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2014-02-10 13:05周吟吟
会计之友 2014年4期
关键词:会计准则

周吟吟

【摘 要】 文章以中国2004和2007年发生高管变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比较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上市公司均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相比较而言,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一年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关键词】 高管变更; 会计准则;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总经理变更

一、引言

自1973年Moore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新上任的CEO在上任当年有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并且把公司糟糕的业绩表现归咎于前任CEO这种现象后,学术界就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大多数的实证研究侧重于考察高管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制度的日益严格,上市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进行财务操纵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采用真实活动盈余操控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会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而发生改变呢?本文拟比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以获得会计准则的完善是否促使上市公司转向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最早发现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关系的是Moore。Moore(197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新上任的CEO倾向于在上任当年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此后,西方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公司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实证研究发现,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显著。如DeAngelo(1988)研究发现,当公司高管存在代理权竞争时,高管为了保全其职位,会进行调高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Pourciau(1993)研究发现,新任CEO在上任当年会降低当年的会计盈余,而在下一年度增加会计盈余,但他没有找到即将离任的CEO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Murphy & Zimmerman(1993)研究发现,效益不好公司的新任CEO会注销一笔巨大的资产。DeAngelo,DeAngeo & Skinner(1994)也发现,新上任CEO存在注销巨大资产以提高未来盈利的动机。DeFond & Park(1997)研究发现,当高管存在变更的威胁时,为了保全职位,会通过“利润平滑”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关注到上市公司高管变更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如朱红军(2002)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变更后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王馨(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高管变更的前一年,会调高会计盈余;在变更当年,会调低会计盈余;而在变更后一年,又会调高会计盈余。杜兴强等(2010)研究发现,来自外部的高管继任者比来自公司内部的继任者更倾向于进行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朱星文等(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高管变更的当年存在较严重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然而,上述的研究均只考察了高管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外部监管制度的日益严格,越来越多的有关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高管转向通过构建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纵。这种盈余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来完成,比如为了提高当期利润在期末进行降价促销、削减研发支出、削减广告费用、进行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从而变相达到提高当期利润、固定资产的出售等方法。这种操控方式与真实的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尽管提高了当期的利润,但会伤害到公司的长期价值。如Graham & Harvey(2005)研究发现,为了平滑利润,上市公司高管会不惜伤害企业的长期价值而进行削减广告费和研究开发支出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Zang(2012)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会通过改变盈余管理方式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外部监督环境。Cohen(2008)研究也发现,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增加。Cohen & Zarowin(2010)研究发现,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会同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李增福等(201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与Cohen和Zarowin基本一致的结论。林永坚等(201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总经理变更当年,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那么,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会发生改变呢?是否会更多地采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纵呢?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新总经理上任后采用真实活动操控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将比新会计准则颁布前更强。

三、研究设计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

首先,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酌量性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以及生产操控三种方式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按照Roychowdhury的解释,费用操控是指通过减少研发、广告和日常费用开支来增加会计盈余,该行为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呈现更低的酌量性费用。销售操控是指通过适时性地加大价格折扣或放宽信用条件扩大销售来促进会计盈余提高,该行为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呈现更低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操控是指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大量生产产品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来提高会计收益,该行为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呈现更高的生产总成本。这三种操控的度量可分别通过构建经营现金净流量(CFO)估计模型、生产操控(PROD)和费用操控(DISEXP)估计模型来估计,具体如下:endprint

其中: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PROD表示生产成本,是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化之和;DISEXP表示可操控费用,是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A表示总资产;S表示销售额;ΔS表示销售变动额;?着表示误差项;?茁表示回归系数;下标i表示行业,j表示公司,t表示年份。

同样,按照Roychowdhury(2006)的方法,构建出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预期模型后,分行业运用OLS法分别估计出模型中的回归系数?茁,然后求出各年度样本公司的估计值,再以各年度的实际值减去求出的估计值,便分别可得出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异常酌量性费用(ADISEXP)和异常生产成本(APROD)。

其次,考虑到上市公司可能同时存在这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借鉴Cohen(2008)的做法,将这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导致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相加,求出真实盈余管理总量(ZL)。即:

ZL=ACFO+ADISEXP+APROD (4)

(二)回归模型设计

参考Roychowdhury(2006)、Cohen(2008)以及李彬(2009)的做法,本文构建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衡量高管变更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ZL=?茁0+?茁1GG2004+?茁2GG2007+?茁3LnA+?茁4ROA+?茁5DTA

+?茁6Growth+?着i (5)

式中,ZL表示真实盈余管理总量,GG2004和GG2007表示高管变更,这是个二元变量,取值为1和0;此外,选取了公司规模(LnA)、资产回报率(ROA)、资产负债率(DTA)、公司成长性(Growth)等可能影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研究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为了便于比较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的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本文选取了2004年和2007年发生高管变更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的样本公司。为什么不选取2005年的数据呢?因为根据林永坚等(2013)的研究,上市公司的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当年没有动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在变更后的下一年度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除高管变更为2004和2007年的样本外,其余变量的数据均来自样本公司2005年和2008年的数据。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利润的特殊性,在选择样本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此外,有些上市公司可能连续发生高管变更,为消除高管个人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剔除了在2004年前一年或后一年以及2007年前一年或后一年连续发生高管变更的上市公司。最终,本文得到2004年的137个发生总经理变更的公司观测值和632个未发生总经理变更的观测值,2007年的165个发生总经理变更的公司观测值和827个未发生总经理变更的观测值,合计发生变更的公司样本为302个,未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为1 459个。

(二)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高管变更公司的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在各个行业均有高管变更发生,行业分布较分散。同时也说明本文选取的样本代表性较强。

表3列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中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的均值为-0.0001,异常酌量性费用均值(ADISEXP)为-0.0002,异常生产成本(APROD)的均值为0.0002,表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呈现出显著更低的异常经营现金净流量(ACFO)、显著更低的异常酌量性费用(ADISEXP)、显著更高的异常生产成本(APROD),而真实盈余管理总量(ZL)均值为0.00039,表明上市公司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是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报告总经理变更后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表4可以看出,GG2004和GG2007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在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比较GG2004和GG2007的系数可以发现,GG2007的系数明显比GG2004的系数大,说明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大于新会计准则颁布前的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此外,表4显示,公司规模(LnA)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资产负债率(DTA)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负债比率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成长性(Growth)的系数为正,说明成长性越高的上市公司,越不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这与McNichols(2000)的发现不一致。McNichols(2000)认为高增长的企业更有可能具有操控的行为。资产回报率(ROA)的系数为正,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越高,越不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在2004年、2007年发生高管变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总经理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上市公司均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相比较而言,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发生高管变更的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要高于新会计准则颁布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上市公司新任总经理的盈余管理行为逐步发生了改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他们进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一种选择。本文的发现拓展了现有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上市公司高管变更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endprint

【参考文献】

[1] Moore,M.. Management Turnovers and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3, 11(2):100-109.

[2] DeAngelo H.. Managerial Competi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1): 3-36.

[3]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Manager Turnov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317-336.

[4] Murphy K.J,J.L.Zimmerman.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mover[J].Joum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cs ,1993(1,4,7):273-316.

[5] DeAngelo,DeAngeo,Skinner.Accounting Choice in Troubled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1994(1):113-143.

[6] DeFond M. L., Chul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3(2):115-139.

[7] 朱红军.大股东变更与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经营业绩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2 (9):31-40.

[8] 王馨.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9.

[9]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23-33.

[10] 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 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 23-29.

[11] Graham, J. R., C. R. Harvey,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40(1-3):3-73.

[12] Zang, A..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13] Daniel A. Cohen,Aiyesha Dey,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14] Daniel A. Cohen,Paul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5):2-19.

[15] 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16]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

[17]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18] 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endprint

【参考文献】

[1] Moore,M.. Management Turnovers and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3, 11(2):100-109.

[2] DeAngelo H.. Managerial Competi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1): 3-36.

[3]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Manager Turnov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317-336.

[4] Murphy K.J,J.L.Zimmerman.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mover[J].Joum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cs ,1993(1,4,7):273-316.

[5] DeAngelo,DeAngeo,Skinner.Accounting Choice in Troubled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1994(1):113-143.

[6] DeFond M. L., Chul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3(2):115-139.

[7] 朱红军.大股东变更与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经营业绩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2 (9):31-40.

[8] 王馨.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9.

[9]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23-33.

[10] 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 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 23-29.

[11] Graham, J. R., C. R. Harvey,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40(1-3):3-73.

[12] Zang, A..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13] Daniel A. Cohen,Aiyesha Dey,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14] Daniel A. Cohen,Paul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5):2-19.

[15] 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16]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

[17]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18] 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endprint

【参考文献】

[1] Moore,M.. Management Turnovers and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3, 11(2):100-109.

[2] DeAngelo H.. Managerial Competition,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8,10(1): 3-36.

[3]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Manager Turnov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317-336.

[4] Murphy K.J,J.L.Zimmerman.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mover[J].Joumal of Aeeounting and Eeonomics ,1993(1,4,7):273-316.

[5] DeAngelo,DeAngeo,Skinner.Accounting Choice in Troubled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1994(1):113-143.

[6] DeFond M. L., Chul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3(2):115-139.

[7] 朱红军.大股东变更与高级管理人员更换:经营业绩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2 (9):31-40.

[8] 王馨.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变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49.

[9]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23-33.

[10] 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 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2): 23-29.

[11] Graham, J. R., C. R. Harvey, S. Rajgopal.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40(1-3):3-73.

[12] Zang, A..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 Manipul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675-703.

[13] Daniel A. Cohen,Aiyesha Dey,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14] Daniel A. Cohen,Paul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5):2-19.

[15] 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16]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4-14.

[17]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18] 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途径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原始凭证的规范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对策研究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我国文化传统对会计准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