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

2014-02-10 05:59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旅游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300071)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也应借助多种渠道,例如政策的引导等,推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文件强调应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性。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与现实意义。

京津冀以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且潜力巨大等优势,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与之共存的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贫困一直是京津冀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且,河北省与北京、天津接壤的32个贫困县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是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一道不容忽视的屏障。[1]不仅如此,受京津冀经济发展特征影响,虽然本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已有了初步成效,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极不平衡,[2]区域旅游一体化仍处于起步地位。[3]

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兼具农业和旅游业双重属性的旅游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被认为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克服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途径。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态势较好,但存在着单一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区域内旅游合作缺乏等问题。

鉴于此,在分析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潜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政府、旅游企业与农户、非政府组织等旅游主体的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希望能够改善当前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极其不均的问题,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1 文献综述与发展概述

1.1 文献综述

1.1.1 休闲农业旅游

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在乡村范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景观、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与生活等多种农业旅游资源,在科学地规划和开发之后,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等多项需求的旅游形态,[4]它是旅游业与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5]具有旅游业和农业双重属性。借助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应,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现阶段,休闲农业旅游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休闲农业旅游发达地区,如对台湾、日本等地区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模式进行探讨、[6-7]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经验总结及预测、[4,8]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分析,[9-10]少有研究关注区域休闲农业旅游。

1.1.2 区域旅游一体化

中国特色的区域旅游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主要指的是隶属于某一单一区域内的旅游活动或者跨区域的旅游活动。[11]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某一区域的旅游业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表现,它通过借助区域的合力,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以促进区域内各省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区域旅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成为当前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最优典范。[12]众多学者分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13-15]例如,聂献忠等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区的形成受内部动力结构演变的积极影响,在旅游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层面,则主要来源于市场制度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区域之间的合作体现在产业、空间和市场等多方面。[12]

1.2 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沧州、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和石家庄,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2013年经济调查数据显示,京津冀GDP为6.20万亿元,占全国10.90%。其中,北京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 5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7.70%;天津市达14 3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0%;河北省则为28 301.40亿元,比上年增长8.20%。按常住人口计算,天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 692元,高居全国榜首;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 210元,也远远地超过了全国人均GDP水平;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38 596元。可见,整体而言,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以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表现更加突出。两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亦较高,居民消费潜力十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省,人均GDP尚不足40 000元,不到京津两市的二分之一。可见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

1.3 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天津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荣誉称号的单位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的单位22个;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户2 230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 428家;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18万人,带动就业人口17.50万人。2013年,北京市拥有农业观光园1 299个,比上年增加16个;观光园总收入27.40亿元,增长1.80%;全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休闲农业星级园区155家,其中,五星级园区15家,四星级园区30家。河北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星级企业28家。

市场客源特征方面,京津冀休闲农业的游客主要来自近程旅游市场,且以本省、市居民为主。以北京为例,根据王雪峰的调查,北京市休闲农业的游客主要来源于本市居民,所占比重为86%,外省市游客较少,仅为12%,外国游客更少,仅占2%,并且游客偏好两小时车程以内的景点且更愿意自驾出行,[16]可见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的市场客源范围较窄,并且以近距离、自驾游为主。

2 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潜在问题

要想实现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不得不先分析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京津冀虽然拥有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形成了京津冀都市圈,但是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也极不均衡。[2]而且,“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进一步阻碍了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第二,2014年4月京津两地休闲农业协会签署了休闲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两地休闲农业的联动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交通、信息等多种因素影响,两市与河北省在休闲农业联动发展上动力不足。第三,虽然多数区域旅游的参与者都希望通过彼此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1+1﹥2,但是,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一些刺激区域旅游发展的措施难以实施。郭寻等人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当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区划约束导致的利益分配问题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17]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也毫不例外。同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出于“经济人”的理性考虑,会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正如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各省市政府在制定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政策时,关注的主要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需要政府予以政策扶持的休闲农业。如此,出现的问题就是政府之间不能充分地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损害三地的利益。其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为了保护本区域本来就较为脆弱的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防止外部效率更高、更具竞争力的同类旅游企业抢占有限的市场客源,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设置进入壁垒,保护自己旅游企业的利益。虽然,短期来看,这有效地避免了竞争,确保企业得以生存,但长期而言,旅游企业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第四,京津冀区域旅游虽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仍处于“务虚”阶段,有美好的畅想,却由于缺乏法律效力的合同而不能较好地执行。第五,京津冀休闲农业联动发展已经起步,但旅游企业层面,例如休闲农园、农家乐等的合作几乎没有。第六,缺乏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京津冀三地均没有单独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也没有将休闲农业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中。若土地规划未能考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建设用地,后期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用地不能得到保障,将会阻碍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不能有效利用旅游、文化等资源,促进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的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最终也会阻碍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3 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分析

区域旅游合作受旅游业自身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政府政策干预、资源优势互补的驱动、设施共建、环境共享等多种机制驱动,[18]又因为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被认为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三大旅游主体,[19]所以,笔者结合京津冀经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和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的潜在问题,提出以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的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

3.1 政府主导,稳步推进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与旅游业的双重属性,相较于京津冀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农业较为脆弱,旅游业虽发展趋势较猛,但仍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稳步推进本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进程,应坚持三地政府相互协商、共同引导,不仅能够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还能够防止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陷入盲目的彼此竞争。

3.2 加强政策支持,克服行政区划障碍

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最主要是应利用行政力量削弱行政壁垒,促进市场要素流动的无障碍化,[15]而且,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依然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京津冀三地在推进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时,应强调政策内容:(1)增加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供水、供电建设,提高三地农村地区的可进入性;(2)加大财政资助力度,扶持休闲农业旅游在区域内的发展,特别是帮助“环京津贫困带”上的农户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改善当前的窘境;(3)建立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基金,主要用于市场营销、奖励表现突出的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培育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经营主体;(4)推出有益于三地旅游服务平台搭建的措施,如异地处理旅游服务补救等。在加强三地政策支持与协作时,应将补血式政策与造血式政策结合。

3.3 建立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总体规划

当前,京津冀各地休闲农业尚未被纳入各成员的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土地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规划的缺失导致了不能有效地整合可供利用的农地资源、资金、旅游资源等。本文认为,应在将三地休闲农业旅游纳入各自的土地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休闲农业旅游合作目标、内容以及行为准则。整体规划的内容应首先确保三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其次,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整合资源,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京津两市休闲农业消费潜力较大,统一规划后河北省能够吸引更多来自京津的游客,并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力,吸引区域外的游客前来。

3.4 增强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鉴于区域旅游空间临近性的特征,三地休闲农业旅游企业有可能定位于同一市场群体,为了规避三地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为争夺同一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进而威胁一体化进程情况的发生,应鼓励三地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在多方面开展合作。首先,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之间的农业科学技术交流,增加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质量。其次,加强信息交流。区域旅游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市场需求的动力刺激。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之间通过市场需求信息的交流,有利于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化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各自的旅游产品开发中实施差异化。最后,旅游企业应注重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管理方式的交流,促进相互学习。

3.5 深化休闲农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调作用

京津冀已经成立了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和天津休闲农业协会,但是与休闲农业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依然较少,所起的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应该在丰富当前行业协会功能的同时,成立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协会,领导三地休闲农业相关非政府组织的业务开展。首先,可以将京津两地休闲农业协会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内容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省,拉动多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其次,在区域内广泛推广农业科技,这样就能增强三地休闲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缩小三地农业科技水平差距。再者,建立完整的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认证体系包括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两大部分,其中,旅游产品部分包括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认证标准,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到旅游者食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最后,结合京津冀实际,定期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主体的创新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特别是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提升休闲农业农民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3.6 构建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象

如前所述,京津冀休闲农业的游客主要来自近程旅游市场,且大部分为本省、市居民。这一现象说明,跨省、市休闲农业市场营销力度不足,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知名度不高,因此,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增强三地的客源互送,同时,也为了突出京津冀休闲农业在区域外的影响力,三地的旅游主体应该联合起来,整合资源与优势,打造具有市场认可度、知名度的京津冀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3.7 差异化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推出精品路线

京津冀休闲农业具有空间临近性、交通便捷性以及旅游资源相似性和互补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尝试借助三大旅游主体的力量,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差异化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在已有的京津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基础上,尽可能开辟多条各具特色的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

4 结论与讨论

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经济乘数效应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可以缓解京津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和农村贫困的问题,相应地推进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进程,最终推进国家区域旅游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分析京津冀经济发展情况、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潜在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大区域旅游主体为中心,围绕避免同质竞争的合作分工和促销协同的合力效应,[20]以政府为主导、增强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相互合作、深化休闲农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调作用、构建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形象、差异化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推出精品路线的创新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涉及的对策仍然是服务于区域资源导向、政府行政主导的一体化,未能适应形象竞争、市场自发合作的一体化[15]的建议,这是文章的局限之一。另外,本文探讨了区域旅游一体化中旅游企业的合作机制,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后续研究可尝试深入探讨这一内容。

[1] 钟茂初,潘丽青.京津冀生态—经济合作机制与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2007(10):44-47.

[2] 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19(6):33-40.

[3]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07(1):71-77.

[4]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128(4):640-645.

[5]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5):36-30.

[6] 包书政,王志刚.日本绿色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413-416.

[7] 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1-6.

[8] 吴冠岑,牛星,许恒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问题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45-151.

[9] 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1):36-38.

[10]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11]马晓龙.区域旅游研究十年:进展与评价[J].人文地理,2012,124(2):32-38.

[12]聂献忠,张捷,章锦河,等.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6):755-763.

[13]张补宏,徐施.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及对策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101-103.

[14]张补宏,韩俊刚.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6):96-100.

[15]邹光勇,刘明宇.区域旅游一体化能实现吗——基于Salop模型的 SPNE 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2):46-53.

[16]王雪峰.京郊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91-295.

[17]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87(1):106-109.

[18]颜泳红.“长株潭”区域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21(3):67-69.

[19]宋子千.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旅游学刊,2008,23(6):74-82.

[20]刘德谦.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难点与机遇[J].旅游学刊,2008,23(3):13-18.

猜你喜欢
京津冀区域旅游
分割区域
旅游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