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入25亿元,为“创强争先建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2014-02-10 13:46魏文琦龙建刚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校长幼儿园

魏文琦+++龙建刚+++罗峰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日益成为各国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抢占高素质人才培养制高点的首选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求“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还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013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大学慰问走访教师时强调,广东的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而早在2011年12月,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就指出,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二不、三缺少”问题,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要不相适应,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不均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少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缺少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教师缺少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更快更好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给“创强争先建高地”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撑,2012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粤教师〔2012〕10号),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强师工程”。省财政加大投入,连续5年每年投入5亿元作为“强师工程”专项经费。一年过去了,该工程成效如何?有多少教师受益?哪些地市的工作有突出亮点?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省教育厅师资处及广州、中山、湛江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

广东,这样强师

强师工程五年目标

1.教师队伍规模满足教育需要。到2016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能充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珠三角地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教师数量满足优质教育要求,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2.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到2016年,全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学历标准,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提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达教育发达地区平均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分别达到40%和55%。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60%。

3.教师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广大教师普遍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强的教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提升基础专业技能,强“师之内核”

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不仅是对新入职教师的要求,也是成熟期教师更新知识储备、重拾教学激情、突破教学高原现象的需要。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特别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地理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支持部分县(市)开展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每年3000人以上。在特殊教育方面,省级每年培训骨干教师100人以上。对省级骨干教师采用分学段、学科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据统计,2012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16.7万人次。

面向我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有步骤地推进了如下活动。(1)“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支援行动计划(2011-2013)”。每年组织一批中小学特级教师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开展巡回讲学活动。2012年已在6市开展,共有约2万多名当地教师受益。(2)“南粤名师大讲堂”巡讲活动。选派教育专家、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以及当地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巡讲,帮助农村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开阔专业视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3)“农村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培训”活动。采用名师培训模式,由“名师工作室”的特级教师亲自负责传帮带。(4)“边远贫苦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2013—2020年)”。每年从城镇幼儿园、中小学选派优秀专任教师到我省“三区”学校支教。2013年选派500多名教师到“三区”支教。(5)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省支持欠发达地区每年培训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10,000名。同时整合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幼儿师范学校培养联盟,每年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10,000名。

在幼儿园教师达标工程中,根据《广东省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粤机编办〔2012〕232号),通过年检、发布公告等方式,推动各地各类幼儿园按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从2013年起,新入职幼儿园教师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积极提高在岗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开展幼儿园园长、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在岗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加强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加快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进程。力争到2016年,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能满足学前教育学生规模需求;全省幼儿园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其中珠三角地区均达95%以上,其他地区均达70%以上;全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到60%,其中珠三角地区达到75%,其他地区达到50%;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比例达到80%,其中珠三角地区达90%,其他地区达到65%。

满足高端成长需求,强“师之后劲”

高端成长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资队伍走向整体优化的必经之路。为教师们提供合身、合情、合理的成长路径,省教育厅针对各类院校开展了有效的培养工程。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机构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2年通过竞争性方式在全省范围内遴选282人为培养对象。名教师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视野广阔、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学科教学能力卓越、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侧重教育教学新理念、学科前沿探究、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教学风格及教学思想提炼和传播等内容。名校长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品德高尚、办学思想先进、精通教育、善于管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形成办学特色、所在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在国内享有较大美誉度和传播力的校长。侧重办学新理念、领导力提升、学校改革行动研究、办学思想提炼与传播等内容。教育家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具有高尚人格魅力和远大教育理想、形成系统教育理论或鲜明教学风格特色、深受学生爱戴同行敬重、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专家。侧重教育理论素养提升、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和示范引领、教育理念或思想系统化提炼与传播等内容。

从上个世纪末,我省就启动实施了“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在我省高校培养10名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称国家级培养对象),100名在某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也称省级培养对象)和1000名在学科研究上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也称校级培养对象)。至2012年底,已进行了七批共7494名培养对象的遴选培养工作。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每年为“人才引进工程”拨专款,先后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0多名。

改善工资福利待遇,强“师之后盾”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2008年9月起,广东省政府推进教师“代转公”工作及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2009年以来,省财政已安排经济欠发达地区“两相当”奖补资金约50亿元,并要求把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范围,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制订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水平指导意见。

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欠发达地区91个县(市、区)教师月平均工资3757元,比2012年第二季度的3160元增长18.9%,比2008年底的1701元增加2056元,增长1倍多。省财政厅、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方案》(粤财教〔2013〕51号),从2013年起,我省在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按不低于人均每月500元的标准对农村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惠及我省农村教师近40万人。省财政每年将安排13亿元资金对欠发达地区71个县(市、区)所需资金给予分档补助。从2013年开始,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救助工作,每年筹集1000万元作为“乡村园丁关爱工程”专项基金,为我省贫困县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教师提供专项救助,每人不超过5万元,每年200名左右,帮助改善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省设立教师队伍建设奖补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清晰、措施到位、进展顺利、成绩突出,或在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中有创新措施、成效显著的市、县(区)政府实行资金奖补。按不同地区和目标要求分别制订奖补办法(另行颁布)。对区域内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各项指标明显提升并处于全省前列的市、县(区)给予综合奖。对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在某一方面的指标有明显提升或某方面工作有明显成效的市、县(区)给予单项奖,包括:加强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周转房建设、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

(本部分图片由华南师范大学提供)

广州:以卓越校长培养工程引领教育卓越时代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与高度。也就是说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才能办有灵性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好的校长,一个地区的教育迈向卓越的背后必定要有一个优秀的校长群落来助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校长是推动中小学科学发展的领路人。校长强则学校强,学校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广州强。广州是正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我国的重要的城市之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是2012年12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广州市首期卓越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时讲的一番话。

广州市教育能否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相匹配?为了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广州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理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现代型中小学校(园)长。在广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2年10月,广州市教育局启动了卓越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由广州市政府全额出资,为每位校长拨款培训费用4万元,每期校长为36人,经过层层筛选,选拔优秀的中小学正副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理论培训,后续的是1个月的考察实践,及2年的挂职锻炼。至今已有5期180人参加了培训。

机制创新解读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介绍,广州市卓越校长培养工程,与以往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相比,无论从内涵到形式都力求体现出专业性、创新性、研究性、发展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三个亮点:一是让培养对象在挂职锻炼期间主持一所学校的全面工作,为他们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提供实践平台;二是将培养对象挂职锻炼所在学校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为培养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政策平台;三是同步开展卓越教导主任培养,为培养对象施展才干配备工作助手和合作伙伴。具体体现在三个协同创新上。

1.培养培训基地的协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负责理论培训,培训中心的实践基地承担跟岗实习和考察的任务,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负指导校长挂职锻炼的责任,广州大学负责同时培养卓越教导主任任务。围绕工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全国优秀高校之间的协同、负责理论培训的高校与跟岗实践基地学校的协同,这一协同创新机制给校长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

2.“培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挂职期满后,由教育局会同有关干部管理部门和专家对其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经考核评价合格的,由相关主管部门作出使用安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干部管理部门更深入了解拟提拔对象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体现唯贤、唯才、唯德任用的组织原则,更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有效解决以往存在的任用考察不够充分、提拔后考察走形式的问题。

3.教育改革实践团队的协同创新。校长是一个学校的主导者,教导主任则是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脊柱。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但同时更需要一支围绕办学理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团队支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理想。为使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作以点带面地产生示范引领作用,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内定好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学校,作为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将来挂职的学校,并将这些挂职学校的教导主任作为卓越教导主任的培养对象同步培养,使同样具有先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意识、执行力的教导主任成为校长坚强的左膀右臂,团队协作,共同推进试点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区域教育改革的大发展。

实施模式透视

卓越校长培养工程每期校长经历两年四个学期培训,具体包括理论学习、深度跟岗、挂职锻炼,考核评价贯穿始终。这种模式概括为三环节一评价。

理论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思想基础、研究基础和能力基础四个方面,通过核心专题研修、教育与人文考察、读书沙龙会、学术论坛、影子培训、游学等形式,对教育、文化、管理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科研素养。

深度跟岗阶段,重点是深入名校现场向名校长学习实际的管理经验。校长们经过2周集中研修,8周市内、省内和省外名校、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的深度跟岗,2周总结反思等活动,通过实践导师带徒与理论导师介入指导相结合,共同体合作研修与个人自我研修相结合,教育现场诊断与教育论文科研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汲取和学习名校特色经验,提升校长领导力和学校品牌价值,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管理能力的研究型和专家型校长。

挂职锻炼阶段,重点是培养校长在教育改革试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和检验改革效果。把组员分成6人一组,实行双导师指导。每6个校长配备一名理论导师,负责对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学校发展规划和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指导;每一位校长配备一名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培养对象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优化。校长们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到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挂职并主持学校工作两年,围绕“一校一题、一校一案、一校一策”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互访诊断、双导师指导、同伴互助、成果检视、论文答辩等方法培养校长们在实践中成长,学校在改革中发展。广州市白云区百事佳小学温绵雄校长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新的学校挂职遇上了问题总会向实践导师求教,或与其他组员通过QQ群共同交流、探讨,谋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避免由于对某些教育教学问题的了解得不够透彻深入,或思考不到位造成的管理缺陷或管理盲区。

在三个阶段的培训中,考核评价贯穿始终。考核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双维度考核评价方式,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跟岗学校、组员等进行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体现在三个阶段的过程性考评,分别由实施理论学习的培训院校、深度跟岗的基地学校和挂职锻炼阶段所在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行政部门围绕各阶段的任务目标进行多元考评。结果评价主要体现在校长成长及学校发展成果考评中,强调自比成果,即校长自我成长、学校自我发展,尤其是校长如何通过理论学习和深度跟岗习得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针对性地分析制约挂职锻炼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双导师指导下提出解决方案后施行的学校改革发展性成果。可见,卓越校长培养工程不仅注重提升校长个人的专业发展,更注重其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改进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也是工程实施的重要落脚点。

培训成效凸显

1.有效地拓展了教育视野。通过“文化盛宴”般的培训,校长们了解了教育的过去,还在专家的指导下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知道了东西方教育的异同,以及其正在相互借鉴和靠拢;看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中小学教育,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中学储秋平校长还提及,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3个月里,他们感受到了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不同,带来了观念、思想的更新、碰撞、点燃。这种长时间集体培训、交流,不但得到了专业修养、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获得了同学间的友谊,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而在深圳跟岗4周内,他们到了6所学校,既看到了其他学校的优势与不足,也提高了自己对学校的评价、诊断能力,这无疑对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前瞻性眼光的发展很有好处。

2.系统地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专题讲座和著名专家的授课,校长们普遍感受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系统的更新,比较好地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信念,建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3.对办学规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校长们深刻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确定发展方向,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发展方向的决策,充分发挥每一名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校长要学会融入教师群体,用自己的品德感染人,用思想引领人,用行动激励人,带领全体教师为共同的教育理想奋斗。

4.大局观念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培训,校长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原有的不足,尤其是思维方式的不足,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具有更强的全局观,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发展愿望与可能的关系,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通过培训学习,他们认识到,要想办学一所学校,校长必须有系统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大局观,能够立足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思考问题。校长能够想多远、看多远,决定了学校能够走多远。

5.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培训,校长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教师交往能力、解决学校矛盾的能力等得到增强,工作信心与理论底气越来越足,对于“怎么把多种食材做成一道好菜”,也心中有数了。

记者由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料获悉,首批卓越校长培训班共编印了4期月报、12期周报,每位校长撰写《每日心得》60余篇,全班36位校长共撰写了2300多篇学习体会和论文,并编印了《学习心得集》《教育故事集》《阶段性学习报告》《读书体会集》《教育现象问题的分析与解读案例》《学校发展问题分析报告》《我的所见所思所悟-游学总结报告》《学校发展改进方案及未来工作实践的设想规划思路集》等八部成果集,共计文章900篇,约160万字。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向记者透露,中小学校长卓越培养工程已纳入广州市的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未来5年计划让全市50%的中小学校长都能参与此工程,以卓越校长引领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必将为广州教育迈向卓越时代的步伐加速助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希望这些优秀的校长群落,能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更好的人格、知识、道德、身体基础,能使广州教育进入一个极其活跃的时代,具备“广州特色、国际标准、世界水平”。

(本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温绵雄提供)

中山:引领幼儿教师专业提升“一二三”

近年来,中山市加大力度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全市7000多名园长和专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创新“一二三”培训思路,即“构筑一个网络平台,构建二项激励机制,构造三种培训模式”,打造100%全覆盖的培训网络,积极有效推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打造助推学前教育内涵提升的“软实力”。

构筑一个网络平台

为了适应培训需求,实现幼儿教师在网上进行自主选课、学分登记,以及对幼儿教师培训信息的系统化、信息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中山市在2010年率先建立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为全市幼儿教师提供菜单式自主选课进修服务。

网上平台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一是面授课程和在线课程选课。由市教师进修学院每学期制定培训课程表,在网上发布外聘专家、本市专家的远程授课内容和时间。幼儿教师每学期根据个人工作时间和实际需要,自行挑选面授课程学习。二是市、镇、园培训项目申报。各级培训中心教研组和幼儿园每学期在网上申报培训计划,通过审核后,按计划组织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考勤录入和学分登记管理。三是校长自主学习档案管理。系统为每位教师配套了一个唯一的继续教育号、一个密码和一张继续教育智能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页面,内容包括通知公告、课程列表、学习进程、学分情况等等,并实行现场刷卡登记考勤。系统网上实时录入校长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镇级、园级和学历进修等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校长个人可在后台查询和下载打印全年个人培训信息,作为各种奖励和职称评定的证明材料。近三年来,中山市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共有注册用户7790人,全市继续教育培训达39355人次,全市幼儿教师累计培训学时达405999个。

构建二项激励机制

相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高度社会认同感和较好的工薪待遇,幼儿教师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况。他们的工作强度更大,福利待遇普遍偏低,社会认同感不高,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因此,他们对于专业提升的渴望值不高,对于自身继续教育的参与热情相对匮乏。针对这种情况,中山市在制定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工资下限指导办法的同时,为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教育局出台了两项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提升。

1.幼儿教师学分认定机制。2009年,中山市教育局与中山市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出台《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系列文件,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实施市、镇(区)、园三级培训管理,每年度培训学时为72学时。按比例分配市级、镇级、园级培训学时,鼓励幼儿教师参加各层次培训和教研活动,鼓励幼儿教师自主申报额外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教学成果,通过研修和获得教学成果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幼儿教师每年度认定学分的72学时,作为参加职称评定和获得重要奖项的指标之一。此项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幼儿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2.建立学历提升奖励机制。2009年,中山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中山市幼儿园教师学历教育奖励办法》,对大专以上提升学历教师予以奖励,专科学历奖励1500元,本科学历奖励2500元,研究生学历奖励5000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幼儿教师继续自主深造,提升学历。三年来,全市共有1432名幼儿教师通过提升大专以上学历,领取到学历奖励,共发放奖金134.2万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市幼儿教师的大专率、本科率和专业达标率。

构造三种培训模式

10月14日,由市教育局委托广东省幼师培训中心承办的幼儿园男体育教师跟岗培训班正式启动。经过一周的跟岗学习,学员普遍反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交了名师。通过第一周“手把手”的学习与交流,我们学员都感觉到收获很大。

在广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我们4位学员除了可以全天观摩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外,还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上了两至三堂课,模仿学习了邓老师、陈老师等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课后还与彭主任、邓老师和陈老师等人共同就课程的整体实施做了深入的交流学习。讨论中,彭主任凭着从事18年幼儿体育教学的经验,对我们学员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精辟到位的解答,并针对“细节、动脑、合理”等方面对如何上好幼儿园的体育课展开了详细说明,让我们学员获益良多。

这是2013年中山组织幼儿园男体育教师跟岗学习时一位学员写的心得。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对学习收获的欣喜。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近年来持续升温,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但幼教从业人员的培训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忽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山再一次得到了个性化的诠释。对幼教从业人员开展分类、错层、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全市的幼教从业人员从此有了专享的“培训大餐”。

1.分类培训,打造专业化、科学化的保教队伍。2011年,中山市启动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结合国家培训和省级培训的人员和内容,在市级培训上,依托省园长培训中心、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全国各大高校等资源,分类对幼教管理干部、举办者、园长、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开展培训。

幼教管理干部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核心队伍,加强幼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学前教育管理政策制定和贯彻执行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山市组织幼教管理干部赴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江浙、香港等地进行研修和参观考察,提升了他们的业务素质,扩展了专业视野。为提升学前教育机构举办者的专业意识,改善教育观念,中山市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培训班,量身定制研修课程。

在园长培训方面,中山市坚持落实园长持证上岗制度,一共举办了七期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目前,全市园长全部持证上岗。此外,近年来根据园长发展水平层次需要,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中山市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合作,组织开展了多期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班、园长提高班、业务园长提高班等培训班,使园长们进入高校实地学习,走进全国各类名园吸收经验,促进全市幼儿园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在教师培训方面,中山市邀请全国幼儿教育知名教授学者来市进行现场授课。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委托中山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幼儿教师新教师培训,对全市800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专业化上岗培训,获得了教师们的好评。委托市教师进修学院开设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班和级组长培训班,将培训模块化。在学习研修的过程中,带教师走进各大高校和幼儿园深造学习,提升骨干教师和级组长教学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还结合专任教师需要,开设了中山市幼儿美术教师提高培训班、中山市幼儿国际象棋教练实训班等,提升专任教师专业水平。此外,积极探索跟岗培训形式,2013年10月,委托广东省幼师培训中心举办幼儿园男体育教师跟岗培训班,体育教师赴广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珠海市启雅幼儿园、东莞市长安中心幼儿园等省内名园,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岗脱产学习。还委托市博爱医院和粤江进修学院开设了多期保健医生和保育员初级培训班、考证培训班和复训班。

2.分层培训,建立市、镇、园三级教研网络,构建逐层辐射的常规化教研体系。市教育局每学年制发全市年度教研工作计划,安排全年教研重点和教研专题活动,统筹指导全市教研工作。建立以市属5所幼儿园为成员的市级中心教研组,每所幼儿园对口一个教研片,牵头组织镇区中心幼儿园根据全市教研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常规化片区教研活动。各镇区中心幼儿园结合片区情况,组织本镇区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本镇区幼儿园在市属幼儿园和镇区中心幼儿园的指导下,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市属幼儿园在组织专题教研活动的同时,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定期委派骨干教师到镇区幼儿园实地进行教学指导活动。三年来,全市先后开展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美术室和科学室创建、托班幼儿一日活动组织、学习贯彻《指南》等专题教研活动,5个教研片共举办教研活动80余场次,镇区教研活动和幼儿园教研活动不计其数,提高了教研工作实效,真正地发挥了公办幼儿园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3.学历培训,联合高校定向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幼儿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达标率,是衡量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山市为提升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在鼓励幼儿教师自主进修提升学历的同时,积极联合中山市教师进修学校、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开设大专学历提升班、本科学历提升班、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函授考证班等,提高了全市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中山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管理科科长雷泽洪在谈到幼儿教师的学历教育时说:“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既使得幼儿教师学历得到普遍达标和提升,同时也引导他们掌握了相应岗位上应知应会的知识,提升了整体素质,为中山幼儿教育的内涵发展衍生了内驱力。”

(本部分图片由中山市教育局提供)

湛江:“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

基础教育教师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工程师”。基础教育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治学施教专业素养,也要有为人师表的品德风范;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要有落实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能力;既要有学习求进的能力,也要有研究提升的能力;既要有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也要有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逾十年,但教育实践与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与其所建立的标准规范仍不相协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将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正是出于这一点考虑,湛江市教育局开展了“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

培养开展前,他们做了全面的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校长、教师的成长现实、普遍存在问题、专业成长目标,然后与湛江师范学院合作,制定培养方案,以全面提高湛江市中小学骨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队伍为目标,培养具有发展和培养潜力的名教师500名、名校长100名。计划两年一个周期,从校长的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组织与经营三大方面设计培训课程与活动,着力把名校长打造成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首次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分为教育理论集中培训和实践变革校本研修导师引领两部分,教育理论上凸显前沿性和创新性,实践上突出解决现实问题,围绕学校变革的战略重点实施项目改革,将名校长、名教师的素质提升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变革结合起来,实施“个人-学校”捆绑式发展。

名校长培训课程除市教育局邀请省外专家讲座外,主要还有8门:《名校长成长的规律与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研究动态》《如何当好一名校长、校园安全问题》《教育新理念》《教师压力管理》《新时代校长的情商与领导力提升》《校本管理实践的反思》。课程结束后,各校长制定成为名校长的自我发展计划书,并依据校情诊断和校长发展计划,选择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改变学校面貌的计划。多数校长都能应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实施对本校的变革,并为此组织了改革攻坚队伍,明确了攻坚的方向和重难点。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校长,则致力于提炼学校已有特色,将其特色发展做强、做大,旨在彰显学校与众不同的特点。专家对选题进行学校现场指导,提出建议。在第一次集中研修结束后,每5个校长配一名导师,实行两年跟踪培养。导师负责指导每个校长的理论学习与提高,寻找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校长针对问题进行解剖与分析,形成解决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每位导师每学期到校长所在学校实地调查不少于2次,当面指导校长每年完成一个年度研究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培训结束前完成一个不少于1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

本次名教师培训聚焦于以下几个创新培养理念:一是聚焦培养专业化,将培训的侧重点放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究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教学风格及教学思想提炼和传播;二是把握学科前沿化,拓展学科教学知识,关注课程改革进程,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国际、国内新进展,并能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优化课程教育教学,促进湛江市基础教育特色发展;三是提升名师效应化,通过培养前、中、后不同阶段安排的研讨、交流和省内外名教师、名校长的自我成长体验,分享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湛江市名教师、名校长的辐射性和效应性。培训整合了体验式培训、案例研讨、面授讲座、任务驱动、远程研修、论文指导、高级访问等多元、立体的培训元素(如下图),根据培训对象的特殊需要,将元素进行组合搭配,提高培训实施的效果。在培养范式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训者的需求,实现了“讲授说教培养范式”向“经验建构培养范式”的转变,重在转变观念和行为,重在交流分享和启发,重在诊断与合作解决,重在体验和感悟,重在提升和发展。加强了“培养资源超市”的建设,尽量满足名教师、名校长的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三大跨越: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跨越,从常态性到特色性的跨越,从教学型到研究型的跨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专家开悟,专家开悟不如自己顿悟。”培训专家们的言传身教不但激发了学员们奋发的动力、教育的激情,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了们实现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目前,很多教师属于“经验型”或“保守型”,教学的注意力大都只聚焦在怎样上好一堂课、写一份教案上;观课的重点大都落在教学方法、师生对话、教具使用等方面;示课的重心大都是考虑是否按计划顺利地“完美”展示,等等。通过培训后,学员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以加快自身专业发展,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本部分图片由湛江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校长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