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忠
摘 要: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加强和改进生物课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分组“做中学”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从生物课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说起,分析了生物课教学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的基本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生物课教学的实效性,还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是有效的。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分组;“做中学”
“做中学”是一种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理解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与一般实验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验证性、直观化、耗时少、重参与的再创造活动。这种学习模式虽然不是适用所有的课堂,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结构(如细胞膜模型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理活动(如跨膜运输)和微观变化过程(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模拟性状分离比)等的学习都可以尝试利用“做中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通过“做中学”掌握生物科学实践中的某些技能和操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这正好呼应了我国当前新课改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做中学”,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做中学习,从经验中积累。“做中学”将给传统的生物课教学行为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1.系统优化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系统和要素是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在生物课教学中,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就是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把班级分成的各个小组联系起来进行考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使部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最优化目标。
2.体验性原理
人的活动包括本能支配的活动和意识支配的活动两大类,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主张,在《爱弥尔》一书中批评了当时教育脱离实践和生活实际的现象,主张教育应该在自然生活状态下来培养“自然人”,主张活动教育是人的“自然性”使然。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则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更明确地提出教育必须尊重人“自动”的观点,主张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天性”。他倡导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更把这种思想扩展到了社会方面,用活动体念来取代“说教”和“静听”的教学方式。这种用活动体验来取代“说教”和“静听”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喜欢通过“做中学”来体验学习。
二、“做中学”学习方式的具体运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在“做”中学习生物学呢?笔者将以任务驱动和案例研讨的方式深入研习。
1.全班分组
在生物课课堂中要实施“做中学”学习,就必须对全班进行分组。“分组”的前提是公平均衡。这种异质均匀分组的优点是,各个小组的学习成绩总体比较平衡,在小组中,成绩高、中、低的都有,学习中能够做到互补和以优带差,可以基本保证各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公平竞争。
2.确定目标
在分完组之后,引导学生“做中学”竞争学习之前要先确定学习目标或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三维目标,就要事先确定合适的“做中学”课题,以确保“做中学”的实效性。
3.组内分工合作
教师分好组确定好合作课题后就要指导组内分工。笔者对学生组内分工的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成员在领到任务后,各自努力去实现完成小组分到的任务,形成“人人有事做”。笔者在指导课堂“做中学”学习时,小组的成员依据组长分给自己的任务,一般是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观点。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先在预发的稿纸上写下来,然后由执笔把各自的观点汇总。如遇观点相同的两个学生都要求作出补充。执笔汇总的观点写在笔者设计的预先印发的《生物课堂“做中学”学习记录表》上。
4.组间相互竞争
各组“做中学”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竞争学习的过程。“做中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过程竞争,二是结果竞争。
5.交流奖评
“做中学”不仅是在一个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展开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习任务。“做中学”还表现为整个班级的合作,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做中学”合作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就体现为一个班级的大合作。
(1)组间交流。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布置一个“做中学”课题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相互配合,充分合作,形成书面合作成果。
(2)点评奖励。教师对各组的发言及发言内容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小组自评。点评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每个“做中学”学习任务总分是20分。其中,小组自评10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是10分。
6.目标达成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做中学”学习课题,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习是为了解决生物课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分组、分工、“做中学”、交流来解决课题,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很缺乏,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生物课堂内供学生利用的资源很多,许多是可以通过简易材料“做中学”来完成的,如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案例】减数分裂剪贴画教学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生物课中的重要知识点,无论是学考,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查对象。因此,加强此节内容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此节内容图像多,概念也多,与前面的遗传规律联系也密切,如何突破这节内容学习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也要有大的改变,要有创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在课前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而后根据内容做剪贴图游戏、制作模型、图形判断。具体做法有:
1.剪贴画指导
减数分裂主要的变化是染色体行为变化,本节课主要是学会用剪贴画的形式来学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具体操作指导:笔者用一张白纸在其上画一条大小适中的染色体,而后再把白纸中间折起来,用剪刀沿着原来画过的染色体边缘剪下来,这样染色体复制就完成了,形成两条一模一样的染色单体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可以用图钉或泡沫胶把它们粘好。同样,同源染色体的制作方法同上一样,可以剪出形态、大小一样的染色体,同时,可以用不同的彩笔描绘好,一条表示父方,另一条表示母方,这样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减数分裂的分裂期剪贴画制作过程
(1)确定目标: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像
(2)小组分工合作:给各个小组提供一些白纸,其他工具学生自备,按指导要求分工合作好,要求各小组一节课完成一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平面模型,并在每幅图下面写出该时期的特点。
(3)作品展示和评价
笔者按照上述具体模式指导学生课后“做中学”完成这次的作业,很多小组完成得不错,其中第五组的做中学作业成果最好,笔者用照相机拍下,在多媒体中展示。如下图如示:
■
各组的作业上交后,教师批改后进行评分,然后在班里由各组的发言人进行交流,最后形成全班共识,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作业进行小组“做中学”完成的学习任务,笔者从学生处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他们可以从与人的合作中共同完成作业,不会再出现因要求独立完成的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教师批评,小组“做中学”完成的作业完成得好,就等于自己的作业完成得好,自此后,学习对此类的作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还进一步得到体验,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施新课程后的生物课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学习实践探索和研究,深受学生的欢迎,它既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也可以增进學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特别是加强了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做中学”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使生物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生物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式,能更多地通过“做中学”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更有助于帮助和理解。
通过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做中学不只是教学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做中学”不只是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是很有成效的、受学生欢迎的。
三、几点反思
在生物课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学习方式,笔者认为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笔者在生物课教学实践中运用“做中学”学习既有较显著的成效,同时也有比较多的问题,笔者会在今后的生物课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和实践探索,力争去解决上述一些不足之处,以期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做中学”进行高效、有趣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继飞.创新生物教学方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单中惠.“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3]毛曙阳.洋为中用“做中学”[J].江苏教育,2008(12).
?誗编辑 薛直艳