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

2014-02-10 01:50:32黄晋太
关键词:建设发展

黄晋太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日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美国,更是把战略竞争的对手指向了中国,并以其盟友日本、菲律宾等国频频向中国发难,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摩擦,企图封锁、限制发展的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不怕艰险,向世界发出了最强音:中国人民绝不屈服,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绝不动摇,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绝不含糊。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中国人民的百年屈辱已成为历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为期不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社会自信、民族自信、保障自信和改革发展的源泉滋养下,无不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翅膀,并带给世界诸多有益启示。

一、始终坚守制度自信,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从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到逐步形成中国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独有特色,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无数艰难坎坷,多次在紧要关头拨乱反正,坚定不移地稳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船,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早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这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新的历史阶段新的任务的具体要求。从对中国各阶级做出的科学分析,到深入工农开展调查研究;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做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判断;从《论持久战》,到《将革命进行到底》;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论十大关系》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整布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毛泽东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实践着马列主义,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是走中国道路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鲜明指出,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2]基于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客观现实,依据党的十二大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邓小平科学判定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为此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分配制度、法制建设、社会保障等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都必须以此为着眼点,以使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矛盾得到解决。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沃土,是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3]。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经历高潮到低潮的历史演变无不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是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更没有适合各国的统一样板。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用于本国的社会实践,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立足中国国情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取得的新的胜利。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牢牢把握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尊重历史但不割断历史,尊重前人但不苛求前人,“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3]。这正是社会主义中国能够战无不胜、处变不惊、昂扬向前、傲然挺立的秘密所在。

二、始终坚信党的领导,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应有制度

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这不仅是对中国革命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且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取向的科学判断,是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充分表明,企图削弱甚至摆脱共产党的领导必然会葬送社会主义;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和国家历史,搞乱党心民心同样会葬送社会主义;盲目崇拜民主自由,追随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制度也会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选择,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共产党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保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基石。坚持完善党的领导,时刻牢记党要管党,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启示。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告诫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清醒”[5]。江泽民和胡锦涛也都多次谈到从严治党问题,并把党的建设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当今中国,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3]反腐倡廉,弘扬正气,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党中央治党从严狠下猛药的关键举措。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让社会主义优越性惠及百姓,让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重要的还在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5]。改革是动力、是手段,发展是根本、是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改革发展,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应有制度加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6]矛盾和问题总是客观存在,有问题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使发展持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6]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党的历届领导人始终秉承群众路线观点,坚持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宣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7]。从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抗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日臻完善,再到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基本内容写入党章,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路线;并通过分田到户、减租减息、建立各级工会组织、发展人民公社、实行联产承包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的维护和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继续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并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把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并特别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受到威胁,党领导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7]。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

面对深化改革中的各种矛盾与难题,党和政府近几年加大投入确保民生工程实施,凸显了解决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力度,并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点,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升华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6]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各个角落,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更加贴近百姓,法治教育和救助困难群体走进寻常百姓家。“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公平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6]从深化改革,到具体落实,再到制度保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四、始终秉承一个中心,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壮大国家综合实力

早在1933年,毛泽东就指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在战争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发展各项经济建设事业,以解决红军和革命政权的供给问题,解决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问题。1942年,时值抗战关键时期,也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号召根据地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实现生产自给,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8],以此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的论述,以及《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经济发展的思想,构成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不仅使根据地军民顺利渡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而且也为我党后来领导经济建设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全面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到了重要日程。经过建国后短短20多年的时间,我们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雏形,而且也奠定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为世界第二,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更让世人瞩目。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执政之要、兴国之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内矛盾不时显现,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周边局势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渗透和较量,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经济,只有赢得比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更强的优势,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历史的经验再三表明,国家力量强大与否、国库充足与否,不仅事关国泰民安,而且事关民族兴衰。没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力量就不可能强大;没有充足的盈余,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面对美国亚太地缘战略中心的转变,面对周边国家肆无忌惮的挑衅,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确保国家力量强盛的同时,抓住机遇改变对外策略,加强与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及拉美地区国家的战略合作,力求打造内陆纵深稳固的大后方,强化海上至大洋的稳固防御体系;并从经济合作到发展为多领域合作,从不结盟到转变为共同利益联合体,深层次奠定中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构建多地缘的战略合作共同体,以赢得战胜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强大实力。

放眼全球,抚今追昔,历史都已过去。殖民与扩张行将消亡,民主与自由标榜走到了尽头,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不可逆转,传统的资本主义已走到了死亡的边缘[9]。社会主义中国实践发展不仅令世人瞩目,而且也让世界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4,313.

[3] 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7,80-84.

[4]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63.

[6]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18,91,96,98.

[7] 田克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4,287.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1.

[9] [日]水野和夫.传统资本主义走到死亡边缘[J].张海波,译.特别关注,2014(10):5.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