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地区农田节水灌溉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02-10 03:48吕德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规划设计

吕德宇

摘 要:怎样科学、高效的实现农田节水灌溉,充分发挥有限淡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是摆在每个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在分析指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后,重点从工程投资管理模式、规划设计、后期管护等方面,提出对今后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的探讨。

关键词:农田节水;规划设计;管理模式

1 本地区农田节水灌溉现状及主要问题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有效利用多种水源,为获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會效益、生态效益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结合本地区实际,推广、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业生产稳产高效,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以本镇为例,上马台镇位于天津市北部,灌溉方式以地上水渠灌为主,有效灌溉面积37000余亩,主要农业作物为小麦、玉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节水灌溉尝试,至今已发展推广各类节水灌溉控制面积22000余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0%。形式集中于渠道防渗,先后推广有流动喷灌机,砼梯形明渠,砼U型明渠,砼管道,PE暗管等形式,与以往的土渠漫灌方式相比,节水、节地、省工效益比较明显。除最早引进推广的老式流动喷灌机,由于效率低、费工、受风力影响大等原因,现极少采用外,其它几种形式多正常使用中。其中,PE暗管因输水损失率低,施工简便,占地少,维护简单的优点成为当前渠道节水的主要发展形式。

以西安子村3000亩节水灌溉增效项目为例,由于输水渠道完全采用了砼U型衬砌形式输水,渠道输水损失率较以前土渠输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受田间土地平整度相差较大及地块分化不合理等负面原因影响,田间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还较偏低。折算到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为1.35Kg/m3,与没有节水设施的农田相比效果明显,但距离节水灌溉发展先进地区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2.5-2.8Kg/m3还有较大差距。分析当前阶段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主要归结如下几点:

(1)基层群众缺乏紧迫的淡水资源危机意识,对节水工程投入积极性不足。加之集体经济基础不同,还造成了节水灌溉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2)节水灌溉项目规划设计理念保守,工程标准普遍偏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同现有的田间实际相结合。在节水灌溉发展实践中,存在重工程节水轻田间农艺节水,重输配水主干渠道节水,轻斗灌、支灌配套及地块科学区划、精细平整等不同工程方式节水的弊端。

(3)后期管护制度不完善,重建设轻维护。灌溉理念因循守旧,缺少对科学精准灌溉方法的尝试、创新。缺乏相应的科学仪器检测设备及技术指导。

2 对今后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认识,均衡发展

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农民群众中“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节水意识和水法意识还很淡薄。长期以来灌溉成本组成中,水资源费零成本,也是忽视水资源紧缺现实的一个弊端。但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底子还比较薄弱,节水灌溉的效益又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当下要求农民负担过多的节水灌溉成本也是不切实际的。农业作为最大的用水户,为了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今后,在对群众积极宣传、引导转变认识的同时,除小规模设施农业外,还要继续加大国补资金的投入额度,建立健全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

加大国家发展农田节水灌溉资金的投入,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区域,规模化的区块应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指的是现有灌溉设施落后、残缺,效能低下或淡水资源严重不足,项目落成后效果显著的地区。规模化区块是指相对节水灌溉而言投入产出比高,项目单位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能实现大面积现代化联合机械化作业的区块。二是资金投入后,应完善相关的效益考评制度。效益考评分数的高低和以后国有资金投入比例挂钩,奖优罚劣,使每一分投资都用到实处。再者,发展节水灌溉必须与高产高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否则很难调动农民对节水灌溉进行投入的积极性。

我国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本地区的灌溉成本主要由电费、人工费和机电设备维护费构成,且大部分由集体承担,农民直接分担的水资源成本趋近于零。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形成节水灌溉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科学规划,多种模式共存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我国当前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许多部门都在抓节水灌溉这项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抓节水,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总体效益低的弊端。其表现为农业部门重农艺方面、水利部门重输配水工程、土地部门重土地整理工程等。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强调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要多部门协调统一,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避免重复、低标准建设。但当前在节水灌溉发展实践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以本地区为例,节水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只体现在输配水渠道防渗上,且输配水绝大部分工程也只做到主灌渠部分,末级斗灌及田间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各别地区仍延续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加之地块平整度低,地块分化不合理等不利因素,水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其次,农田区划和斗灌渠布置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与大型机械化农业设施工作相配套的问题。国家对田间节水设施生产企业,应加大扶植力度,鼓励技术先进,质优价廉的产品推出,为满足田间末级斗灌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需求提供多种选择。

在大力发展工程节水的同时,不应忽视了农艺节水的必要性。农艺节水是指通过农田土壤调控技术和作物生理调控技术节约用水,是节水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包括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或地膜覆盖的保墒技术、限额灌溉和调亏灌溉技术、节水高产的化学调控技术以及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选育的生物技术等。

2.3 完善后期管护制度、推广科学灌溉理念

在节水灌溉发展过程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工程建后因缺少正常的维护投入,效能低下,少数项目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面临荒废的窘境。要改变这种“只用不管”的局面,除了进一步严明管护制度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管理体制入手,从集体的松散式管理,向股份制、承包制等市场化模式过渡,做到“责、权、利”明晰,从而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良性发展。

3 结束语

综合来看,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在工程管理体制上要大胆创新,彻底改变当下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最终,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2012[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许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