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相关性研究

2014-02-10 00:16黄自英周潇徐敏雄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黄自英 周潇 徐敏雄

摘要:在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现状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三次产业及产业内各行业产值与就业量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借助1978~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及产业内不同行业的统计数据,就不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为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值变动;就业弹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0103

0引言

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就业做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度调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从1979年的26.0∶50.1∶23.9变化到2011年的4.6∶51.6∶43.7。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不断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不合理因素,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相关性,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就业的结合和互动。

本文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现状分别作了深刻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产业内不同行业对就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1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现状分析

1.1产业结构变动现状

1.1.1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变动状况

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因素,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表现更加明显。1978-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绝对量均在增加,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动情况却不尽相同。如图1所示,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82:47.9∶23.9变化为2011年的10.0∶46.6∶43.4,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虽在增加,但各年度变化不大,比重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说明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1.2我国第二产业内部变动情况

国际上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中将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和建筑业两部分,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图2显示,我国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占GDP的比重波动幅度很小,1978年,工业产值比重为44.1%,2011年这一数据为39.9%,1978-2011年建筑业产值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变化情况为3.79%-6.75%。

1.1.3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变动情况

我国把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四个层次”,两大部门即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如图3所示。1978年-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大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并不明显,说明虽然第一层次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但仍是解决就业的主力。第二层次比重则持续升高,但涨幅不大;第三、四层次比重略有下降。研究表明,就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第二层次对就业和经济的贡献最大。尽管我国金融、房地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图中数据显示,其所属的第二层次所占比重增幅有限,基本保持在20%左右,对就业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

1.2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现状

1.2.1三次产业就业总量及就业比重变动状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得到我国1978-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总量及比重变动图,如图4所示。三大产业绝对量就业量逐年增多,但各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就业基数庞大,且逐年增加,1991年增至最大之后便呈现小幅波动并下降。这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相对因各种经济政策和农业技术而减少的耕地面积严重过剩。从2001年开始二三产业就业超过总就业人数的一半,其中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工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颇大,该产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就业量及就业比重的稳定性。而第三产业增长趋势相对更明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吸收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契机。同时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而二、三产业持续升高。

1.2.2第二、三产业内部就业总量及就业比重变动状况

鉴于统计方法问题,我们收集到的数据为1990-2002年各产业内部行业就业人数和2003-2011年各产业内部行业城镇就业人数,两阶段数据总量无可比性,因此总量分析时这仅采用2003-2011年的数据来分析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以不同速度下降。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开始为负值,这是由于农村开始出现大量隐性失业,生产力的提高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六五”期间为0.678,当时宏观经济推行“低工资、广就业”政策,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明显拉动,第二阶段的就业弹性下降直至变为负值,原因在于我国当时实行国企改革,同时产业资本密集度提高使生产率大幅提升,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在1979-2011年总体来看处于下降状态,但下降速度和幅度都小于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还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随着金融保险等资本密集性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劳动者素质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被部分冲抵。

2.2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

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并偏离X轴越来越远,表明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人数在逐年增多,并开始输出劳动力,二者间的不协调性也在逐年增强。endprint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有吸纳作用。图6显示这一数值在逐年减小,并保持在1附近小幅波动,表明第二产业就业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已得到改善,但与完全协调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一巨大偏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第二产业存在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第二产业开始资本密集化进程,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产值增加大部分源于不变资本投入,并不会产生对就业的重大需求。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而且逐年降低,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服务业以较低进入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逐渐接近协调状态。但吸纳空间也在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增加了第三产业就业市场的进入门槛。

3实证分析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构建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Y的变化与就业量L的函数关系,采用Eviews5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3.1数学模型

3.2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时间跨度取1978-2011年,包括各产业就业人数、各产业内分行业产值等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3.3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第一产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表明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对就业的排斥。农村原有资源的约束导致隐性失业严重,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各种限制加剧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自身技能和素质等原因也使得农民工无法进入部分高门槛行业。

第二产业中工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工业产值增加不能拉动就业增长,而建筑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由于建筑业影响系数的绝对值相对大,因此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增加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第二产业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强。部分传统工业急需改造淘汰,同时作为吸纳就业能力极强的中小企业亟待解决其发展瓶颈。

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对就业的总影响效应为负,其中批发零售业对拉动就业的反向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对就业影响系数也为负,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近几年它解决了众多农民工就业问题,但是其生产要素有机构成也比较高,相比其产值增加,其对就业拉动并不明显。α36的估计结果不显著,因为这一层次多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从业人数流动性小,变化幅度相比其它行业要小,并且作为非盈利部门,其产值与投入之间关系并不那样紧密。综合各层次就业影响系数考虑,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就业有吸纳作用。

比较二三产业产值对就业拉动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系数是第二产业的3.71倍。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第三产业发展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并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使第三产业对就业吸纳空间减小。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三次产业产值绝对量均在增加,就产值比重变动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产值总量均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波动幅度很小;第三产业中各层次产值总量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从就业绝对量来看,各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但各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升高。工业、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均有较大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第一产业就业量随其产值的增加而减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从产业内不同行业看,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建筑业的就业弹性为正;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住宿和餐饮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就业弹性为正,住宿和餐饮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就业弹性最高,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及其他产业就业弹性为负。

4.2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集约化经营能够将减少隐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制造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现象,在加大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的同时,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建筑业比重。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使中小城市和乡村建筑市场不断扩大,为就业的增加提供有利空间。

第三,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弥补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第三产业中的诸如信息、计算机等高端产业,发展对就业有积极拉动作用,尤其能够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对上游产业或第二产业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此外,考虑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升,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缩短搜寻匹配时间,减少结构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卞瀚鑫.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2(2).

[2]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12):016.

[3]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002):6070.

[4]荣进,马艳,迟宏伟.浅谈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016.

[5]金维兴,姚宽一,宁文泽.中国建筑业的适度规模与就业闻题研究[J].建筑经济,2005,(6):2127.

[6]韩德超.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6065.endprint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有吸纳作用。图6显示这一数值在逐年减小,并保持在1附近小幅波动,表明第二产业就业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已得到改善,但与完全协调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一巨大偏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第二产业存在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第二产业开始资本密集化进程,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产值增加大部分源于不变资本投入,并不会产生对就业的重大需求。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而且逐年降低,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服务业以较低进入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逐渐接近协调状态。但吸纳空间也在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增加了第三产业就业市场的进入门槛。

3实证分析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构建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Y的变化与就业量L的函数关系,采用Eviews5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3.1数学模型

3.2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时间跨度取1978-2011年,包括各产业就业人数、各产业内分行业产值等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3.3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第一产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表明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对就业的排斥。农村原有资源的约束导致隐性失业严重,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各种限制加剧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自身技能和素质等原因也使得农民工无法进入部分高门槛行业。

第二产业中工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工业产值增加不能拉动就业增长,而建筑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由于建筑业影响系数的绝对值相对大,因此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增加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第二产业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强。部分传统工业急需改造淘汰,同时作为吸纳就业能力极强的中小企业亟待解决其发展瓶颈。

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对就业的总影响效应为负,其中批发零售业对拉动就业的反向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对就业影响系数也为负,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近几年它解决了众多农民工就业问题,但是其生产要素有机构成也比较高,相比其产值增加,其对就业拉动并不明显。α36的估计结果不显著,因为这一层次多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从业人数流动性小,变化幅度相比其它行业要小,并且作为非盈利部门,其产值与投入之间关系并不那样紧密。综合各层次就业影响系数考虑,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就业有吸纳作用。

比较二三产业产值对就业拉动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系数是第二产业的3.71倍。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第三产业发展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并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使第三产业对就业吸纳空间减小。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三次产业产值绝对量均在增加,就产值比重变动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产值总量均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波动幅度很小;第三产业中各层次产值总量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从就业绝对量来看,各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但各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升高。工业、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均有较大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第一产业就业量随其产值的增加而减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从产业内不同行业看,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建筑业的就业弹性为正;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住宿和餐饮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就业弹性为正,住宿和餐饮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就业弹性最高,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及其他产业就业弹性为负。

4.2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集约化经营能够将减少隐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制造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现象,在加大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的同时,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建筑业比重。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使中小城市和乡村建筑市场不断扩大,为就业的增加提供有利空间。

第三,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弥补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第三产业中的诸如信息、计算机等高端产业,发展对就业有积极拉动作用,尤其能够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对上游产业或第二产业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此外,考虑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升,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缩短搜寻匹配时间,减少结构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卞瀚鑫.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2(2).

[2]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12):016.

[3]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002):6070.

[4]荣进,马艳,迟宏伟.浅谈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016.

[5]金维兴,姚宽一,宁文泽.中国建筑业的适度规模与就业闻题研究[J].建筑经济,2005,(6):2127.

[6]韩德超.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6065.endprint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有吸纳作用。图6显示这一数值在逐年减小,并保持在1附近小幅波动,表明第二产业就业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已得到改善,但与完全协调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一巨大偏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第二产业存在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第二产业开始资本密集化进程,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产值增加大部分源于不变资本投入,并不会产生对就业的重大需求。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而且逐年降低,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服务业以较低进入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逐渐接近协调状态。但吸纳空间也在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技能的要求增加了第三产业就业市场的进入门槛。

3实证分析

为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构建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值Y的变化与就业量L的函数关系,采用Eviews5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3.1数学模型

3.2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时间跨度取1978-2011年,包括各产业就业人数、各产业内分行业产值等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3.3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第一产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表明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对就业的排斥。农村原有资源的约束导致隐性失业严重,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各种限制加剧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自身技能和素质等原因也使得农民工无法进入部分高门槛行业。

第二产业中工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工业产值增加不能拉动就业增长,而建筑业对就业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由于建筑业影响系数的绝对值相对大,因此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增加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第二产业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并不强。部分传统工业急需改造淘汰,同时作为吸纳就业能力极强的中小企业亟待解决其发展瓶颈。

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对就业的总影响效应为负,其中批发零售业对拉动就业的反向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对就业影响系数也为负,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近几年它解决了众多农民工就业问题,但是其生产要素有机构成也比较高,相比其产值增加,其对就业拉动并不明显。α36的估计结果不显著,因为这一层次多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该类部门从业人数流动性小,变化幅度相比其它行业要小,并且作为非盈利部门,其产值与投入之间关系并不那样紧密。综合各层次就业影响系数考虑,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就业有吸纳作用。

比较二三产业产值对就业拉动作用,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系数是第二产业的3.71倍。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第三产业发展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并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使第三产业对就业吸纳空间减小。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三次产业产值绝对量均在增加,就产值比重变动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产值总量均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波动幅度很小;第三产业中各层次产值总量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从就业绝对量来看,各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但各产业间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升高。工业、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均有较大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第一产业就业量随其产值的增加而减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具有拉动作用。从产业内不同行业看,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的就业弹性为负,建筑业的就业弹性为正;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住宿和餐饮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就业弹性为正,住宿和餐饮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就业弹性最高,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及其他产业就业弹性为负。

4.2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集约化经营能够将减少隐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制造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的现象,在加大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的同时,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产值的增加能够拉动就业,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建筑业比重。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使中小城市和乡村建筑市场不断扩大,为就业的增加提供有利空间。

第三,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弥补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第三产业中的诸如信息、计算机等高端产业,发展对就业有积极拉动作用,尤其能够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对上游产业或第二产业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此外,考虑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升,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注重人才培养,缩短搜寻匹配时间,减少结构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卞瀚鑫.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原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2(2).

[2]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12):016.

[3]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002):6070.

[4]荣进,马艳,迟宏伟.浅谈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016.

[5]金维兴,姚宽一,宁文泽.中国建筑业的适度规模与就业闻题研究[J].建筑经济,2005,(6):2127.

[6]韩德超.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606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