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董利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93)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探究*
刘 毅,董利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193)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孙思邈;张仲景;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自号孙真人。南北朝至初唐人,家居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西安耀县)。大多数文献记载其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作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很多,目前尚能见到的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这两部书的内容互补,珠联璧合,合称为《千金方》,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三要素,孙思邈堪称楷模。《备急千金要方》收方之宏富,无不源于其勤学精研,特别是对张仲景等前人学术思想、理法方药的继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孙思邈鉴于“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因此,在晚年辑集《伤寒论》之要妙,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在治伤寒学采用了一个概念——专列“伤寒”论述。他将《伤寒论》一些内容收入《千金翼方》第九、十卷,其卷九“伤寒上”开首即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明贤濬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1]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孙思邈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深刻体会和亲自实践。
《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1)孙思邈对《伤寒论》六经病部分条文主要收录于卷九、卷十一、卷十五、卷二十,记载有69条。分别为卷九47条,卷十一6条,卷十五11条,卷二十5条。例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发汗汤第五》云:“桂枝汤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濇濇恶风,淅淅恶寒,噏噏发热,鼻鸣干呕方。”[2]对比《伤寒论》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3]可见孙思邈收录张仲景方剂,以方证相随为特征。
2)杂病部分的条文孙思邈主要收录在卷八至卷十九以及卷二十一、卷二十二中,总计有134条。其中卷八2条,卷九2条,卷十29条,卷十一3条,卷十二2条,卷十三12条,卷十四1条,卷十五11条,卷十六16条,卷十七9条,卷十八33条,卷十九4条,卷二十一8条,卷二十二2条。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下·百合第三》云:“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以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漓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毎溺时即头觉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喜误也,依证治之。”[2]对比《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记载:“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尿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4]可见孙思邈在张仲景论述的基础上,领悟至深,发挥编纂,纲目分明,条例清晰,自成系统。
《备急千金要方》与张仲景在编写体例和方药书写格式虽有不同,但可以窥见孙思邈融创新于继承中。
1)编写体例。《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列“伤寒例”,列“发汗汤”、“宜吐”、“宜下”、“发汗吐下后”;卷十列“伤寒杂治”、“伤寒发黄”。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下·伤寒发黄第五》云:“黄疸之病,疸而渇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渇,其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微热。”[2]《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记载:“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4]
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编写,首用以法统方,方证相类的编次方法,指出:“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8]从太阳病的文献记载分析,孙思邈用7篇分别论述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柴胡汤法,承气汤法,陷胸汤法和杂疗法,共157证,51方。这种编写体例比较切合临床实用,达到“须有检用,仓卒易知”的目的,区别于王叔和、巢元方等对《伤寒论》的编次方法,体现孙思邈的见解。经金代成无己、明代方中行、清代喻嘉言等人继承、发挥而成“三纲鼎立”之说。
2)《备急千金要方》所列方名与宋本《伤寒论》不同之处有15条,其中与《伤寒论》不同之处占5条,与《金匮要略》不同之处占7条,而与《金匮要略》方名相同,但药物组成不同之处有3条。
例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上·发汗吐下后第九》厚朴汤,“厚朴八两,半夏半升,生姜八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2]。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所列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
3)孙思邈所列条文,每每方药同在,规范方后列药。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第三》曰:“若不解复服大麦奴汤方:大麦奴四两,甘草、人参、芒硝、桂心各二两,麦门冬半斤。”[2]
《备急千金要方》所收录的六经条文,编写体例与张仲景六经病证诸篇有所不同,可能与其“删裁繁重、务在简要”的集录方式有关,也与当时孙思邈对“伤寒”临床认知以及唐代医者多用伤寒膏和发汗丸治疗伤寒病有一定关联。
孙思邈对《伤寒论》的整理、传承做出了贡献。《伤寒论》理论在当时流传并不甚广,唐代大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只是看到了书中的部分条文,因而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之叹。孙思邈直到晚年,才发现了较为完整的《伤寒论》全文,通过整理,编入《千金翼方》九、十两卷之中。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工作,才使得《伤寒论》理论得到广为流传。从现在所能见到的《伤寒论》版本来看,孙思邈编《伤寒论》应当是现存最早的版本。由于孙思邈不仅在《千金翼方》九、十两卷记载了比较全面的《伤寒论》内容,而且在《千金要方》中亦多处载录了《伤寒论》的条文及方剂,因而为后世开展《伤寒论》校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校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承宗张仲景学说,孙思邈创立的“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为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经方学派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清代钱潢和尤怡分别用“以法类证”的研究方法,完成著作《伤寒溯源集》和《伤寒贯珠集》;而清代柯琴和徐大椿用“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完成伤寒代表著作《伤寒来苏集》、《伤寒类方》。虽然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太阳篇中分类更加细化、方药更加灵活,但与孙思邈一脉相承的关系显而可见。
孙思邈注重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备急千金要方》所引伤寒六经条文,多为太阳、阳明、少阴、厥阴4经病证的部分内容,杂病部分引用《金匮要略》的百合、狐惑、疟病、血痹、虚劳、肺痰、肺痈、胸痹、腹满、寒病、等19种病证。另外还引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食禁及杂疗方的少数内容。另外,在开创妇人小儿伤寒门、发汗用散剂、伤寒外治法中青膏、黄膏、白膏等剂型的应用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整理和发展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其次,孙思邈在《素问·热论》及《难经·五十八难》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如孙思邈引《小品方》之萎蕤汤列于风温条下,用于“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第6条有温病、风温之论,然未见处方,孙思邈补萎蕤汤以治之,滋阴、清热、解表堪合病证病机,可补张仲景之阙。
承继圣贤续绝学,绳尺百世为津梁。孙思邈不仅继承张仲景之方,同时对张仲景的理法尽其所能辑录,堪称擅于继承中医药的典范。清代张璐在《千金方衍义》序中指出:“夫长沙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千金方》可与仲圣诸书颉颃上下也。伏读三十卷中,法良意美,圣谟洋洋,其辨治之条分缕晰,制方之反激逆从,非神而明之,其孰能与于斯乎?”[5]
[1]唐·孙思邈著,焦振廉校注.千金翼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唐·孙思邈著,焦振廉校注.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汉·张仲景述,钱超尘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汉·张仲景撰,何 任整理.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清·张 璐.千金方衍义·孙真人千金方衍义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
Transmi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Beiji Qianjin Yaofang on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idea
LIU Yi,DONG Li-li
(Library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Beiji Qianjin Yaofang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of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idea.This ancient book inherited theory of ZHANG Zhong-jing,which pioneered the“Correspondence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and“adherence of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ion”method to reviewed and researched the Shanghan lun,and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oduced on cold damage school and classical prescription school.Sun Si-miao not onl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promoting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idea,but also supplemented the therapeutic method and prescription herbs according to Su wen and Nanjing.This ancient book inherited in common,from the character of innobation.
Beiji Qianjin Yaofang;Qianjin Yaofang;Sun Si-miao;ZHANG Zhong-jing;Shanghan Lun
R222.2
:A
:1673-9043(2014)04-0196-03
2014-05-17)
10.11656/j.issn.1673-9043.2014.04.02
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TJTQ13-010)。
刘 毅(1962-),男,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和特色数据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