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到公益:社会企业内生路径的要素和发展模式研究

2014-02-10 06:23丁晶晶
中国机构编制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益企业发展

● 丁晶晶

从商业到公益:社会企业内生路径的要素和发展模式研究

● 丁晶晶

对社会企业而言,由于其兼具商业和公益的双重使命,往往要比单纯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企业社会服务和社会倡导的期望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多,社会企业可获得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因此,一些原先从事纯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开始转向社会企业,而在此过程中往往由于准备不足,而导致组织规划滞后于组织的发展。但这并不影响社会企业发展的总体态势,而且可能成为其创新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在这一强大的创新动力之下,近些年我国的社会企业也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各种模式的社会企业纷纷出现。

在众多发展模式中,可以发现,在当代中国有一类社会企业的建构往往基于企业的基础之上,这种企业型建构基础不仅是指有些社会企业直接蜕生于企业,还可以是由一些原先具有企业运营和管理经验的人发起、倡导、参与、管理、运营的社会企业。这首先与社会企业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因为社会企业本身即为企业众多的类型之一,只是其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它还兼具社会属性和公益目的。同样,社会企业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所不同的在于其具备一定的营利模式以持续性创造经济收益。因此,经济条件是社会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特别是在整体经济环境还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企业中慢慢滋生出具备公益性质的社会企业是一种理性的、常态的选择。因此,本文所选取的社会企业,其前身通常是企业,它们往往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逐步产生了从事公益事业的愿望,进而开始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尝试,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社会企业内生的不同进展阶段,由此可以尝试建构出我国社会企业内生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社会企业蜕生的六要素分析框架

在对多个案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企业要蜕生为社会企业起码应满足以下六个基本条件,即使命感与责任感、员工福利、关注公益、成功的商业手段与经济基础、社会美誉度和社会资本。见图1。

图1 社会企业蜕生要素的分析框架

1. 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社会企业具备一般企业很少或没有具备的社会属性。在这种社会属性的驱使之下,其把赚取利润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将造福社会放在更高的位置。即社会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超越为组织创建者、管理者、员工或顾客创造利润的目标,以维持和改善社会现状。①

例如,残友集团(以下简称“残友”)的宣言为:“为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及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为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而不断探索实践。”可见,作为社会企业的“残友”,将其关注的对象从企业内部员工逐步扩大到企业之外的残疾人朋友进而扩大到所有社会成员,其社会属性随之扩展,因而越来越接近社会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羌绣”)的使命是“成就、保护、推广羌绣文化”,其愿景为“解决高半山妇女就业增收、推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具体包括:向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向公众销售羌绣产品、向困难妇女提供关注资助、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因此,“羌绣”的独特之处在于从解决震后羌族妇女的就业入手,进而保护和推广羌绣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创造更高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并愿意与之开展合作。

因此,对于社会企业而言,可以将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化为一种信念投入到组织运行过程中,这样可以促进组织内部员工使命感的提升,使其更加愿意奉献于组织运作和社会公益事业中去。同时,这种使命感会吸引更多社会上愿意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体加入到社会企业的共同事业中,进而可以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获取更多的支持,募集到更多的资源。并且,一个良好的使命可以使社会企业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优质资源,如物质资源、美好愿景、善心、创意结合起来,进而提升组织的持续性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一个旨在向社会企业转变的企业而言,确立一个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建构组织基本架构的根基。

2. 内部推行员工福利的尝试

企业在完成更大范围内的社会价值之前,应当从关注提升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福利水平着手。如果一个企业连对自身员工的福利水平都能忽略的话,又怎么会将社会福利作为其社会使命呢?因此,企业在完成向社会企业的华丽转身时,它往往在其内部已经开始了组织内部福利的尝试。起初,也许仅仅是基于组织内部员工福利的需求,但当其开展行动后,会逐步发现还有余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进而慢慢地将其服务的人群扩大到组织之外,进而产生了创设社会企业的想法,从而可以以更为常态化、专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例如,“残友”免费为残疾员工安排食宿、日常生活照料等。北京百福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福”)为员工建造每户140多平的员工宿舍,还帮助联系子女入学等。“羌绣”则每年定期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绣娘。圆方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圆方”)则对家庭困难的员工实施各项救助。在此基础上,将帮扶的重点逐步从企业内部员工扩大至企业以外需要帮助的人群。

3. 长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是企业中内生出社会企业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企业从不关注公益,它在内部不会滋生出创设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企业的源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将社会企业视为一种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营利模式,它必将违背社会企业建立的精神。

但需要厘清的是,社会企业在进行公益事业的运作时运用一定的商业手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其借用公益之名来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那么其已经违背了建立社会企业的初衷。带有这种目的的关注必然与社会企业的精神相违背,基于这种目的成立的社会企业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企业。例如,“羌绣”的前身是发起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羌绣就业帮扶计划”,该计划在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等受灾严重地区,通过羌绣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能,帮助当地农村妇女开展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援助计划,计划实施至今,为灾后农村半高山妇女发放绣片120万件,培训绣娘8000多人,为当地1.2万名妇女提供了脱贫增收的机会。

4. 具备成功的商业手段和一定的经济基础

社会企业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商业手段并尽可能地获取利润。因此,当一个企业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其可以在公益市场中竞争来自个人、政府、基金会等慈善主体的资源,从而使得慈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进而可以将资源引入到更高绩效、更大社会价值的项目上来,从而实现社会创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这无疑是其产生或滋生出社会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件。例如,“残友”将自身定位在用科技来创造利润,它结合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成功地成为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反之,当一个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时,如何可以在公益市场和商业战场中生存?当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存在很大问题时,又何谈能够以少分配或不分配利润来维持社会企业的运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样,因为社会企业的社会公益价值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分配所得的利润,而必须加以限制甚至是不分配。因此,在企业向社会企业转变或者在内部创设一个社会企业时,就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即企业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例如,“残友”是在具备一定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创设了以基金会为管理前端,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发展双翼,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推动残友集团的发展。

5. 社会美誉度较高

社会美誉度是社会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一个企业在原先的市场运作过程中,不遵守市场游戏规则而影响到其公信力,那么这种企业就不可能内生出符合社会企业精神的社会企业。例如,“残友”从雇佣残疾人员工实现高端就业为始,残疾员工甚至达到了总员工人数的90%以上,这为它赢得了“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多块金字招牌,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对其的认可,也表明了其已经赢得了一定的社会美誉度。

因此,对于社会企业而言,社会美誉度就是一个天平,借此可以衡量出其是否在与利益相关人——投资人、委托人、客户等之间互动的可信赖性,为此是否可以为其获得社会公信力。并且,如果其社会公信力较高,则可以为其获取更多的利益,即所谓的“回馈循环”。

6. 社会资本较为发达

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是在长期的组织运作过程中,通过与其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互动而建立起的基于信任形成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不仅带来信任、互惠与合作,还直接创造出有形资本。对于社会企业来说,社会资本更应是其核心竞争力。即社会企业可以通过公益事业这一中介平台链接到更多的具备高度社会资本的人群来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必然会基于高度的信任,因而这种合作关系不仅稳定,而且相互间具备的资源、信息、权力在共享,进而还会带来更多的潜在收益。

因此,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越多,那么其内生出社会企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社会资本是社会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企业相较于单纯的商业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它有可能会遇到以上两种传统组织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它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当其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凭其自身往往是无法应对的。此时,特别需要社会企业利用其具备的特殊的社会资本建立起合作伙伴、联盟等形式,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解决社会问题的效果。

二、社会企业进阶的要素特征

企业内生出社会企业的要素很复杂,直接导致由此诞生的社会企业性质也很复杂。即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对一些社会企业具体行为进行界定时,很难简单将其划入营利或非营利,也很难用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来限定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发展。单就社会企业的性质而言,其应通过从事营利性行为,以其所创造的利润去从事公益的非营利事业。但社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对其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规定,致使我国的社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因此,这必然会存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模式。

通过社会企业案例的内生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大致可以将它们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摸索阶段、尝试发展阶段、扩大边界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见图2。它们分别对应的代表性案例为:“百福”、“圆方”、“羌绣”和“残友”。

1. 初期摸索阶段

从案例比较可以看出,处于初期摸索阶段的社会企业虽然已经开始进行了社会企业的相关探索,但其自身并没有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具备了社会企业创设的基本要素,因此还没有正式建立起规范的组织结构,仍保留着企业形式。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的社会企业往往具备了第一和第二种要素,即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部推行员工福利尝试。以“百福”为例进行说明。

图2 社会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案例1:“百福”

“百福”公司的创始人是以吴续安为主的5个盲人。他们从自助的群众组织——“昌平县十三陵公社涧头村盲人编织小组”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业。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集体所有制的福利企业,并拥有9亩集体产权土地。“百福”的创办者皆为盲人,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时,又特别照顾雇佣残疾员工,现在其员工一半左右都是残疾人。按照吴续安的说法,只要昌平有残疾人找上门要求就业,他们就会安排适合他从事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百福”已经将从事公益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与此同时,“百福”特别注意改善企业员工的福利。以住房福利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家一个小院,到如今的一家一套140多平米的职工住房,并且免交水、电、煤气、暖气等费用。在此基础上,“百福”从考虑本企业残疾员工的养老问题出发,进而投资一个多亿创办了“红湖江山国际老年公寓”,有2000多张床位。并对入住的企业员工实施全免一切费用,对于社会上入住的老年人则根据其困难情况实施全免或部分免交。另外,还在海南、贵州、深圳等地实施连锁化经营,将其帮扶范围扩大到其他城市。近期,“百福”还将与北京残联合作,创办一个“残疾人养老基地”,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并对所有服务人员进行手语和盲文的专业培训,打造出一个适合残疾人和正常健身、休闲的修养基地。

由“百福”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创立源于残疾人自身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进而确立以实现社会价值作为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它从一开始关怀、帮助本企业员工,进而扩展到企业以外的员工,并优先安排残疾人在本企业就业。进而,以创办养老公寓进行了创设社会企业的尝试。这说明处于这个发展时期的社会企业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类似于社会企业的行动,但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已经成为社会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因而,这一类内生于企业之中的社会企业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2. 尝试发展阶段

所谓尝试发展阶段是指那些直接由企业内生出的,对于自身的组织定位还不是特别清晰的社会企业。处于这个阶段的社会企业往往已经明确认识到需要确立社会企业的组织形式,但是还不明确应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发展。处于尝试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往往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部推行员工福利尝试以及长期关注公益事业。以“圆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2:“圆方”

“圆方”是由河南圆方集团薛荣董事长创建的爱心公益组织,现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两人为肢残人士,一人为聋人,其余工作人员均为社会人士,包括会员1200人,义工1800人。“圆方”主要开展促进残障人的教育、扶贫、劳动就业、维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及残障预防等工作,参与、举办与残障人有关的各类培训,提高残障人的综合素质,推进中国手语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推动残障人辅助用品用具的研制、推广与应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残障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圆方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全国物业、家政、清洗、母婴护理行业的领军企业。现有10个子公司,并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建立了27个分公司。最初,圆方集团首先关注的是本企业内部的职工家庭的残疾亲属,又在与中州大学的接触下,开始尝试从2005年接收残疾学生到本企业就业。由于残疾人长期与社会脱节,因此圆方采取用正常人带残疾人、残疾人之间互助的方式,来帮助残疾人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并组织了残疾人艺术团进行表演,并设立绣坊,进而成立了聋人俱乐部。在聋人俱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圆方”作为二级机构。圆方集团的董事会负责对其活动绩效进行考核。

因此,“圆方”是内生于圆方集团内部的,其成立的初衷已经由服务集团内部的残疾员工和残疾亲属扩展到其他残疾人。但是对于其社会企业的定位还不够清晰,虽然尝试设立了表演队、绣坊,但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营利模式。虽然其已经明确了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也对其商业属性进行了探索,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运营并创造收益。这也是像“圆方”这一类处于尝试发展阶段的组织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其性质更接近于非营利组织,组织的营利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因而社会企业的商业属性并不明显。

3. 扩大边界阶段

所谓扩大边界阶段,是指已经从原先的企业中滋生出社会企业的模型,并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正尝试改变社会企业的运营方式并扩大其服务对象范围。处于尝试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往往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部推行员工福利尝试、长期关注公益事业以及具备成功的商业手段和一定的经济基础。

案例3:“羌绣”

“羌绣”的前身是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该中心由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总经理颜俊辉等人发起创立。“羌绣”是2008年8月在州民政局登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业务活动中增加的净资产不分配,只用于中心扩大再生产、扩大帮扶范围和羌文化保护和研究。帮扶计划的实施由六大环节构成:研发、培训、生产、销售、推广和回报。但按企业标准运营,采取“帮扶中心+帮扶站+帮扶点+农户”的模式,在灾区招募和培训妇女从事羌绣生产,通过总部设在成都的帮扶中心进行统筹和销售,收入则主要用于支付绣娘的酬劳。

因此,“羌绣”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08-2010年:传统慈善期。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公益性生产,销售对象为爱心企业,产品较为低端、单一、传统。(2)2010-2011年:社会企业探索期。这一阶段主要完善设计研发、基线生产、工人培训、销售推广、物流配送;建立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财务管理、深化使命感;销售对象为城市的普通大众;产品成系列化、多样化、时尚化。(3)2012年起至今:扩大发展期。这一阶段主要固化已有销售渠道;扩大自主品牌的附加值;建立旗舰店,开拓零售市场;建立线上销售渠道,着力打造电子商务;弘扬民族文化。

从“羌绣”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由企业的负责人发起创立,一开始确立的组织属性为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实际运营中融入了很多商业经营手段,并由此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和手段。其从一开始帮扶汶川地震灾区的绣娘就业的初衷开始尝试公益实验,进而不断提升组织运作水平,将其推向高品质的运作道路,也就为社会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和活力。但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应注意的是,虽然从只是单纯非营利运行的组织模式中脱离出来,但还要避免掉入唯利是图的商业陷阱,迷失了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

4. 成熟发展阶段

所谓成熟发展阶段是指社会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模式,能够在商业和公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并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不仅能顾及社会价值,还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商业价值。处于尝试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往往具备以下六个要素: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部推行员工福利尝试、长期关注公益事业、具备成功的商业手段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美誉度较高和社会资本较为发达。

案例4:“残友”

“残友”的诞生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一台电脑到一个集团。其创始人为天生患有血友病的郑卫宁,他联合五个残疾朋友用一台台式电脑创办了中华残疾人服务网,成为了世界上点击率最高的残疾人公益网站。随后其向高科技脑力劳动进军,2004年残友网被评为中国科技部软件企业与软件产品双软认定企业。2005年,设立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注册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进行信息无障碍的探索和实践。其成立初衷是为了向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服务,随后服务人群不断扩大。2007年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残友软件有限公司。2009年,深圳市残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残友”已经在全国成立1家基金会、32家子公司、9家社会组织,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即基金会为管理前端,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发展双翼,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推动集团的发展。基金会控股残友集团,保证了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企业的方向。残友社会企业则负责8小时之内的商业运营,为残友员工源源不断地输入工作岗位和保障生活的资金。企业盈利之后,由于基金会的作用,使得利润不用于分配给大股东和个人,而是直接作为慈善公益资金和企业的发展资金,从而推动公益企业不断孵化、生长、壮大。而“残友”的公益社会组织,如中华残疾人服务网、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残友社工服务社、关爱残友志愿者协会等,开始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负责8小时之外的员工生活照料和社工服务,随后则将服务对象扩至企业之外,并以组织的形式接收了深圳市政府购买的一些公共服务,为更多的人群服务。

“残友”的社会美誉度较高,它获得了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中华慈善奖”、入选《慈善蓝皮书》案例等,这不仅为其赢得了社会声誉,还为其带来丰厚的社会资本,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利润。

此外,“残友”内部建立了特殊的内部成长制度,其建立了8小时内自我管理、内部阶梯型培训、商业实战、岗位开放的工作模式;建立了独特的退养制度,规定对不能再工作的残疾员工实行工资及生活补贴的全额照发,即失去工作能力在企业内部退养的员工也可以终身领取其在残友的最高绩效工资。

因此,“残友”的“三位一体”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组合。在某一个阶段需要发展社会企业就去发展,但在某一阶段产生了发展社会组织的需要就去发展社会组织,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社会企业发展是并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它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及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扩展。因而,“残友”的发展,不仅是成熟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发展思路:因时而动、因事而动,商业与公益并行发展。

三、社会企业的内生路径

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社会企业类型均是从企业内部蜕生出的社会企业,或者是由企业发起创立的,即此类社会企业的产生与企业息息相关。并且,这种模式在当今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数量和普遍性。

社会企业在经由企业向社会企业过渡时,必定要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比照、修改和调整,逐步对社会企业的定位进行试验与摸索,即在纯营利模式与纯慈善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与调试,直至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企业运行模式。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蜕生为社会企业,有的成功转型,有的则成为纯慈善组织,有的则还是纯营利组织。我们认为,社会企业的内生路径可以概括为:初具社会企业性质的企业——非营利组织偏向——社会企业雏形——综合体: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基金会,见图3。

图3 社会企业的内生路径

第一阶段,在企业内部已经采取了一些类似于社会企业的行动,例如,能够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较高的福利,能够将帮扶人群扩展至企业之外,甚至还创办了公益性质的企业。但是其自身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已成为社会企业的一种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企业往往会更加明确其从事公益的愿望和要求,即已经明确了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其社会企业的性质还更接近于非营利组织,组织的营利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因而社会企业的商业属性不显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以开展运营并创造收益。

第三阶段,它往往由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发起创立,虽然一开始将组织属性确立为非营利组织,但在实际运营中却融入了商业经营手段,并由此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和手段,进而逐渐过渡到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最后真正成为社会企业。并且其往往不断通过提升组织的运作水平,将其推向高品质的运作道路,也就为社会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和活力,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扩展。但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应注意保持其作为社会企业的社会属性。

第四阶段,在企业内部产生出一套完整的模式,以更好地处理商业与公益之间的平衡,将社会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行整合,可以将基金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三者的优势结合,因时而动、因事而动,找寻一种特定的商业与公益并行发展模式。

以上四个阶段,分别说明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的内生路径,虽可能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但并不表明一定要按照这个路径才能诞生出成熟型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应各具特色,但就其内生路径来说是具有相似性的。在具体选择模式时,它既可以按照这种可能路径发展,也可以只是经历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而步入成熟。对于我国内生于企业的社会企业来说,这种四个阶段论的尝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在探索发展中的以及后来的社会企业提供参照,而每个社会企业具体的发展路径应是丰富的、多元的和个性化的。可以说,不管未来社会企业采取哪种发展模式,只要这种模式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借用商业收益模式以可持续性地创造和提升社会价值,就已经达到了创设社会企业的基本目标。

① 杰德·埃默森、彼得·伊科诺米:《企业型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

猜你喜欢
公益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公益
公益
公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