织企业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战略。姜铸、刘妍(2011)对纺织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进行了研究。来红、唐根年(2011)指出,江浙两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并没有给该地区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魏后凯(2010)发现,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市场份额的变化能够间接说明产业转移趋势。笔者借鉴这一思路,用地区的纺织企业个数及其总产值在全国总量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产业转移特征,间接反映该产业企业迁移趋势和特征:当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产业市场份额上升时,表明该地区产业的承接,即企业迁入;反之,意味着该地区产业转出,即企业迁出。

3我国纺织业内迁的基本特征

2009年4月,国家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纺织业内迁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纺织业内迁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1纺织业空间分布

本文按照东、中、西地区分类方法,依据1999年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三大地区的纺织企业数及其总产值在全国总量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图1)。具体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生产能力最强。在1999-2012年,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数占全国比重为75%-87%,纺织企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70%-88%,可见,东部纺织企业生产力近十年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纺织企业数及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均一直未超过20%,所占份额较小。

第二,一直到2004年,东部地区的纺织业占绝对优势,纺织企业数及其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则一直在下降。

第三,上述态势在2004年以后发生了变化。2004-2007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数及其总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基本维持不变,东部地区的数值在缓慢下降,中西部地区的数值逐渐上升。而从2007年以后,东部地区的企业数和产值比重开始加速下降,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数比重都在大幅上升,特别是中部地区上升得较快。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纺织产业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整个产业的主体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较少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实际上,各地区纺织企业的数量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大致接近,这表明各地区纺织业产值的高低与纺织企业的数量多少是相匹配的。2004年以前,东部地区纺织业的企业数比重低于产值比重,中西部地区则刚好相反。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的生产能力远不如东部地区。自2007年开始,东部企业数比重开始高于产值比重,而中西部地区企业数比重开始低于产值比重。可见,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逐步走向高效、快速发展的阶段。

3.2纺织业发展阶段

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某行业相对优势度的指标,可体现该行业的竞争能力,反映其技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具体来看,1999年之后 ,东中西三大地区纺织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的变化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图2):一是2002年以前,东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高于1,远高于全国水平;同时,中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高于西部地区。二是2002-2007年,东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下降较快,直至低于1;而西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大幅上升,并且一直高于中部地区。三是2007-2011年,东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基本稳定,而中西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在稳步提高;四是2011年以后,西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大幅上升,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平均值与东部地区接近。由此可见,目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已经不再具备明显的优势。

4主要结论与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纺织业的确存在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究其原因,成本仍然是纺织业发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发展纺织业的相对优势已经逐渐消退。而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文化背景相近,法律制度相似,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endprint

其次,纺织业内迁的程度并不高。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东部省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不再适合作为支柱产业,纺织企业数量必将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纺织业在转移时并未完全迁出。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大多是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外转移,而保留附加值高的设计研发、品牌宣传等环节,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仍然处在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头。这也解释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的纺织行业的生产总值依然远低于东部地区。

第三,西部地区的纺织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迅速。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主要因素。同时,受益于产业高度集聚,西部地区的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水平等均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总之,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转型期,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较为短缺、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渐趋下降,在大规模投入后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进一步集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政府应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积极扶持,促进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5启示与对策

5.1中央政府应重点关注的环节

第一,优化产业分工布局,统筹推进纺织业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应该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好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等优势,承接、改造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逐步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应统筹东、中西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在编制区域规划、对口支援、安排中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等方面,引导东、中、西纺织产业合理分工。

第二,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要加快研究制定化纤、棉纤、印染等重要行业准入条件或产业政策,引导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和市场控制力方面有所突破。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等政策手段,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避免落后产能的迁移。坚持新增产能与落后产能“等量置换”或“超量置换”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快进行技术改造,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加快转变纺织行业发展方式。

5.2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转移、创新和升级

第一,分步骤、有重点进行转移和转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因此,拥有专有技术、品牌管理技能等核心业务的纺织企业,要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经营;而无品牌尤其是纯来料加工企业,则更适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产能。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参与全球分工。东部纺织产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通过产业链向内地延伸,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国内价值链并融入全球价值链。为此,东部地区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将部分纺织类别向中、西部转移,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纺织业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5.3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关注承接、集聚和转型

第一,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关联产业成链发展。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已经开始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仍停留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具备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空间。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多作准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服务保障,避免移入企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引导移入纺织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完善园区产业链配套,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主动承接和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为了回避产业劣势,可以将产业进行空间转移,从而突出产业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空间辽阔、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应更加理性、主动地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业转移;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2]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9196.

[3]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2):1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纺织业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版图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纺织业觅路
抓住特征巧观察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